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术继前贤,仁心孚众望

鹿鸣新闻 2024-08-23 10:41:52

——记“杨氏面瘫牵正膏”传人杨石头父子

■ 段红亮

楔子

根植于中原沃土的中医学源远流长。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千百年来形成的驱邪祛病、爽神疗心、扶正固本、协调脏腑机能等疗法是临床经验的总结。随着中医学的日臻完善,中医用一碗汤药、几根银针、常见的花草茎叶等,往往能拂去患者的病痛,给他们带来平复如故的愉悦。

家住河南省襄城县姜庄乡千佛阁村的杨石头就是这样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他在继承祖传“杨氏面瘫牵正膏”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在治疗面瘫(俗名嘴歪眼斜)等疑难杂症方面,往往使患者药到病除,书写了妙手回春的传奇。

精湛医术是家传

著名中医杨石头先生,1964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85年毕业于洛阳医科学院,现住河南省襄城县姜庄乡千佛阁村,是“杨氏面瘫牵正膏”第十一代传人和“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发明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提到“杨石头面瘫牵正膏”的来历,先要简单说一下中原地区的中医药发展史。

地处中州腹地河南省襄城县,境内除了西南部蜿蜒起伏着紫云山、灵武山、首山等伏牛山余脉的小山包和西北巴士岗、凤阳岗、云峰岗等几道低矮平缓的丘陵(本地人称为岗)之外,自西向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望无垠的平原,自西北至东南的北汝河和从北到东的颍河以及众多其支流滋润着这片土地,使这里非常适于农耕。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一代又一代栉风沐雨春耕夏耘,把辛勤汗水化为丰盈的籽实,为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可是,由于受气候环境以及个人作息和体质等条件所限,时不时地会有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长期以来,面瘫就是很难治愈的疑难杂症之一。

“面瘫”即面神经瘫痪,是面神经麻痹的俗称,也叫“嘴歪眼斜”“歪嘴巴”“吊线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患者不但生活受影响,其形容的改变更是让患者心情焦虑郁闷。

起源于中原的中医药学,很早就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步发现了能缓解病痛和治疗疾病的动植物药材。治疗面瘫的方法也随着中医的发展出现了。

据杨石头先生的家人说,家传治疗面瘫的医技可上溯到其先辈的同族杨倓(1120年—1185年)。宋、金、元时期中医药学发展兴盛,作为南宋政府官员的杨倓兼通医学,他每于公余之暇将家藏医方及常用验方分类整理,其中就有选用虫类药物治疗中风,如治疗面瘫的牵正散(散剂),就选用了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作为杨倓同族的杨石头的先辈,得此验方之后开始世代相传。

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和兵荒马乱,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人口的迁徙。大约在清初社会初步稳定之后,杨石头的先人从外地迁至襄城县姜庄乡千佛阁村。定居下来之后,开始用祖传验方配制的药,为患者解除病痛,这就是杨石头及其家人说的在本地定居和行医的第一代传人。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杨家的生活来源以田间劳动为主,行医只是附带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行为,其家人对这种传承的记载并不重视;再加上时间久远,一至四代已无法考证。第五代传承人是杨水池(1792年—1867年),他改进了前辈治疗面瘫用的散剂(口服和热敷),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把相关的药材熬制成膏状,直接涂抹粘贴在病灶处,提高了治疗效果并使病人用药简单化。历经第六代至第八代,第九代传人杨海福(1903年—1990年)在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曾在村医疗室公开熬制膏药,有参与者大致掌握了制药程序。

第十一代传人杨石头在一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验方发明了“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包括杨氏牵正膏药、牵正丹丸剂、风湿骨痛贴三大类,主要成分有全蝎、僵蚕、荆芥、红花、黄芪、白芷、白芍、蝉蜕、甘草等数十种中药材。其制作主要有以下程序:

第一步,按比例配药。用香油(芝麻油)熬制的膏药黏合性好,不易对皮肤产生刺激。

第二步,用油锅熬药。熬制膏药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熬制时间短会使药效不能完全融到油中,熬制时间长会增加锅内杂质。

第三步,取锅去渣再熬。需用文火熬制4小时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去除药物的毒性。

第四步,下丹。传统膏药的药效好与否,关键在下丹。丹是一种中药,膏药的有效成分与丹结合后才能渗透皮肤发挥药效。

第五步,去火毒。将熬制好的膏药趁热倒入冷水中去火毒。不去火毒就贴敷,不但影响药效,而且会导致皮肤过敏。

杨氏牵正膏药多用于受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部神经炎;牵正丹丸剂多用于面瘫、风湿关节炎;风湿骨痛贴多用于风湿关节炎、颈椎病、骨质增生等。

