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杨笠事件可以看到,政治正确在中国企业渗透非常严重

采姑娘看国际 2024-10-25 02:21:21

“物极必反”,这句话在当今商业代言和品牌营销中显得尤为贴切。尤其是对于电商巨头京东来说,近期的代言事件引发的讨论再次验证了这个道理。京东选择杨笠作为其“双十一”活动的代言人,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杨笠,一位以尖锐和挑战传统性别观念著称的脱口秀演员,其每一次的代言都似乎无法平静无波。从小米到阿迪达斯,再到现在的京东,每一次合作似乎都不可避免地触碰到社会的敏感神经。

那么,京东为何还要选择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与杨笠合作呢?这背后是商业策略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的文化策略?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不是一场“自掘坟墓”的营销?

2019年,京东宣布加入“性别平等项目”,并且成立了EDI部门,推行性别多元化政策,这本是一件值得赞赏的进步。然而,这一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却显得颇有些力不从心。尽管管理层的性别比例得到了提升,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调整方式,是否真的适合一个以男性为主力的物流和电商企业呢?

京东的这一决策背后,似乎有着迎合西方“政治正确”标准的影子。而这种西方的政治正确,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往往难以完全适应。例如,追求性别平等本无可厚非,但在快递这一体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忽视实际的体力差异而强行平等,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再来看杨笠的代言。杨笠以其独特的性别观念和尖锐的社会批评,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公众人物。

她的每一次代言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暴,这对于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然而,京东依然选择与她合作,显然是看中了她在特定群体中的影响力,希望借此声援其性别平等的品牌形象。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这次合作一经公布,立即激起了一片反对声。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难以接受一个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的人成为一个主打家庭购物节的电商平台的代言人。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京东的双十一营销活动变得岌岌可危。

这种由顶层设计的品牌形象和底层消费者期待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京东在市场上的尴尬境地。消费者的不满和反弹,不仅仅是对杨笠个人的不接受,更是对京东品牌转型方向的质疑。这种矛盾的爆发,也反映出京东在追求国际化标准时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实际情况。

“饮水思源”,这是每一个企业在追求国际化进程中都应该牢记的道理。京东的例子给所有国内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的政治正确,而忽视了本土消费者的情感和需求。每一个市场和文化背景都有其独特性,企业在做出任何大的战略决策时,都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这些独特性。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

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此篇文章所有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有涉及版权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0 阅读:0

采姑娘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