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系列从备受争议到票房巨鳄

果粉人工智能 2024-06-27 06:46:11

在好莱坞的电影宇宙中,《真人版变形金刚》系列占据了一个微妙的位置。尽管它们赚得盆满钵满,但口碑并不尽如人意,原作粉丝对此也并不买账。这个系列十年来坚持自我,若你不认同它们,那似乎就是你的问题。这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却导致了《变形金刚2:复仇之战》,一部现代电影史上最让人困惑、疯狂的续集。

2009年6月24日首映的《复仇之战》,仿佛脱离了整个系列的节奏,独自狂野。它在动作场景之外,充满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转变和离奇情节,从婴儿形态的变形金刚到伪装成性感女大学生的霸天虎,再到Skids和Mudflap的插曲,电影几乎无处不在挑战观众的忍耐力。迈克尔·贝的执导风格有时能化劣势为亮点,比如在《救护车》中的展现,但《复仇之战》中过多的元素冲突往往让整体效果失衡,十五年后,它依然稳坐该系列最差影片的宝座。

贝在《黑暗之门》之后试图离开,但中国票房的吸引力让他回归,执导《变形金刚3:绝迹重生》。这部电影于2014年6月27日上映,作为系列的一个重启,只有擎天柱和大黄蜂回归,而马克·沃尔伯格加入,饰演CIA特工,追踪所有剩余的变形金刚,不论其阵营。恐龙机器人——恐龙战士的出现,为动作戏增添了趣味,他们喷火奔跑,震撼场景。

《绝迹重生》可能是贝在这一系列中最为清醒的一部,这得益于更严谨的剧情设定和对反派角色如Lockdown的认真对待。贝的风格有所收敛,擎天柱甚至变成了骑士,电影不再受限于外部力量的扭曲。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它可能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束缚的续集。

更有趣的是,《复仇之战》和《绝迹重生》都揭示了《变形金刚》电影背后的故事和导演视角。第一部并非偶然之作,而《复仇之战》展示了夏季大片季如何充斥着大量基于IP的大制作。这部电影反映了贝的生活,通过萨姆·维特维奇在大学短短几天后又与变形金刚重逢。同年夏天,派拉蒙出品的《星际迷航》和《GI Joe:崛起》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自2009年以来,除了变形金刚,暑期档常有漫威、星际迷航或《不可能的任务》填补空缺。

至于《绝迹重生》,它讲述了一个科技巨头企图利用CIA杀死的变形金刚尸体,为军队制造变形金刚的故事,斯坦利·图齐的角色甚至直言它们不再需要。这可以看作是对贝的隐喻,他在离开导演椅后仍保留制片人头衔,直到《最后的骑士》。《绝迹重生》暗示,即使贝不在,变形金刚电影也需要他,至少为了那些爆炸的精彩瞬间。历经17年的系列,三位导演执掌,但特拉维斯·奈特和斯蒂芬·卡普莱·Jr.还需遵循贝未明确定义的规则。

贝与变形金刚系列的关系充满趣味,他坚持不在乎的态度,但作品的商业成功和品牌延续性证明了他的影响力。2018年的《大黄蜂》和去年的《变形金刚:崛起》开启了新的篇章,票房表现尚可,但仍未完全摆脱贝的烙印。《大黄蜂》虽为重启,但仍深受2007年电影影响;《崛起》汲取了贝的能量,但未能完全发挥。不论好坏,贝的风格使这些电影始终引人入胜,即使有时惹人厌烦。

Post by Zipper

0 阅读:49

果粉人工智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