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与秘色瓷

宋汝天青文化 2024-04-21 08:34:31

一、认识秘色瓷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位于苏州博物馆

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秘色瓷

秘色是什么色?秘在哪里?

法门寺地宫出土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秘色瓷“秘”在哪?

莲花碗

有人说,之所以叫“秘色”

是因为这个颜色太难形容了

说黄不黄,说绿不绿

说灰不灰,说蓝也不蓝

所以干脆叫“秘色”

还有人说,应该是“蜂蜜的颜色”

但是写错字,变成了“秘色”

“秘”有神秘、机密、保密、秘密之意

“色”除了有颜色之意,还有配方之意

五代时期,苏州曾是吴越国领地

根据宋人记载

吴越国君钱镠[liú]规定

越窑专烧贡瓷,庶民不得使用

秘色瓷的烧造工艺、釉药配方

也都由宫廷控制,秘不外传

因此,普通人难得一见秘色瓷真容

尽管越窑制瓷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

但是到北宋中期

越窑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因此,从宋代之后,秘色瓷就消失了

秘在颜色、秘在配方的秘色瓷

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二、汝瓷与秘色瓷

1.化学成分相似

汝瓷釉的含硅量最低,与越窑五代秘色瓷釉比较接近(后施岙五代越窑秘色瓷釉为含硅量在64.54%),是“低硅高铝”。硅、铝比例的高低不仅对物理性质,诸如釉的黏度和流动性,以及熔融温度范围均有影响,而且对青瓷釉的成色也有重要作用。此外,汝瓷釉中的氧化钙CaO含量为10%-14%,后施岙五代越窑秘色瓷釉中的CaO含量为10%-14%,说明即使各自制釉原料和烧制窑炉不同,汝瓷与五代越窑秘色瓷的釉料配方确实极其相似,由此可见汝瓷与越窑秘色瓷的关系相当密切。

2.审美趣味相似

五代秘色瓷在釉色上的变化,与该时期禅宗的流行有很大关系。唐代末年,战乱频发,封建割据严重。普通的士大夫看不到未来的前途,内心苦闷,避世思想日益严重。禅宗“净心、自悟”的宗旨正好满足这一时期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需要。“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空”,把人们从尘世杂念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空灵辽远的境界。从色彩学观点看,颜色饱和度越高越不耐看。鲜亮的色彩给人的眼睛带来很强的刺激效果,容易扰乱人的心绪;低饱和度的“秘色”也正好符合了禅宗“抛开杂念”、“净心、自悟”的要求,也成为五代时期南北方窑口的共同审美取向。

入宋以后,禅宗在文人士大夫中继续流行,苏东坡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表现出浓厚的禅宗思想。追求浑然天成的美学思想,几乎充溢着中国各个部类的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无岂外饰,盖自然耳。”这种审美观念表现在陶瓷上,就是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境界,不过多地作装饰,以达到再现自然界某些物象的风貌、浑然天成的效果。汝瓷的自然淡雅之美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宋徽宗崇奉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受到宋徽宗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青睐。

3.继承

中国窑业的发展,得益于各地区之间广泛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在唐代,中国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技术信息也随之在南北方之间传播和交流。到了宋代,南北方窑口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加频繁。北宋时期南北方青瓷都竞相模仿越窑,在北方,铜川窑黄堡和耀州窑率先学习越窑青瓷技术;除了从铜川窑黄堡和耀州窑间接受到越窑青瓷影响外,汝窑与越窑之间可能还存在着直接的交流。在汝窑原产地的临汝(今汝州市)曾出土过一件晚唐“越窑”青瓷葵瓣口碗,釉色灰青,与汝窑典型器极为相似。(下图)

到了北宋晚期,汝瓷后来者居上,形成“汝窑为魁”——以汝窑为青瓷典范的新局面,南北方窑口群起生产青瓷,高丽青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对汝窑的学习和模仿。正是与其他名窑之间的互相学习、模仿、接受、竞争、互鉴、创新和发展,使得汝瓷达到中国青瓷制造史的巅峰、成为在南宋时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

0 阅读:6

宋汝天青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