目前,杨石头和其子第十二代传承人杨天祥仁心行医,努力在不同地域开展成药代理业务,努力使面瘫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并减轻他们的负担。

着手成春遇伯乐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杨石头,自小目睹长辈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情景,对中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长辈的指导下,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认知了一些常用中药的特征和功效,并在协助长辈熬制药膏的过程中,认识到中药材的加工和炮制非常精细,要因药制宜综合运用“锻、浸、泡、煨、蒸、煮、炒、熬”等不同的制作方法,打下了中医药学的扎实基础。

1985年,杨石头从洛阳医科学校毕业后,先后随祖父和父亲习医,继承了家传中医术。其时,外出打工的浪潮方兴未艾,很多务工者都有了不菲的收入;而杨石头依靠祖传验方在农村行医收入有限。面对这种情况,他和家人商议之后,决心安贫乐道排除外界的干扰,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坚持把祖传的中医事业做好。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在祖传治疗面瘫的基础上,也取得了对面部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的临床诊治经验,其良好的医德和医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逐渐传播开来。

很多机遇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石头在行医时遇到一位患面瘫的老婆婆,几贴膏药敷过之后,老人的病便痊愈了。岂料老人的儿子竟是时任临颍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吴林生先生。吴院长见多识广,临床经验丰富,在本地区医疗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很关心母亲的病情,现在一位年轻的农村中医用几贴膏药把问题解决了,他为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就热情地邀请杨石头到临颖人民医院去坐诊。考虑到自己的村医身份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杨石头婉言谢绝了。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隔了几天,吴林生院长偕同院党委书记王红超一同来访。两位医者诚恳地表示,希望杨石头能够到临颍县人民医院坐诊,医院愿意开保底工资并提供诊所等相应工作条件。两人还劝说,走出村子行医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把祖传医术发扬光大,方便给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杨石头接受了邀请,到临颖县人民医院坐诊,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五六年。在这里,吴林生和王红超等医院领导给他安排了门诊室,力所能及地提供了好的坐诊条件;在这里,他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同时也积累了更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在这里,他工作之余积极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临床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字,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94年,杨石头撰写了《杨石头及其面瘫中医外敷疗法》一文,被收集于《中原当代民间名医》一书,并获得奖杯和奖牌;1997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首届全国“改革之星”奖杯。1999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中医世家”“国医圣手”“中医专家”等荣誉。2010年,他继承的“杨氏面部神经瘫痪的牵正膏”获得国家专利。

他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祖传医技的条件。考虑在公立医院做这些事要受坐诊时间等的限制,决定回乡走自主创业的路子——他认为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2010年,他辞别了关心他的领导和同事,离开临颍人民医院回到了家里。

踵事增华事非易

杨石头此番回到村里创业,就是要把自家治疗面瘫这个疑难杂症的事做好,在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就医的同时,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增加收入。

对于家传医技,杨石头是有信心的。《杨氏家藏方》中说:“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经历200多年风雨,杨氏家族将面瘫牵正膏的药方传承至今,其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第九代传人杨海福1903年—1990年)自幼受家传中医影响,少年时期便熟知几十种中药的药性及功效;1930年,杨海福在前辈研发的“牵引膏”里加入天南星、姜汁后,临床效果更好;现在杨石头本人多年的钻研也颇有心得,临床诊治证明,根据不同患者的特征适当调整“牵正膏”的用法,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杨石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自家治疗面瘫的相关信息能否让患者及时了解,并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往的诊治效果通过人们口口相传,只是在局部小范围内获得了好的口碑,现在要把品牌打出去就必须行动起来。

从2010年秋季开始,杨石头骑着自行车带着治疗面瘫的药贴走村过店,向周边地区的诊所寻求代理;后来辐射的范围大了,就开着一辆三轮摩托往来奔波。其间,受到过热情的接待,怀着感恩的心情告别;遇到了婉言的拒绝,表示理解之后离开。起步之初,寻求代理的代价是很大的:给代理诊所留下销售的膏药,除了给人家提成之外,还要数次往返记录销售情况;还有一些代理者,因为一时没有售出膏药,认为药品时间长会过期,竟然将药随便处理了。自己和家人费时费力、用尽心思熬制的药被这样损失掉,他也只能心疼而无奈地摇摇头。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无论春风秋雨,亦或酷暑严寒。“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间,代理销售的地方回音渐渐多了起来,许多患者拿着药品的包装盒到“生产地”接受诊断和治疗。随着信誉度的不断提高,杨石头先后在本省的叶县、舞钢、西平、郏县等地设立了加盟店。

