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个争议很大的朝代,它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创造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壮举,在这个朝代有很强的主权意识,做到不和亲、不纳贡。可以说他没有向任何一个人低下它的头颅。在维护主权这一方面,明朝十分强硬,洪武年间赶走蒙古、永乐年间五征漠北,就算到了万历一朝,也发动了三大征。可是你只要细看的话,明朝好像没有迎来真正的盛世。
这主要是时间给明朝的太短,汉朝经过高祖建国,历经文景之治,恢复生产,才达到武帝盛世,唐朝也是经过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才到开元盛世,盛世的酝酿是需要一个过程,他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共同造就了盛世。
而为什么明朝的时间太短,不是王朝的时间短,而是明朝在经历盛世的过程中,就迎来了衰败,盛世还没有来到就夭折了。所以后代明朝皇帝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但只能称作中兴,而不能概括成盛世。中兴一般是一个皇帝造成的,基本上撑不过三代,这个朝代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是不可控的。而明朝走上盛世之路,到土木堡之变就戛然而止。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朱元璋称帝后,一方面跟北元的残余势力作战,一方面发展生产,复兴这个年幼的帝国。派遣蓝玉、沐英等大将继续铲除危害帝国的残余势力,在国内,废除了元朝后期的苛捐杂税,治理于发展生产,并且整顿吏治,废除丞相制度,下设六部,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通过洪武四大案清除贪官污吏,朱元璋统治的30多年时间里,百姓从元朝的废墟中走出,明朝有一股蒸蒸日上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死后,因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承继大统。朱允炆此人不太聪明,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书生,对藩王采取激烈的削藩政策,朱允炆的叔叔们不是流放就是下狱,更有甚者,朱元璋的十二子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造成了燕王朱棣造反。而且对于国内的制度,废除洪武时期一些利国利民的制度,崇尚周礼,想要恢复井田制。开历史倒车,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开启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也是昏招频出,朱棣只有北京一地,而朱允炆坐拥整个中央,竟然还被朱棣反败为胜,赶下了皇位,明朝进入了永乐时期,当时国家经过4年的内战,国内其实也是千疮百孔,朱棣其实跟朱元璋一样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朱棣在位期间,编篡《永乐大典》,积极发展农业,疏通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在削藩方面,朱棣比朱允炆聪明,采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法加强重要集权。
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尔干都司,保证了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起源于他,他对蒙古也不惯着,自己五征漠北,保卫明朝北境的安全,这位马上皇帝最后也是死在马背上,也算是一种归宿。他在位的22年,这一时期,后人称为永乐盛世,可这个盛世不是属于明朝的盛世,因为朱棣虽然干的不错,但没有把国家推到开元之治和康乾盛世的高度,明朝这艘大船还在继续前行,朝着真正的盛世。
朱棣死后,大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朱高炽是位任君,朱棣的盛世有一半都是他的功劳。朱棣的五次北伐,没有他在后方统筹粮草也不能成功。朱高炽登基后转朱棣的主动进攻政策为主动防守,下令息兵养民,减少不必要的军事行动和工程建设,让百姓得以安心从事生产。仁宗还停止了郑和下西洋,毕竟国家经历长时间的战争,早已国库空虚。朱高炽还想回到南京,毕竟北京苦寒,而且朱高炽的太子生涯是在南京度过,所以就想回到南京,可是朱高炽在位仅八个月就死了,迁都计划也就搁浅了。太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就是被朱棣称为好圣孙,朱瞻基对南京的感情没有北京深,就留在了北京。这个时候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叛乱,朱瞻基以攻心之策,兵不血刃的平定了这次叛乱。
朱瞻基重启了郑和下西洋,加强对海外诸国的联系,明宣宗整顿统治机构,罢免了一大批贪腐、违法、怠政、年老的官员,对行政体制进行精简和裁冗,朝堂风气得以重整,明宣宗为了防范蒙古,专门整顿兵马在喜峰口驻扎。当蒙古大军袭来时,他亲自带兵与蒙古军交战,亲手射杀敌军先锋,在交战中击溃敌军,维护了边境的安全。而朱瞻基可以称为六边形战士,他在位期间,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他跟父亲朱高炽执政的十多年被称为仁宣之治。大明离盛世也只有一步之遥,可是下一位皇帝就是朱瞻基的嫡长子朱祁镇。
