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 | 笔海言史
编辑 | 笔海言史
1995年,曾经风靡华文世界的张爱玲,被发现孤独地死在美国洛杉矶的一间出租公寓里。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的遗体被发现时,距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张爱玲,这位曾被誉为“乱世奇女子”的文坛巨星,以一身薄毯裹身、满室杂物围绕的姿态结束了她孤寂而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但她的最后时光却如同消散在尘土中的流星,无声无息。她并非在繁华喧嚣的都会中光芒尽褪,而是在一个简陋、阴暗、狭小的出租公寓里孤独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甚至,在她去世后的好几天里,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位才女的离去,直到房东女儿偶然发现,她才得以“重回”人们的视野。
张爱玲去世的出租房被好友林式同拍下了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的不是文学巨匠应有的优雅居所,而是一个极度简陋的破旧环境。
房间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四周堆满了杂物、纸盒、垃圾袋,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张爱玲的遗体就这样躺在靠墙的行军床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屋内的环境脏乱不堪,墙角处如同垃圾堆,散落着被遗弃的衣物和旧报纸。浴室里满是乱扔的纸巾与用过的橡胶拖鞋,一切迹象都表明,她的晚年过得极其艰难而孤独。
这让人无法将眼前的景象与她的文学地位联系起来。张爱玲生前创造的一个个经典女性形象——从《金锁记》中的七巧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无一不充满了对物质、爱情和命运的深刻反思。而她自己,似乎也无法逃脱这命运的束缚,最终成为了一个孤独的旁观者。
张爱玲1955年,她从香港辗转来到美国,起初生活得还算不错。她结识了比自己大30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并与他结为夫妻。赖雅的出现,给张爱玲带来了短暂的幸福和寄托。
可是,婚后不久赖雅中风,从此失去工作能力,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张爱玲一个人身上。那个曾经在文学中描绘纸醉金迷的女子,却不得不靠微薄的稿费和救济金维持生计。随着经济条件的恶化,她的生活环境也逐渐缩小,居住的公寓越来越偏僻,房间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那间被拍下的破旧住所。
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持续了12年,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变得更加封闭,她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除了定期和好友林式同联络外,再无其他社交。她不断地搬家,从1984年到1988年,平均每周搬家一次。频繁的搬家和孤僻的性格,让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居者”。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爱玲仍然保持着创作的习惯,偶尔也会完成一些零星的文学作品,但那些作品再也没有了她早年作品的光彩与锋芒。
据悉,张爱玲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时间大约在9月1日或2日,手边散落着还未完成的书稿。没有人知道她去世时在写些什么,那些未完成的稿件是否是她想要对这个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位曾经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的才女,就这样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走完了最后的旅程。
而张爱玲与她唯一的亲人——弟弟张子静的关系也是她晚年悲剧的一部分,姐弟俩的感情因童年的不和与生活道路的分离而渐行渐远。解放前夕,两人尚能时常见面,但随着张爱玲远赴美国,两人的联系逐渐中断。
多年后,弟弟张子静才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找到她的联系方式,重新取得了联系。都说,这一联系却未能持续太久。张爱玲在信中提到,她的生活并不富裕,靠着微薄的稿费勉强度日,她为未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惭愧。这封信成了姐弟俩最后的书信往来,之后张爱玲便悄然离世,再也没有回过头。
或许,张爱玲始终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拒绝与外界接触,把所有的情感与心思都倾注在文字中。她曾在遗嘱中明确表示:去世后,所有财产赠予好友宋淇夫妇,由他们处理;死后立即火化,不举行任何葬礼,骨灰撒入太平洋。她没有提及弟弟张子静,也没有为自己安排任何缅怀仪式,张爱玲似乎早已看透了生死,对名利、对情感都已心灰意冷。
最终,张爱玲的遗体被好友林式同和宋淇夫妇送往火葬场火化。9月30日那天,他们将她的骨灰撒向了波涛汹涌的太平洋,那片汪洋大海,成为了这位民国才女最后的归宿。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光辉与暗影,成就与失落,她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才女,也是最孤独的旅者。她曾用笔尖细细描绘出民国女性的美丽与哀愁,但她的生活,却比她笔下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更加充满悲剧色彩。
或许,张爱玲在某个时刻已经明白,就像她曾写下的,生活本就是“华美的袍子上爬满了虱子”,而她不过是其中之一,既无法摆脱,也不再试图挣扎。她选择了一个静默的告别方式,没有一丝声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种对生死、对生活的清醒与淡然,正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旅程,留下的是不朽的文字和不尽的哀叹。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