让“杨氏面瘫牵正膏药”传播开来走得更高更远的是第十二代传人杨天祥。

杨石头之子杨天祥生于1988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时期就打下了一定的中医基础。他于2009年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地接过了家传中医的接力棒,协助父亲做“杨氏面瘫牵正膏”的扩展工作。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干起事来热情很高,几年时间下来,不单联系建起了多家代理的加盟店,更在平顶山、许昌和漯河开设了分店,手中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

这时,喜欢探索和创新的杨天祥希望干出自己的事业,决定利用手中的资金开饭店。满怀激情和希望筹备一番之后,他的饭店开业了;由于不懂行情经营不善,不到半年饭店就关门大吉了。

经受了市场经济的历练,他浮躁的心冷静下来,下决心传承父辈的事业并考虑更高层次的追求。杨天祥和父亲深入交谈之后,在传承祖制“秘方”方面达成了共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让传统熬药技艺借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量以满足患者的要求,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相关信息,甚至用互联网视频技术给患者“遥诊”。

从此,杨天祥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杨氏面瘫牵正膏”的发展方面,他喜欢探索创新的性格成为推动事业腾飞的动力。他在父亲2011年注册“杨石头牵正膏个人头像”商标的基础上,研制的“杨石头牵正膏外包装盒”在2014年获得外观专利,使之成为推广销售祖传灵药的一张名片;通过寻访知情人获得第一手资料补充历史记载、依靠扎实的临床记录和面瘫治愈者的良好口碑,使“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在2016年顺利成为许昌市非遗保护项目;2016年8月,“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获得河南省治疗面瘫牵正膏的批准文号;2020年7月,获得河南省商务厅颁布的“河南老字号”品牌……

相关机构对疗效显著的“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的肯定,增强了患者对杨氏产品的信任;进取意识很强的杨天祥依托现代通信网络促使家传验方灵药得到广泛传播。截至2022年,“杨石头面瘫牵正膏药”已在河南全省的大部分市县、国内的诸多省份设置了100多家加盟店或代理店,其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福泽天下惠众生”的良药。2022年6月,杨氏父子接到来自东南亚的一位女士的跨国求助电话,他们借助现代网络诊治了患者的病情之后把药品邮递过去,该女士敷上膏药贴之后20多天就痊愈了——这成为杨氏面瘫牵正膏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目前,他们已在柬埔寨、缅甸、老挝设置了代理店。

目前,杨氏父子秉持医者仁心努力工作,争取在更大区域里,以专业的治疗和服务为患者送去健康和温暖。

爱家济世赤子心

在人生旅途中,既有明媚的阳光,也有萧瑟的秋风,还会有阴云密布下的雨雪;而家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遮风挡雨的港湾;爱家意味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家人的深深爱意。面对人生的风雨,作为怀着仁爱之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良医,杨石头父子热爱家庭、关爱亲人,他们的作为成为家庭和亲人安康和幸福的保证。

1996年,和杨石头相濡以沫的妻子不幸患上了癌症,辗转治疗的过程中已经瘦弱得不成样子。在主治医生告知只能放弃治疗的情况下,杨石头毫不犹豫地放弃工作陪伴亲人,决心用中医技法给自己的妻子治疗。他一方面鼓励妻子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一方面千方百计寻医问方、细嗅亲尝喂药喂饭。“苦心人,天不负”,妻子在他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下,居然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并开始了正常生活。创造了治疗奇迹的杨石头在赞叹声中,重新回到临颍医院坐诊行医。

似乎上天在用磨难来考验走向成功之路的年轻人。2017年,父亲当年的遭遇也同样降临到杨天祥身上——妻子患上了重病需要做手术。20年前,他上小学二年级时母亲患病时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父亲的所作所为早已在他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他毅然放下手头的全部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妻子,把内心的害怕与担忧变为对妻子的安慰和鼓励。预计一个多小时的手术时间整整做了七个小时,对妻子的关爱使他感觉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中,时间仿佛停止了一般。庆幸的是,手术很成功,妻子很快康复。天祥和妻子经受严峻考验的感情也愈加亲密无间。

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难,体会到亲人大病之后重新恢复健康的幸福,杨石头父子利用祖传医技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决心力所能及地从事慈善事业以回馈社会。多年来,杨石头、杨天祥父子走进社区、乡村、敬老院、养老院送健康,为附近乡村的环卫工送温暖,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出资出力……用实际行动传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最突出的是捐资助学和建设爱心幸福院。

