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我们被“卡脖子”,然后竭力研发。
然而研发出来后,却又以市场价十分之一的价格“贱卖”。
我们花20年研发出来的盾构机,为什么要贱卖呢?
1盾构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隧道工程施工的主要机器设备,能够大大缩短工程工期。
它就像一条"地下巨龙",凭借强大的掘进能力,可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顺利开挖隧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等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对盾构机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盾构机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垄断。
当时的中国想要使用这种先进设备,就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且在使用维护过程中也常常受制于人。
有数据显示,1997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两台二手盾构机,高达7.6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不得不付。
在盾构机维修时,德国厂商不但人工费高得离谱,每小时600-800欧元,甚至还拉起警戒线,不允许中国工程师进入维修现场,生怕技术泄密。
这种被卡脖子、被宰割的情况,使中国在盾构机领域缺乏话语权和自主尊严。
有鉴于此,中国政府下定决心突破盾构机技术封锁,在2002年将国产盾构机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
随后,一支由18名年轻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应运而生,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逐梦之队"。
这支团队从零开始,通过对130多台进口盾构机进行拆解研究,掌握了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
他们日以继夜加班钻研,遇到疑难问题也从不气馁,终于在2008年孕育出了名为"中国中铁1号"的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盾构机,国产化率高达65%,震惊了世界。
这一重大突破,昭示着中国在盾构机领域结束了被动被卡脖子的历史。
尽管"中国中铁1号"的问世开启了中国自主研发盾构机的新纪元,但要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认可并非一蹴而就。
初期,国产盾构机难以被工程承包商和业主方完全信任,主要还是由于对其性能和可靠性存有疑虑。
一方面,由于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家已经习惯于使用进口盾构机,对国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买家自负"的状态。
另一方面,国内工程建设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面对新兴的国产品自然也抱有保守态度。
这种被动局面的突破是缓慢而渐进的。
随着国产盾构机在多个工程中的应用和检验,它们出色的性能和精准控制能力开始为人所熟知。
尤其是在2012年成都地铁工程中,国产盾构机与知名进口品牌同场竞技,并最终以更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认可。
在这个历史性工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余台盾构机同时投入使用。
而在隧道掘进的工期、质量、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国产盾构机均展现出了与国外品牌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水准。
其中,一台国产品在高风险的断层带区域掘进时,以精湛的操控技术和先进的智能监测系统,成功渡过这一重重难关,最大沉降值仅有3.8毫米,大大超越预期目标。
成都地铁工程的出色战绩,无疑是国产盾构机赢得市场认可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国产盾构机的实力,也愿意给予更多的工程机会。
行业权威也陆续对部分国产品型号给予认证,可在重大工程中使用。
业内一位资深专家如是总结:"中国盾构机在成都地铁表现出的过硬质量和卓越性能,无疑标志着国产盾构机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赢得了应有的市场地位。"
2为了突破国外品牌在盾构机领域长期的垄断地位,中国制造业在定价策略上采取了大胆的举措——通过低价占领市场。
起初,国产盾构机的售价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争议,部分质疑认为这是恶性竞争,是以"价格陷阱"的方式赢得订单。
然而,从中国制造业的角度来看,这正是通过人工成本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打破西方厂商长期对行业的高价垄断。
事实证明,这一定价策略的确奏效了。
低廉的价格为国产盾构机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工程项目开始使用中国制造的盾构机。
而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不断提升,也让用户对国产品牌建立了信心。
在订单源源不断的情况下,中国盾构机产业得以迅速做大做强。
2020年,中国第1000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重庆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已经结束了盾构机这一装备的空白历史。
短短几年间,中国盾构机便跻身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国和使用大国。
到2023年,根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产品在全球盾构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70%以上。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出现了"中国盾构机进入"的新闻。
这一切,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向世界施展"加力"的生动见证。
中国盾构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体现出巨大的价格竞争力,固然与我国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有关,但其实也并非如西方一些机构所指责的那样"亏本营销"。
相比之下,中国盾构机制造企业更多是通过持续创新来提升设计能力、工艺水平,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了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良性发展。
除了低价之外,中国盾构机制造企业在提升产品性能、服务质量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他们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控制系统,确保盾构机能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精准掌控。
同时,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随时为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和维护。
正是这种低价、高质、优服务的产品力和竞争力,令中国盾构机脱胎换骨,从过去的"跟跑者"一举摘得"全球领跑者"的头衔。
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英明决策、科研人员的执着钻研,乃至全社会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热情支持。
实现了从"被卡脖子"到"弯道超车"的华丽转身,中国已成为人们认可的新兴盾构机制造强国,并将继续在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3中国盾构机业通过低价策略成功突破了西方企业的长期垄断,这无疑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诠释,也是中国企业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但要实现盾构机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光靠价格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高铁、大型客机、光刻机等诸多领域,中国企业都曾遭遇类似的被动局面。
由于核心技术的封锁,我们长期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种状况直到近年来,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和持之以恒的攻关,才终于开始出现了有利的转机。
以高铁为例,从最初的技术空白,到后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制造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出时速60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大飞机项目经过20多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也终于振翅高飞。
在光刻机领域,通过国家统筹集中力量攻关,国产光刻机已经替代了近一半的进口产品,刷新了国内企业主导科技发展的决心。
这些领域的突破,背后都凝聚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也有赖于国家宏观层面上的统筹规划。
通过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从根本上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终于找到了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金钥匙。
而盾构机,正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未来,要让这一胜利最终成为常胜,必须立足当前,继续把创新当作根本,从而在已有基础上再接再厉。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帮助它们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保持技术水平的持续领先。
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摆脱单纯依赖价格优势的局限,真正实现质量、服务、技术均超过老牌竞争者的全面超越。
只有这样,中国盾构机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根本性转变,从价格优势走向质量和品牌的综合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
这对于支撑"一带一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中国制造通过创新突破垄断,将昔日被垄断的高科技产品化为可被大众普及使用的普惠技术,必将极大提升经济社会的整体福祉。
就像当年航空事业为大众出行注入了新动力,未来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产品被广泛应用,也必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的动能。
中国正在以自信、自强的姿态,战胜被动被垄断的时代,迈向主动引领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韬光养晦,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最终让中国制造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