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吴三桂若承认削藩,则大体上能有个好下场。这其中的条件,便是吴三桂并未开战,只是收服了对方,所以两家之间,并无什么深仇大恨。尽管很多人都拿朱元璋和刘邦来举例,但毕竟还是有差别的。当初陛下处死这些建功立业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开始危害到了皇室的权威。既然没有这种危险,陛下又何必如此执着于此,还要落下一个千夫所指的罪名?
刘邦在位的时候,他斩杀的这些有功之人,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一些外族贵族。汉开国之初,在秦国覆灭的基础上,刘邦采取了“县并治”体制,其结果是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些领主,在他们的领地上,就像是一方霸主一般。他们不但在朝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且在军中也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也正是因此,刘邦才会千方百计的将他们铲除,免得夜长梦多。
“臧荼”“淮南王英布”“韩信”三人都是造反的,虽然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但结局都一样。和他们比起来,老朱对下属的态度可就严厉多了。光是胡惟庸一事,就牵扯到了数千人,而他的孙儿朱允炆,在“削藩”的过程中,也是群龙无首,最终被朱棣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不过,朱元璋如此,并不意味着别人也如此。老朱是一个很偏激的人,他从小就有这样的遭遇。而那些没有“不听话”的人,往往不是被“烹”掉,就是被“藏”掉。就拿宋太祖赵匡胤来说,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文武百官全部杀光。如果这些人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权,那么皇帝陛下就不会再去计较他们的所作所为了。毕竟现在他们手中没有军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来。
所谓的“把酒言欢”,其实也是“削藩”的一种方式吧?清代“撤藩”,原以为是要削去吴三桂,削去耿精忠,削去尚可喜的兵权,使他们再也不能为朝廷所用。吴三桂既然做出了榜样,心甘情愿地服从命令,那么大清一方也就不需要和他翻脸了,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将吴三桂赶出自己的地盘,搬到内陆去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