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阿善通晓军务 2024-07-08 10:30:22

在地球深海和永久冻土中,蕴藏着一种神奇的冰状物质。

它外表平凡无奇,但一旦点燃,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就是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这种未来的能源之王,其储量之大,甚至被认为可以取代石油的地位。

据称,中国可燃冰资源的总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让人不解的是,近年来,关于可燃冰的话题似乎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听起来像是一个矛盾的词汇组合。

冰,通常让人联想到寒冷和坚硬,而可燃,则让人想到火焰和热量。

但事实上,可燃冰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它的学名叫做甲烷水合物。

这种神奇的冰主要由水和甲烷分子构成,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形成。

可燃冰的外观和普通冰块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性质却大不相同。

普通冰块遇热融化变成水,而可燃冰遇热则会分解释放出甲烷气体。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可燃冰被点燃时,它会像固体酒精一样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种特性让可燃冰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

在自然界中,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两类地区:深海沉积物和陆地永久冻土层。

在深海沉积物中,可燃冰一般形成于水深300至800米的海底。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甲烷分子被关押在冰晶笼子里,形成固态的可燃冰。

而在陆地永久冻土层中,可燃冰则呈现出蜂窝状或块状的形态,镶嵌在冻土中。

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十分苛刻,需要高压、低温和充足的甲烷气体。

科学家推测,深海可燃冰可能源于海底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的甲烷,或者来自地质构造活动释放的天然气。

而陆地冻土中的可燃冰,则可能与古代湖泊沉积物中的甲烷有关。

尽管可燃冰的存在已经被人们知晓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对可燃冰的探索和研究。

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可燃冰的储量十分丰富,据估计全球可燃冰中所蕴含的甲烷量是现有天然气总量的两倍以上。

如果能够大规模开采利用,可燃冰有望成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和煤炭。

但是,开采可燃冰绝非易事。

这需要克服深海高压、低温等恶劣环境带来的技术难题。

同时,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环境风险,如甲烷泄漏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

尽管如此,各国科学家仍在积极探索可燃冰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蕴藏量十分丰富的能源宝库,可燃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而据称,中国的可燃冰储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可燃冰的储量和分布

提到可燃冰,就不得不提到中国。

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不仅是世界能源消费大户,也是可燃冰资源的富翁。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

中国境内的可燃冰资源量高达800多亿吨油当量,相当于100个大庆油田的储量总和。

如果全部开采利用,足够中国使用上百年。

中国的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南海北部海域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区。

南海可燃冰藏量约有700亿吨油当量,是中国最大的可燃冰资源宝库。这片海域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水深800至1500米,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0个东京湾的大小。

据专家估计,南海每平方公里的可燃冰资源量约为16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西湖的天然气量。

除了南海,青藏高原的冻土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可燃冰资源基地。

这里地势高寒,永久冻土层深厚,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理想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可燃冰资源量约为100亿吨油当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等地。

这些冰中燃料,被巧妙地隐藏在高原冻土之下,犹如一座座沉睡的能源宝库,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

中国在可燃冰勘探开发方面起步较早。

早在2007年,中国就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了首次可燃冰钻探。

201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实现了可燃冰的试采,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现海域可燃冰连续试采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进一步推进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中国成立了多个专项科研机构。

如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

这些机构聚集了一大批地质、海洋、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可燃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可燃冰的战略地位。

2019年,可燃冰被列入《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成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可燃冰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

届时,这些深海能源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开发利用可燃冰并非一蹴而就。

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可燃冰的开采还面临诸多挑战。

可燃冰商业化开采面临的挑战

尽管可燃冰被誉为未来能源之王,但要实现其商业化开采,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就像是一场能源版的勇闯天涯,需要科学家们披荆斩棘,攻克一个个难关。

首先,开采可燃冰的技术难度不亚于登月。

可燃冰大多赋存于深海沉积物或永久冻土层中,环境恶劣,压力高达数百个大气压。

在这样的条件下,常规的钻采设备就像是一张纸,随时可能被极端压力撕得粉碎。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研发特殊的钻采装备,犹如深海战士,能够承受高压、低温的考验,安全高效地完成开采任务。

其次,开采可燃冰的成本高得吓人。

据估算,开采1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的成本约为1000至2000元人民币,是常规天然气开采成本的数十倍。

这就像是在天上摘星星,代价高昂。

为了降低成本,科学家们需要不断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就像是在摘星之路上不断探索,寻找最经济高效的方案。

再者,开采可燃冰可能带来环境风险。

可燃冰中蕴含大量甲烷,一旦开采不慎导致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

如果大量甲烷泄漏到大气中,无异于会加剧全球变暖。

因此,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甲烷泄漏,犹如在环保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此外,开采可燃冰还面临市场瓶颈。

当前,全球天然气价格相对较低,可燃冰要想与之竞争,就必须在成本和效率上更进一步。

这就像是一场价格战,可燃冰必须拿出看家本领,方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同时,开采可燃冰还需要配套的运输、储存等基础设施,这就像是搭建一座能源之桥,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尽管挑战重重,但可燃冰的开发前景依然光明。

201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实现了海域可燃冰的试采,标志着可燃冰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可燃冰有望逐步迈向商业化开采,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燃冰的开发之路虽然曲折,但前方的美景终会在眼前铺展。

结语

可燃冰,这个蕴藏在深海和冻土中的能源宝藏,正悄然改变着人类的能源格局。

它的发现,犹如在能源的黑夜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未来的能源之路。

尽管开采可燃冰面临诸多技术和经济挑战,但正如古人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中国作为可燃冰资源大国,在可燃冰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南海试采的成功,到冻土区勘探的不断推进,中国科学家们正在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而不懈努力。

这就像是一场能源版的长征,需要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燃冰这个深海能源定能惠及千家万户,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命题。

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追求能源富足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唯有如此,才能让可燃冰这颗未来之星永远闪耀在人类的能源星空中。

相信在科学的指引下,在勇者的开拓中。

可燃冰定能成为人类能源梦想的点石成金之钥。

0 阅读:1

阿善通晓军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