作者 | 付晓岩
策划 | 罗燕珊
2024 年在笔者看来是金融机构思想结构、资产结构整顿的开始之年,而结构的整顿应当首先理清架构、对齐思维,继而才能务实经营,之后方可迎接 2025 的战略大年。2025 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定章之年,目前可以预见的主线至少会包含以“政治性、人民性”为中心的“五篇大文章”和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必然也是“数字金融”战略大年。
所有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对“地”的确定,“地”都找不着就谈不上落“地”。战略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务实,战略执行中最关键的元素是抓手,而务实、抓手都离不开对“地”的了解。战略最怕的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没有落实能力,大多数企业要面对的困难应该远远达不到造火箭的程度,如果造火箭都能有那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被实现,那么战略多想点儿并没有问题,做战略都不敢想,那还什么时候能想?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评价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必要性。
必要性不是科学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因为战略看的是未来,未来没有科学方法可以准确预见,只能自己创造,所以想克服多大困难,做出多大改变,这是价值观问题,是自己问自己值不值的问题。值就做,不值就不做,困难的战略决策,不要指望准确地算出值还是不值,能这么算就可以让计算机当领导了,值与不值就是领导者的担当,就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
必要性不是完全的科学问题,但评价与现实的差距是可以科学化的,企业架构就是方法之一。通过梳理一定程度的企业现状,将其模型化,使所有能力、问题摊在“棋盘”上,让差距也摊在“棋盘”上。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采用类似方法进行决策时,并不是要求一股脑做完所有规划,企业架构本身是靠全局性结构化思维打造的分析工具,是要在整个“棋盘”上评估改革动作造成的影响、优先性、代价,采用企业架构要得出的是要实现的部分、要实现的路径、要实现的程度,如果进行了整体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目标太过了,做不了,步子太大了,跟不上,那说明方法运用本身就是失败的,为什么要花很大精力证明自己做不了呢?
采用企业架构类的全局规划方法是为了让事情能做,因为,如果没有全局性的评价,深度改革真能做好吗?如果能的话,为什么国家政策反复强调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呢?这已经成为干部培养的基本要求了。既然明年是战略大年,那么今年就必须先搞清楚“棋盘”,把架构理清,才知道怎么对齐思路。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五篇大文章”的“题”,今年金监总局对“五篇大文章”落实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纲”,剩下的就是金融机构真正的“目”了。
“目”就是调整结构,今年作为调整资产结构的开始,明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资产结构调整也应该基本到位,然后才能继续去落实“十五五”的战略规划,“地”要先整平,这也是架构的理清。不过整“地”不是单纯的整“地”,“地”的现状是经营思路指导出来的,整“地”必然要先整“思路”,对齐思维。
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两委、监管机构文件,一路对齐,最新的文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可见管理层级之高、力度之强,对金融问题之重视,“尽职免责”将成为一个高度专业性的问题。金融机构要把过度强调市场竞争的“思路”要调整到强调“政治性、人民性”上来,要建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不调整到这个“政治站位”,不认真向“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看齐,理出来的“地”还是不对的。
把“思路”对齐了,把“地”理对了,才能谈得上务实经营,方向都没对,哪里来得务实,还是务“利”而已,只是把内心务“利”的“锅”甩给了外在的市场机制,求“利”本身并无不对,但目前的政策要求是兼顾功能性和营利性。
务实经营就是深刻落实“政治性、人民性”,而不是总把机构利益、经营指标摆在第一位,以目前金融的质效而言,规模神话、开门红经营、过度竞争式营销早就该破除了,银行的 KPI 体系也是时候该重构了,指标经营已经导致了当前的局面,是否还能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说,是不是该重建对指标体系的理解了?在持续上升阶段,这些观点只能被当成有用的废话,但以目前要处理的问题而言,不重新处理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就谈不上对齐思维,也很难指导架构理清。对银行而言,长期的 KPI 管理已经形成了“做指标”就是“务实”的基本经营逻辑,无论是破除还是重新理解,银行的思路调整都会体现在对指标的管理和运用上,所以,看银行对政策的理解,也无需多看,看其对经营指标的解释就可以。
务实也体现在重建金融的专业性上,包括客户理解的专业性、金融知识的专业性、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风控合规的专业性和金融管理的专业性。中央政策文件反复强调金融机构的专业性,要以对客户理解的专业性、金融知识的专业性、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风控合规的专业性和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实现营销的专业性,也即,客户购买的是专业的金融,而非金融的营销。关系型营销可能永远无法被取代,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能大过专业性,否则,金融就只是用资源赚钱的行业而非服务、专业赚钱的行业。但是,要想专业性大过关系型,那就必须让银行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知识库、信息库,才能提升专业性,如何萃取银行历尽千行百业所获得的各类知识、信息,依然是一个巨大、混乱、荒芜的课题,但它却是专业性的基础。
采用全局性结构化思维,也就是架构思维,按照“五篇大文章”的“题”、“纲”把“地”理清,按照中央、监管机构政策要求把“思路”对齐,按照“政治性、人民性”要求务实经营,将专业性建立在庞大的知识库基础上,以一个清晰的“企业棋盘”迎接战略大年,避免方向性错误。方向不错,“五篇大文章”中的“数字金融”才不会错,不能脱离大方向理解银行数字化,理解银行经营管理。
“数字金融”要如何支持金融机构快速“理”地;如何建立标签、指标体系支持思维对齐;如何通过组织银行知识管理重构专业性,让银行成为“数字知识企业”;如何为“精准营销”、“智能营销”祛魅,使其真正体现出对客户、亚群体、区域、行业的理解,让“营”与“销”之间适度脱节;如何支持合规智能化,提升合规能力,支持“尽职免责”;如何把握“智能风控”的能与不能,使人机协同、更多人力投入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业务模式;如何全面提升对数据要素的理解、定义能力,使数据真正成为一线人员的生产要素,这些都是亟待探索、澄清、突破的“数字金融”命题,而这些命题的形成、解决,都离不开对新政策、新时代背景下银行定位的思考,技术终究是为业务服务的。
原文链接:是时候重塑金融机构的思想结构与资产结构了_银行_付晓岩_InfoQ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