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古稀?古人的对每个年龄段的称呼不仅美,甚至0到100岁都有

畅谈古今使 2024-10-12 14:31:24

中国古代社会对婴儿的诞生和早期成长有着细腻而富有文化内涵的描述。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因其脆弱和珍贵,常常被赋予特别的称谓和仪式。

当婴儿刚刚出生的阶段过后,他(她)会被称为“襁褓”或“赤子”。“襁褓”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用于包裹婴儿的被子,象征着婴儿的脆弱和需要细心照料。

古人会将婴儿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襁褓中,以确保其安全和舒适。而“赤子”则更强调婴儿的纯真和无暇,形容他们如同初生的幼苗,尚未受到外界的污染。

这些称谓和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婴儿的关爱,也反映了他们对新生命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这些传统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有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她)将逐步进入“孩提”时期,面临的称谓和习俗也将发生变化。接下来的成长阶段中,还有哪些独特的称谓和文化传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孩童时期的称呼

在古代中国,儿童阶段是一个充满变迁和丰富文化印记的时期。从三岁到八、九岁,孩子们经历了从“襁褓”到“垂髫”的成长,社会赋予他们不同的称谓和文化期待。

当孩子进入三岁左右的阶段,古人会用“垂髫”这一称谓来形容他们。这一词源于古代的发型,儿童们的头发还未剪短,垂落在肩膀上。

古人认为,这种垂发的状态象征着孩子的纯真和无邪,也显示了他们尚未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重心仍旧围绕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礼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进入“总角”时期。古代中国的孩子们,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头发的长度也足够扎成两个发髻,象征着他们从幼小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这一时期,孩子们不仅在身体上有了变化,也开始接受更多的教育和训练。总角时期的孩子,通常还会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更活跃的角色,例如参与家族和社会的各种庆典和仪式。

少年时期的称呼也会发生变化

进入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年龄段,孩子们的称谓变得更加丰富。古人将这一时期的男孩称为“舞勺之年”,因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各种文艺技能,包括音乐和舞蹈,特别是宫廷的雅乐舞蹈。

而对于女孩,这一阶段被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原本是初夏盛开的植物,象征着青春和少女的初期成长。豆蔻年华的少女们,开始学习如何打扮自己,并准备进入成年人的社交圈。

古代中国的青春期从十三岁开始,进入这一阶段的男孩和女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称谓。十三岁的男孩被称为“舞勺之年”。

这一称谓源于古代的礼仪和教育,标志着他从儿童期进入了一个学习各种文艺和礼仪的年龄。这个阶段的男孩们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诗文、音乐、舞蹈等,准备迎接成年后的各种社会责任和挑战。

与男孩的“舞勺之年”相对应,十三岁的女孩则被称为“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象征青春的娇嫩和美丽。

古人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十三岁的女孩,既表达了她们的年轻和未成年,也预示着她们即将进入婚姻的年龄。女孩们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如何打扮自己,学习各种礼仪,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成熟女性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四岁的女孩被称为“二七”之年,这一称谓源于“二七”的数学计算,意味着十四岁。

这个年龄是女孩们开始步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她们不仅开始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还可能已经开始为婚姻做准备。

十五岁的女孩则进入了“及笄之年”,这是古代女孩成人礼的重要节点。笄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象征着她们正式步入成人的行列,准备好承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这一阶段的男孩们同样经历着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十五岁的男孩被称为“志学之年”,这个称谓标志着他们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培养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古代的教育体系重视志向和学问,十五岁的男孩们通常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成年后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十六岁的女孩被称为“碧玉年华”,这一称谓来源于古代诗词中的美丽形象,形容她们正值青春年华,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十七岁和十八岁的女孩被称为“二九”年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已经完全步入成年,开始迎接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二十岁的女孩则进入了“桃李年华”,象征着她们青春年少,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年龄的标记,更是古代社会对青春期青少年成长的期待和认知。在这些称谓背后,隐含了古人对年轻人成长的深刻理解和文化期望。

成年后的称呼

成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从青少年阶段步入成熟的成年阶段。在古代中国,成人的每个年纪都有其独特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年龄的增长,也蕴含了对个人智慧与成熟的深刻期待。

在古代社会,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这一称谓出自《论语》,意为到了三十岁,个人应当已立定人生目标,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和名声。

四十岁则被称为“不惑之年”。此时的成年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古人认为,四十岁的人应当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能够明辨是非,处理问题时不再困惑。

五十岁时,被称为“知命之年”。在这一阶段,个体已经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人认为,五十岁的人应该能够接受命运的安排,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开始总结经验,回顾人生。

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古代中国的历法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因此六十岁标志着一个人的一生进入了新的周期。

七十岁则称为“古稀之年”。这一称谓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七十岁的人在古代被认为已经是非常高寿的年纪。

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古人还为更高龄的老人赋予了许多别称,如“耄耋”、“鲐背之年”和“期颐”。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高龄老人所拥有的岁月和智慧,也表达了古人对长寿的祝愿。

在这些充满意义的年龄称谓背后,隐藏着古人对成熟与智慧的深刻理解。

0 阅读:65

畅谈古今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