2018年,杨石头父子专门设立了助学公益基金,连续多年为考上高中大学的全乡贫困户子女捐助爱心善款,帮助他们解决就学的经济问题。每次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杨石头都会亲切地嘱咐孩子们:“你们进入学校后,生活上有啥困难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我将尽力帮助你们顺利完成学业!”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曾有记者向杨石头问及对捐资助学的看法,他表示:扶困助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心希望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完成学业,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2020年4月,在县民政局政策扶持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襄城县姜庄乡千佛阁村旧学校原有基础上,杨石头投资建设了爱心幸福院。该院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占地面积52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多人就餐,收纳建档立卡及特困供养老人等。爱心幸福院为这些老人提供免费饮食、文化娱乐、日间休息等综合性服务,让他们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度过晚年生活。杨石头多次表示,老人们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是尽尽心而已。

爱心如同阳光,无私地把温暖洒向人间,让世界充满爱与希望。杨石头、杨天祥父子面对人生的风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亲人生活在家庭的温馨里;面对大千世界,践行医者的仁爱美德,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和扶贫助教活动,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希望。在当今略显浮华的风气中,其作为足以轨物范世!

展望未来事可期

前不久,本文作者来到千佛阁村见到了杨氏牵正膏的传承人。在古色古香的杨氏诊所,相互问候致意之后,杨氏面瘫牵正膏第十一代传人杨石头医生忙着为病号诊治,就由第十二代传人杨天祥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杨天祥首先谈了祖传秘方的产生、疗效和生产概况。当问及怎样才能将良药长久地传承下去的时候,他概要说了从父亲那里得来的“家训”:老祖先留下的东西一定要用心做好;选进药材方面,无论再贵,一定要保证质量,(药材质量)有一点问题就不能用;(熬制的膏药)里面的含量需要多少必须得下够,无论药材再贵也得下够;熬制膏药的时间和火候必须掌握好。

作者进村时见到几个类似的诊所,当问及具体情况时,医科大学毕业、有过创业经历的杨天祥娓娓道来其中的缘由。原来,在公有制人民公社(1958年至1984年)时期,杨天祥的曾祖父杨海福老先生曾受聘于村卫生所,时代风气使然,老人家把祖传秘方和熬制膏药的方法公开“晾晒”于全村人面前——此后便形成了村里人“家家会支锅,户户能熬药”的局面。因为熬制膏药时,各种药材的用量比例、熬制时的火候掌握需要通过言传身教用心体会揣摩等等,再加上“物以稀为贵,多则泛滥”的规律,半个世纪下来,现在能继续熬治这类药就算是坚持得不错了。对于“你家申请了专利,别人也做这个会不会影响”的问话,杨天祥笑了笑答道:“无所谓影响不影响。总有做不完的生意,也有挣不完的钱!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就行。谁都得有饭吃,谁学到了手艺去挣钱都是正当的门路。”

作者感叹于他的豁达大度,接着问道:“你们熬药看病也很辛苦,挣钱也不容易,为什么还投入那么多资金做慈善事业?”

他很自然地回答:“我父亲是共产党员,干过十多年的村干部,曾经为村里走共同富裕道路而努力过。他不止一次对我说,钱这东西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自己过得好是一方面,大家都过得好才叫共同富裕。所以,这些年虽然挣了些钱,除了自己家庭的开支和扩大生产之外,还是很乐意投资公益事业的。”

谈话快要结束时杨天祥接到一个电话,是家在卫辉市的一位面瘫患者打来的,对方希望他发个位置好亲自到襄城总店来就医取药,杨天祥问了患者得面瘫的经过和症状等情况之后,就劝其去卫辉市的代理店里诊治用药即可,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往这里赶。看到笔者等人对他不要患者登门就医表示不解,杨天祥解释道:“加盟店里代理的药及用法与总店是一样的,只要遵医嘱适时敷用就可以治病。不让远处的病人来这里,咱虽然少挣钱,但可以让加盟店挣到利润,也减轻了患者来往的麻烦和负担。”

原来如此!事情虽小,映射出来的是一位医者重义轻利的大方格局。“辛苦聚集百草良方,仁术是为药到病除;爱心常能扶危解困,善行所致便民济世”不正是杨石头、杨天祥父子匠心良医的真实写照吗?

杨石头父子继承了深厚底蕴、汇集着东方智慧的中医中药瑰宝,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并使他们重拾美好生活,同时用爱心博施济众、慷慨于慈善事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希望和温暖,为奏响乡村振兴这个时代最强音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段红亮,男,生于1967年11月,河南省襄城县王洛镇朱庄村人。中学一级教师,在襄城县王洛镇初级中学任教。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有日记体纪实散文集《复习班往事》(中州古籍出版社)、小说散文集《校园花开黄玫瑰》(北京团结出版社),主笔编写《王洛高中志》及附属的回忆录等其他作品百余万字。2018年9月,被吸收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2020年4月,被评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0 阅读:0

鹿鸣新闻

简介:秉持专业新闻理念,报告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