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说:“不是你撞的,干嘛要去扶?”王浩法官如今咋样?

墨渡有熊心 2024-09-12 08:46:58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一念之差酿苦果

2006年11月20日,寒风凛冽,南京街头行人匆匆。31岁的彭宇像往常一样,搭乘公交车前往上班地点。当他下车时,看到站台旁一位老太太不慎跌倒,痛苦地躺在地上。彭宇二话没说,立即上前将老人扶起,并拨打120急救电话,陪同老太太前往医院就诊。

在医院里,彭宇得知老太太姓徐,已有79岁高龄。医生诊断后表示,徐老太摔得不轻,可能有多处骨折,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彭宇见状,当即表示愿意垫付医药费。待老太家属赶到后,彭宇这才离开医院,赶回公司继续工作。

谁知过了几天,彭宇突然接到徐老太家属打来的电话,对方声称彭宇就是肇事者,要求他承担所有医疗费用。彭宇百口莫辩,坚称自己绝非肇事者,只是恰巧路过施以援手。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徐老太一方愤而将彭宇告上法庭,状告其撞倒老人,并索赔13.6万元。彭宇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惹来如此官司。这桩案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舆论纷纷质疑老太太是否在"碰瓷"讹诈。

就在众说纷纭之时,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庭审现场,主审法官王浩听完双方陈述,突然冒出一句:"既然你没撞她,你干嘛要去扶她?"此言一出,现场哗然,网络炸锅。公众难以置信,堂堂人民法官,竟说出如此有悖道德、冷血无情的话语。

此案历经三次开庭,终审判决彭宇赔偿老太4.5万余元。彭宇黯然神伤,不久后选择离开南京,前往异地发展。而那位老太太,据说也因承受不了负面影响,搬离了原本居住的小区。

一语成谶惹众怒

彭宇案件进入法院审理程序后,舆论的焦点迅速集中到庭上主审法官王浩身上。作为一名从法律专业毕业,并有多年审判经验的法官,人们原本期待他能明察秋毫,还原事件真相,以儆效尤。然而,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王浩在法庭上的某些言行,非但没有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反倒暴露出个人价值观的偏颇。

庭审中,原告徐老太及其家属矢口否认彭宇的无私援助,坚称其就是肇事者,并以病历和受伤情况为由,要求巨额赔偿。被告彭宇则一再表示,自己绝非撞人者,当时只是出于人道主义伸出援手,却未料会引火烧身。面对双方你来我往的指控与辩驳,王浩法官本应秉公处之、明察秋毫,却贸然抛出"既然你没撞她,你干嘛要扶她"这样一句惊人之语。

此言一出,现场哗然。原本剑拔弩张的控辩双方瞬间安静下来,继而爆发出更加激烈的争执。原告方借题发挥,声称这正说明被告心存愧疚,否则为何要去扶人。被告方震惊之余,辩称若照法官所言,岂不是从此路见不平也不能拔刀相助了?旁听席上的公众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法官此言有失偏颇,有的干脆斥之为"庸官昏庭"。消息通过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在全社会引发轩然大波。

面对汹涌而至的质疑声,王浩法官似乎意识到自己失言的严重性,开始频频辩解澄清。他解释说,自己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常理判断。在他看来,一个完全无辜的路人,没有必要去扶一个受伤的老太太,更没有必要主动陪同就医并垫付医药费。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怀疑,加之双方均无确凿证据,他才基于直觉发出那番疑问。然而他的解释非但没有平息众怒,反倒引来更多的口诛笔伐。

有人指出,法官审案理应以事实为依归,以法律为准绳,怎能凭主观臆测妄加判断?更有甚者认为,王浩的一番话反映出其思想之陈腐、道德之沦丧,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戕害,对社会道德的一种伤害。一时间,口诛笔伐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王浩不得不连发多份声明予以回应。然而,对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而言,一句话的影响何其深远,一次失言的伤害何其巨大,王浩自此难以摆脱"口出狂言"的骂名,再难以服众。

在一次笔录中,彭宇亲口承认了确实和老人发生过碰撞,然而这份笔录却离奇地消失了,从此以后的法庭上哪怕彭宇一口咬定没有撞老人,最终也是赔偿了四万余元,以和解撤案告终。

但围绕"扶不扶"引发的巨大争议,却久久难以平息。它折射出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更反映出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德不配位、言行失当的诸多弊病。毫无疑问,王浩法官的一语成谶,不仅伤害了当事人,更加重了社会的道德困境。

18年后:沧海桑田两重天

彭宇案件尘埃落定后,当事人的命运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案件主角的彭宇和王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18年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他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

对彭宇而言,这场官司无疑是他人生的滑铁卢。三次开庭,历经半年,最终被判赔偿4.5万余元,疲惫不堪的彭宇,在案件判决后不久,选择了离开南京,前往异乡重新开始。

在彭宇案件后,王浩因"不当言论"备受诟病,不仅被作为反面教材在法官培训中频频点名,还被诸多媒体公开批评。最终,他被调离民一庭的审判岗位,转任民三庭的文书综合管理工作。尽管王浩多次解释,自己当时是"就事论事",并无恶意,但负面影响已然产生,众口铄金,难以挽回。

近年来,有媒体尝试联系王浩,试图了解他的近况。然而,这位曾经叱咤法庭的法官,如今却不再愿意面对镜头。有熟悉他的同事透露,王浩已调任江苏高院的文书管理部门,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18年前的一句话,让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官黯然离开法庭,成为他难以抹去的职业污点。

道德困境待解决

彭宇案件的余波至今难平,其背后折射出的道德困境,仍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扶不扶"看似一个简单的二元选择题,实则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价值判断。在法律和道德的天平上,如何取得平衡,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回顾彭宇案,不难发现其中几大悖论。首先,作为案件导火索的"扶老人"之举,本应是一种值得称赞的道德行为,却意外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从人性善良角度看,彭宇伸出援手可谓情理之中、本该如此;但从法律逻辑看,其冒失举动却埋下了"肇事"的隐患。法律与情理,在此针锋相对,难分伯仲。

其次,试想若彭宇选择"不扶",其后果又将如何?是对老人坠地不管不顾,还是请求其他路人代为援助?前者有失道德操守,后者同样可能面临被讹诈的风险。这种两难困境,反映出"扶老人"已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道德"陷阱",稍有不慎便会身陷囹圄,百口莫辩。

更值得反思的是,彭宇案绝非孤例。近年来,"老人跌倒"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词,争议和讨论从未停歇。一方面,频发的"碰瓷"事件,让人们对伸出援手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路人漠视、冷眼旁观的现象,又引发全社会的道德焦虑。人性的善恶、法律的是非,在"扶不扶"面前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抉择。

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助老人,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反思彭宇案,我们要用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在制度和观念层面共同发力,方能让扶老助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同心,定能共同书写新时代美德善行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南京市政法委书记谈:不应被误读的“彭宇案”.中国台湾网

“彭宇案”不是社会“道德滑坡”“标志性事件”.凤凰网

0 阅读:22

墨渡有熊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