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走后,兄弟姐妹都慢慢不来往了?因为一直吃亏的不想再吃亏了,一直占便宜的占不到便宜了。

玖叶茶吖 2024-10-06 14:06:36

你好呀!见字如面~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一家人就是天底下最亲密的关系,兄弟姐妹总是能打打闹闹,父母也会在一旁呵护着,家里总是热热闹闹。

那时候,吵架可以吵,但一顿饭、一场游戏之后,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等到父母年迈离世,家庭的纽带突然断了,曾经的亲情逐渐变得淡薄,甚至变得不再联系。

为什么会这样?

01

亲情的维系,靠的从来不仅仅是血缘

小时候,父母是这个家的支柱,所有的家庭事务、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总能在他们的调和下云淡风轻。

可父母不在了,家庭的情感支柱也随之消失,亲情似乎就像失去黏合剂的积木,逐渐散开。

人们常说“父母在,家就在”,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

就像电视剧《都挺好》里那样,苏家兄妹在母亲去世后,失去了她这个情感和实际事务上的中枢,兄妹间的矛盾激化,甚至因为利益分配各奔东西,连最基本的联系都少了许多。

说到底,亲情的维系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父母在时,大家还能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近况,但他们走后,这些联络的契机也少了。

渐渐地,大家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和重心,兄弟姐妹之间也就疏远了。

美国作家卡伦·霍妮曾说过:“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条桥梁,只有不断修缮,才能保证畅通无阻。”

亲情也是如此,没有了父母的调和,兄弟姐妹之间如果不主动维系、经营,关系很容易就会变得疏远。

02

长期的“不平等”积累,导致亲情裂痕

很多人感慨,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的关系往往是“不联系、不打扰”。

其实这种疏远背后,往往是一些“旧账”在作祟——有些兄弟姐妹觉得自己长期吃亏,照顾父母的责任总是自己在扛;而另一些则因为一直习惯于享受照顾,父母不在后反而失去了“经济依靠”,两方心里各有各的委屈。

就像有人说的:一直吃亏的人不愿意再吃亏,一直占便宜的人占不到便宜了,关系自然变得疏离。

《红楼梦》里贾府四姐妹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起初她们和睦相处,关系看起来亲密无间。

可随着家庭地位的变化,利益纠葛逐渐凸显,昔日的情分渐渐被复杂的利益链冲淡,姐妹情谊也变得脆弱无比。

探春甚至感叹道:“我们都是世态炎凉的受害者,莫怪人心凉薄。”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们不得不面对诸如遗产分配、照顾父母责任等问题。

长年累月的“吃亏”积累让一些人心生怨气,而一些习惯于“占便宜”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

一旦这些积怨爆发,亲情的裂痕就难以修补。

正如《怦然心动》里的一句台词:“你开始以为那是永远,可转眼间一切都变了。”

亲情的天平若长期失衡,哪怕再深厚的感情也会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03

各自为家的现实,让亲情渐行渐远

人生在世,总归要面对各自成家立业的现实。

随着年龄增长,兄弟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责任,大家的时间、精力逐渐被分散。

就像梁实秋曾说:“人到中年,心在半路,家庭在这头,事业在那头。”

每个人都开始忙于自己的生活,亲情再深厚,也难免在繁忙中被忽略。

有时不是兄弟姐妹不愿意联系,而是生活的琐事让人疲于应对。

你可能工作上要加班、孩子要辅导功课,另一个人可能还要操心自己家里的大小事务,结果大家渐渐失去了联系。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小故事:一对兄弟年轻时无话不谈,可等到他们成家后,竟然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

有一年,哥哥想邀请弟弟一起吃顿饭,结果两人对了一下日历,发现能空出时间的日期要排到两个月后。

这就是现实,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打拼,情感上的疏远也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生活中的这些琐碎和无奈,正在让许多亲情慢慢褪去它原有的温暖色彩。

曾经那个大家庭在忙碌和生活的重担面前,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各自为家的小家庭。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到中年,兄弟姐妹也逐渐活成了自己家庭的中心。

04

结语

其实,兄弟姐妹之间的疏远并不是因为亲情淡了,而是生活现实变了。

我们往往觉得亲情是天然的、永恒的,但事实上,它也需要我们去经营、去维护。

父母在世时,情感的纽带尚在,大家都能聚在一起。

但父母不在后,这根纽带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接续。

如果大家一直在亲情的关系中存在“不平等”的心理——有人觉得吃亏,有人觉得占便宜,这种关系很难再健康发展下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