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知道打败匈奴简单,想要彻底剿灭匈奴兵不容易,所以他要想个办法,阻止匈奴人南下步伐,修建长城,毫无疑问成为了秦始皇的第一选择。
匈奴一词最早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战国策·燕策三》三本书,根据《史记》中记录,公元前318年,也就是秦惠王更元七年。
根据《史记》中描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认为匈奴人原本是中原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灭亡的时候,夏朝的遗民往北迁移,来到北方后,他们游牧民族融合,最早成为了“胡人”。
战国以后,匈奴仅是北方一个小部落,开始的时候,匈奴和北方的几个游牧民族打闹,可随着时间推进,匈奴慢慢成为了气候,燕赵两国开始对匈奴进行打击,经过一番打击后,发现光打击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开始修建长城。
从燕赵两国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匈奴并没有像后世那样强大,所以他们在那时期还算老实,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浪,可随着秦朝统一六国,匈奴成为了秦朝北疆最大的威胁。
那时候,匈奴虽然没有像汉朝时期那样强大,可也没办法彻底击败匈奴,这而期间匈奴不断南下抢掠,秦军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碍于匈奴打得是游击战,这让秦军压根没办法围剿生活在戈壁荒漠的大草原,因为这片草原戈壁实在太大,秦军根本没有办法,行之有效的彻底扫除匈奴。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便让大将蒙恬率军攻击匈奴,随后大军便驻扎在河套平原,在之后匈奴也出现了一位英雄叫冒顿单于,这位冒顿单于在后来的时候,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而这件事情也开启了汉匈拜年战争。蒙恬驻扎河套平原之后,他的大军就开始了修建长城的计划,其实秦朝的长城,更多的时候是把战国时期燕赵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当年燕赵等国,也发现了匈奴不好对付,所以他们在匈奴打仗的同时,还修建长城,从而阻止匈奴南下的步伐。
刚刚统一全国的秦朝,面对匈奴毫无疑问是辗轧性的,然而秦朝想要扫除匈奴不一样,因为匈奴和过去的对手不一样,他们可以利用辽阔的草原,让秦朝难以找到自己。
那时候,匈奴生活的区域包括了整个蒙古高原,还有大小兴安岭,阿尔泰山和贝加尔湖等地区都有匈奴人生活的影子,然而那期间,匈奴人口密度很小,所以秦军想要找到他的大本营并不容易。
而匈奴则是利用这点优势,不断南下侵扰秦国,这让秦国很是头痛,因为他们没办法像之前平定六国时,迅速结束战事,压根不可能,为了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修建长城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这个原因外,就是拿下匈奴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这让秦朝认为自己这样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在对外扩张的时候,毫无疑问考虑的就是土地的价值。
匈奴人所生活的地方,多数是荒漠和大草原,土地不仅贫瘠,而且环境恶劣。
由于生活的环境较为恶劣,这让匈奴人只要遇到大的自然问题的时候,就会选择南下抢掠,从而确保自己不会饿死,抢掠到足够的物资后,匈奴则是迅速退回漠北,让前来追击秦军压根找不到自己爱那里。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骑行能力十分高超,这让步兵为主的秦军,想要追上匈奴的步伐并不容易。
为了能更好的追击匈奴,毫无疑问是训练足够多的骑兵,然而骑兵迅速完后,所要准备的大量战略物资,也会瞬间让秦军感受到压力巨大,而且那时候运送粮食并不像如今方便,如今我们有铁路和高速铁路飞机轮船的加持,可在那时候运输粮食只能依靠人畜,效率不仅低,而且还会造成折损。
秦朝和匈奴所处的核心区域,距离自己比较远,而且秦军的机动能力远比不上匈奴,所以一旦和匈奴发生战争,那么秦朝的后勤有可能会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毫无疑问是致命性,最终让自己惨败。
那时候,秦国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刚刚被灭亡的六国贵族并不甘心,还有就是东南地区的百越和其他地方的贵族,也十分不愿屈服,这让秦朝压根没时间理会匈奴。
对于秦朝来说,只有先稳定内部的稳定,才可以让自己的江山得以持续下去。
既然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解决匈奴,那就采取防御的策略,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在来干匈奴,既然确定了以防御为主,那就修建长城,阻挡匈奴骑兵南下。
匈奴人自然可以越过长城,可他们的马匹就没办法越过长城,而失去马匹的匈奴人,自然就没有像过去那样可怕,十分有利于秦军剿灭。
依照如今的目光来看,长城的存在,并没有解决问题,可在那时候,这个办法毫无疑问是个不错的的办法,因为在秦朝时期,匈奴并没有给秦朝造成太大的麻烦。
秦始皇的举动,毫无疑问是给后代王朝做了选择,之后的王朝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时候,都会采取依靠长城抵抗匈奴。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