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不良率突破3%,股权涉刑的成都银行,房地产暗雷仍在?

银箭财经 2024-04-29 01:01:58

银行与房地产,或许已经走上分道扬镳的道路。

进入2024年以来,随着降息降准等组合政策的不断施行,银行股涨势一片良好。截至4月25日收盘,更是以15.9%的年内涨幅,一举超越电器、石化、煤炭等热门行业,高居行业排名第一。

而与银行紧密相连的房地产行业,却在同一时期,以20.3%的年内最高跌幅,位列行业排名倒数第一。

曾经“同进退”的两大行业,为何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房地产暗雷仍在,成都银行何以走出雷区?

银行和房地产的关系,从最初阶段就很是复杂。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银行不仅是建造过程中,施工、用料等方面的核心贷款来源,在销售过程中,也同样在房贷上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银行的协助,就没有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不过站在银行角度,对房地产的支持,却是监视和管控的意味更多一些。

虽然房地产相关贷款的增加,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的利息收入,推动资本结构的改善,但是相比资金流动的利好,房地产的行业风险,以及针对其的市场监管需求,要更重要一些。

例如在放贷环节,银行可以借助对贷款申请人的资产评估,明确房地产建造商的经营底气,从根源上控制贷款风险。购房贷款的办理中,通过房贷评估和管理,可以及时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向,进而调整贷款策略,维系市场稳定。

也因此,当房地产行业展露出不好的势头,率先察觉的银行,第一时间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切割。

回顾2012年前后,房地产刚刚展露暴雷风险的初期,不少银行就顺应政策要求,收缩地产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不良资产加大关注。同时期内,贷款供给侧也开始了改革,第三方金融企业,以及银行旗下金融机构,逐渐成了房地产贷款的主力。

持续多年的切割动作,使得个别知名房地产企业暴雷,导致行业在剧烈波动中加速进入寒冬期的同时,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依旧能够保持稳定。

只是虽然已经将房地产造成的影响降至可控范围,但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宏观调控需要保证房地产融资的平稳有序发展。银行与房地产之间的关联,仍旧无法彻底切割。

再加上近年来,房贷利率持续走低,在银箭财经看来,房地产相关贷款对于银行而言,依旧是个难以完全控制的“暗雷”。

就像4月24日公布2023年财报的成都银行,去年实现了总营收217.02亿元,同比增长7.22%;实现净利润116.71亿元,同比增长16.22%。

在净息差不断走低的大环境中,成都银行去年的净息差也出现了0.23%的同比下降。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旧能够这样优秀的业绩表现,足以令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

但仔细翻看财报信息,业绩增长的背后,成都银行似乎在房地产贷款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过去一年中,成都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11.74亿元左右,相比2022年上升了约4.1亿元。与之相应的,不良率同比增长约0.64%,达到了2.40%。

而且针对不同贷款类别的监管中,除了正常类贷款外,成都银行其余三类贷款的迁徙率都有着大幅增高。资产恶化的风险,或许已经近在眉睫。

导致房地产不良贷款增高的原因有不少,概括起来无非是,宏观环境、银行风险管理这两个方面。

宏观层面上,房地产最为动荡的时期已经过去,当下的经济环境稳中有升,周期性下行已经开始扭转。成都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很难甩锅到宏观经济的头上。

如此一来,是否意味着成都银行可能存在,类似于贷款审批存在疏忽、借款人信用评估不足、贷款用途监管不力等问题?

要知道,由于近期公布的4月份LPR相比上期没有变化,资金空转问题再度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门。成都银行如果真的在贷款管理上出现漏洞,难免会被架到火上,被当成案例来研究。

而且财报显示,去年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0.26%,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0.4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0.25%。

资本储备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考虑到房地产贷款在银行资产中,多以抵押物的形式出现,以当前房地产走向,抵押物估值如果出现大的变化,成都银行的资金实力,能否稳住局面?

二、外源性资本补充承压,转型中外合资后撞上“国家机密”?

对上市银行而言,补充资本的途径无外乎内、外两个源头。

成都银行去年财报中披露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多少已经证明其在内源性资本补充上,有些缺乏底气。为了尽可能通过留存盈余的方式补充资本,只能在别的地方尽可能节省。

就像是与财报同步公告的2023年利润分配方案中,成都银行采用了10派8.968元(含税)的分红方式,将分红率定于28.55%。

不得不说,这个分红率不仅低于上市银行不谋而合的30%“及格线”,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也排名第10位,显得有些小气。

尽管成都银行同时期的分红融资比高达436.79%,高居行业第一位,展现出了极高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但低分红、高融资比的对比下,成都银行的融资力度,是否又过于谨慎了?

事实上,在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成都银行可能真的差点意思。

一般而言,上市银行的外源性资本补充,大都依靠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方式。就像成都银行,在今年初发行了80亿元规模的可转债。

只是由结果倒推,成都银行的外源性资本的补充,显然有着不如人意。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2023年12月1日,成都银行发生了多项资本结构的变更。不仅注册资本由36.12亿元上涨至37.36亿元,曾经的二股东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也以投资人的身份,对成都银行出资6.9亿元。

更关键的是,成都银行的企业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彻底由城市商业银行,转变为中外合资银行。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身”,在当时引来了不少投资者的热议。对于成都银行选择成为中外合资银行的原因,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是成都银行感受到了极大的资产压力,以及对资本补充的迫切需求。

得到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的投资后,成都银行自2023年三季度持续下滑的股价,也在2024年开年后,进入了平稳上升期。根据天眼查可以看到,成都银行一路从开年的11.29元,在4月26日收盘,已经逐步上涨至14.42元。

只是股价刚有起色,成都银行就在前不久陷入了股权代持风波。

在这场风波中,上海东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5000万股成都银行股票,在经过涉及刑事案件的资产拍卖中,经法院透露,其真实持有人为“车某”。

之所以没有透露真实姓名,则是因为“车某”的身份,涉及国家机密。

尽管从法理来讲,成都银行不会无限承担责任,但也的确存在明知此事却不披露的“隐瞒”嫌疑。

考虑到“蟑螂效应”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思考,成都银行别的股东群体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代持风险?

如果不幸言中,只能说,在资本补充压力下,成都银行已经有些“慌不择路”了。

写在最后:

尽管风险难以忽视,但在如今的城商行中,成都银行仍旧是最值得投资的银行之一。希望今后的一年里,成都银行能够止住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的增长势头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2 阅读:350

银箭财经

简介: 洞察商业逻辑,明悉商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