朱祁镇继位之初只有9岁,国事又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辅政,所以虽然朱祁镇还小,明朝也没有倒退。一切都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病逝出现了变数,朱祁镇在文治上重用宦官王振,王振胡作非为,扰乱朝廷,朝中有大多数官员都是王振的党羽,并且锦衣卫指挥使也是他的人,王振鼓吹朱祁镇亲政蒙古,忽悠着朱祁镇一愣一愣的,朱祁镇也认为自己特厉害,于是率领50万大军,轰轰烈烈的亲政去了,当大军来到王振家乡的时候,他想要衣锦还乡,就劝朱祁镇让大军绕道土木堡,朱祁镇同意了,等到大军兴军到土木堡后,受到了瓦剌的进攻,由于土木堡位于峡谷之中,明朝的火器不能发挥作用,最后明朝大败,三大营损失殆尽,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朝廷重臣都死在了这一战,朱祁镇还被俘虏,瓦剌已经逼近北京城。
当时朝廷有主张南迁的人,是于谦主张守住北京,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北京保卫战爆发,在朱祁钰君臣的运作下。明朝胜利,保住了社稷,可瓦剌为了恶心朱祁钰,把朱祁镇送了回来,朱祁钰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北京保卫战之后的明朝,文官和武将的平衡被打破,而且因为于谦作为一个文臣,保住了北京城,声望一时之间达到顶峰,可是明朝也是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人的成果毁于一旦,明朝还没有来到盛世就衰弱了,虽然,朱祁钰在文治上驱逐祸国殃民的宦官,重用于谦,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可这也堪堪给朱祁镇擦了屁股。
后朱祁镇南宫复辟,重登皇位,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明朝在他的治理下,更加乌烟瘴气,朱祁镇复辟的八年,明朝农民起义频出,等到朱祁镇死后,明朝也快被他玩到灭亡。要不是他有个好儿子朱见深,为他收拾烂摊子,明朝在朱祁镇时期就灭亡了,虽然朱见深和朱佑樘做的不错,可只能称作中兴,再也不能打造盛世了。明朝的盛世因为朱祁镇没有来到就消失了。
而唐朝的开元盛世也是经过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才迎来了盛世,可安史之乱后,盛世不在,就算唐宪宗和唐宣宗的努力,也不能改变唐朝的灭亡,也不能再造盛世,明朝无疑是个可惜的王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没有迎来盛世,而后面满清也缔造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朱祁镇真是一个苍蝇坏了一锅粥。
你对堡宗的理解简单了,这里面有很多明显的不合理,历史是文人记录的
确实感觉明朝比汉唐差了点!但其实也没差太多!我看过一个统计各朝代人均寿命的表格,秦汉和唐是最长的,明朝比这两个短了点,但也还属于一个梯队,其他各朝代就比他们三差多了!这个统计也许不严谨,但都是横向比较,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始终觉得明朝皇帝奇葩太多了,包括朱元璋。一般来说,大一统王朝里面,开国皇帝都多少带点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仁治国。只有朱元璋刚猛治国,大规模杀戮,几个案子杀了数万人。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经过大规模战争流失人口的朝代,数万人真的不少了,而且杀的基本是读书人官员将领士兵,都是对当时有用的人才,这样怎么可能给子孙打下盛世基础?后面建文帝纠正朱元璋刚猛治国走仁政,朱棣又叛乱打了几年,又五征蒙古寸土未占,郑和几次下西洋,都在狂烧钱,仁宣父子又是短命鬼,刚刚有点基础又来个土木堡之变,然后后面的皇帝不是奇葩就是懒惰或者铁公鸡。
明朝有着严重的思想文化禁锢,八股文科举让文化三百年没进步,程朱理学让社会风俗思想严重束缚。而老朱定下的国策造成明朝未来就不会出现盛世
受游牧影响, 倒退2000年,直到明朝末年华夏才觉醒,只可惜又因内乱被满清趁机入侵,再次倒退3000年,从此巨龙沉睡,也死活不肯醒
五龙同朝,耗尽大部分龙气[笑着哭]
朱老四这脉奇葩太多了
从朱元璋就开始弃地的朝代也有盛世?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得瑟]
有朱元璋这种把天下当做自己菜园子,把天下财富予求予夺的人,能强盛才怪……[笑着哭]
朱元璋建都南京损了一部分国运,朱瞻基在南京呆了一段时间再损一部分。南京作为附都也在一直损耗国运!都怪朱元璋没文化,建都哪里都比南京强……
明朝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架构都是朱瞻基完成的,明朝割地赔款叫门,不过他把割地叫做内迁,赔款改名为抚赏费或者虏贡,然后天子守国门也是自己作的,朱元璋时期燕王虽然也是塞王但不是最前线,前面还有宁王谷王代王,是朱棣靖难把这些军队带到南方,因为忌惮宁王把大宁卫废了,宁王移藩到南昌
明朝是古代盛世最多的朝代。
这么说我们的大明战神[呲牙笑]
什么叫盛世?
朱瞻基之后有个正常的皇帝吗,短命的、炼丹的、不上朝的、做木工的、宠太监的……,要不是大臣给力,明朝早就亡了,还妄想盛世?
搞笑呢哇?把各朝各代数据摆出来横向纵向比较一下不就行了,瞎说啥呢,还盛世,全是假的,门阀的盛世,士大夫的盛世吧
主要仁宗和宣宗太短命了
仁宣之治
留学二哈
明朝的问题,其实就是靖难之役和五征草原的时间点不对,在洪武朝过后,国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但永乐时代过多的征伐,使国家恢复了速度大大降低,即便后面有仁宣之治,但也是以空间换时间而已,否则一个统一的王朝,处于巅峰期的王朝,怎么可能会因为一场不大的战争,就走向衰落呢?也不要把文官集团妖魔化了,其实这问题根源,就是明朝皇室的问题。
明朝的选举制度问题,立长不立幼搞的明朝奇葩皇帝一堆,一把手都奇葩能维持200多年可见那些能臣多给力才行[捂脸哭]
朱标继承皇位,那才是盛世,兵多将广,文治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