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幼儿有必要上早教课吗?幼儿的行为是其心理的表现

杜鹃育儿知识啊 2024-03-27 01:43:43

心理学理论不一定能解释幼儿的所有行为,但是,幼儿的很多行为都能从心理学中找到解释。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心理学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与分析问题。

其中,一些理论到目前为止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有一些理论后来被证明是不完全正确或者错误的;一些理论能解释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理论只能解释某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能解释幼儿某些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以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了解幼儿行为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对心理学理论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

  (一)早期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是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剩余精力说”“前练习说”及“复演说”等(刘焱,2014)。

  1.“剩余精力”说

  在成人眼里,幼儿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精力旺盛”,他们不停地奔跑、跳跃,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席勒和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对幼儿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剩余精力”说的基本观点是: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也就是说,儿童的精力除了维护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这些剩余精力必须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游戏就是儿童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所以,成人对幼儿的活跃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应该允许和提供条件让他们释放多余的精力。当然,一些涉及病理的极端行为除外。

  2.“前练习”说

  在幼儿的游戏中比较常见和存在典型性别差异的现象是,女孩子喜欢布娃娃,常常乐此不疲地给娃娃喂饭、换衣服、洗澡;而男孩子喜欢追逐打闹、舞刀弄枪地玩打仗。“前练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前练习”说也叫“生活准备”说,是由德国学者格鲁斯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有天生的本能,  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就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根据“前练习”说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本能的层面来解释前面提到的幼儿游戏的性别差异现象,即女孩子喜欢玩布娃娃的游戏是她们具有做母亲的本能,喂布娃娃等游戏是为了练习做母亲;男孩子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是他们有作战的本能,舞刀弄枪、追逐打闹正是为了练习作战。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游戏是很复杂的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前练习”说的解释只是其中的一种。

  3.“复演”说

  年轻的爸爸妈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费尽心思给孩子买了昂贵、精致的玩具,结果玩不了几天,孩子就腻了,他们似乎对路边的小石子、沙土、小水坑更感兴趣。先撇开玩具的结构不谈,霍尔的“复演”说给了另一种有趣的解释。

  “复演”说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比如,幼儿喜欢扔石子儿,这是复演了原始阶段人类用石头做武器进行生存斗争的活动;幼儿喜欢玩沙土,这是处于农业——家族制阶段的人类的行为反映;幼儿喜欢荡秋千,这是处于动物阶段的人类祖先(猿)的行为的反映等等。

0 阅读:0

杜鹃育儿知识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