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算是高官。到了杜甫时代,虽然家道中落,但杜甫依然还是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青年时期杜甫写下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前,作为小官吏的杜甫,小儿子被饿死了。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生活上的凄苦,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压抑,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写作动力。著名的 “三吏三别”等著名诗歌,就是出现于这个时期。
后来,和杜甫关系很不错的严武出任了东川节度使。于是,杜甫远行入蜀,依附严武,总算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可以说,除了青年时代刚到长安那段时间外,这是杜甫一生中最舒适的一段岁月。而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接济,日子再次清苦起来。这段时期,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和曹雪芹一样,祖上都阔过,后来衰败了,深刻的见识了上层的贪婪和底层的悲苦。
学而优则仕,本来就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而杜甫就是这样承袭他的爷爷杜审言的,“诗是吾家事”,他爷爷作为初唐与宋之问沈佺期并列的名流诗诗确有成就,他于是成为杜甫的文学上的标榜人物。另外,杜甫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后代,这就成为他功名上的标榜。可是在长安十年,几次进士考试,都被腐败作恶权贵李林甫等人抹去了他的名声。
李林甫最讨厌文人以及才能比他高的人,杜甫感到自己的志向被奸人压抑,而每天食不果腹,衣不避寒,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感受到了民生疾苦,国家的渐趋衰落,贪腐的权贵穷奢极欲,而到处处底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渐渐走出了他的诗的道路。40岁以前,杜甫的诗并不多,代表作也少。在长安求官的失利是杜甫诗歌成长的重要基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心寒。
杜甫唯一的向道倾向,也是30多岁,随李白郊游的一段时间李白带给他的,因此,他写了游侠也去访过仙,求过道,但自从在齐州分别李白后就没不再受影响,回到长安专于进途。他在奉赠委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有: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可见,他虽然向往李白那样的生活,但他也感到不得不留在长安。因此杜甫不能坂依道门,像陶渊明一样清居不问世事,他有他的欲拯救的国和民。
杜甫的结局真的很让人难过,几十年不得志,地位卑微到安史之乱时城中大乱都没有人抓他,避难辗转到去四川的途中,喜爱的小儿子不幸去死,在成都最初的几年有友人的接济还好,后来友人去世,他们一家人的日子越发难过。到最后他死在外地,尸骨在几十年后才被子孙运回故乡(在公子世无双中看到的),他的壮志一生未酬,他在自己的苦难中也从未忘记过国家,忘记过天下如他一般的士人。
杜甫这人一生真令人慨叹,从少年意气风发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到后来晚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还是俱欢颜。”这之间究竟经历了多少世道变迁,才成就了这心怀天下苍生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每个人这一辈子都潇洒或抑郁过,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杜甫也是一个可怜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他的诗,更在于他的赤子之心,你无法想象他到底是多么博爱的人,他这一辈什么都失去过却永远没有失去理想,人生理想,人民理想,天下理想,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