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9万海外存款多年未动,大使馆请示:副主席,这钱怎么处理?

纵观历史2021 2024-09-08 00:10:35

日常生活中,朱德生活很朴素,1958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向国内报告,朱德副主席在他们馆内存有9万德国马克,询问应如何处理这笔款项。

这笔钱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又是如何安排的?

其实,这笔钱与一位女记者有关,她就是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是一位对中国革命充满同情和支持的国际友人,1928年,她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来到中国,目睹国民党统治下的残酷“白色恐怖”,深感共产党人与无辜百姓的苦难。

史沫特莱心生怜悯,加入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结缘。

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史沫特莱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深受触动,翻译并传播鲁迅的作品,让世界听到中国文艺界在黑暗中挣扎的声音。

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史沫特莱表现卓越,捕捉到学生们游行示威的生动影像,勇敢地承担起对外英语广播的重要职责。

通过她的努力,世界得以了解到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和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

在宋庆龄的引领下,史沫特莱积极撰写《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作品,揭露国民党反动本质。

这一正义之举,使史沫特莱陷入危险,遭国民党追捕。幸得红军援手,1937年,史沫特莱辗转逃至延安,受到朱德的亲自欢迎与庇护。

史沫特莱初见朱德时,一身质朴的农民装扮让她大感意外,与国民党恶意抹黑的“残暴土匪”形象相去甚远。

在史沫特莱眼中,朱德温和近人,宛如邻家慈祥长辈,在延安的日子里,她多次与朱德深入交流,每一次接触都让她对这位领袖的敬意倍增。

朱德亲自协助她收集中共领导人的珍贵资料,激发她的创作灵感,让她完成《中国的战歌》《中国在反击》等力作,倾注心血为朱德撰写传记《伟大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沫特莱积极投身于动员和组织外国医生前往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亲自照料伤员,组织医疗救治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她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

她深入华北、华中各地,用热情和行动激励着更多的国际友人共同为中国的抗战贡献力量。

在汉口,史沫特莱身兼两职,既是《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成员,一边救助伤员与难民,一边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呼吁国际援助。

史沫特莱频繁造访美国大使馆及国际机构,成功争取到多方支持,她的努力促使众多国际力量向中国伸出援手,提供急需的物资与资金。

1941年,史沫特莱因病返美,心系中国抗战,持续通过写作与演讲支持中国革命,遗憾的是,她在美遭遇麦卡锡主义的打压,生活动荡,1949年选择流亡英国,直至生命尽头。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在英国牛津不幸离世,享年58岁,其遗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历经6年坎坷,终在1956年面世。

遗憾的是,史沫特莱未及亲眼见到该书的出版便因病离世,留下遗愿,将此书稿费全部赠予朱德。1951年,为纪念史沫特莱逝世一周年,北京隆重举办追思活动。

《伟大的道路》出版后,国际稿费经由中国驻东德大使馆接收并妥善保管两年,1958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与朱德商议一笔款项的用途。

朱老总亲笔回复,建议将款项用于采购最新的自然科学书籍,特别是冶金与化学领域的著作,以支持国内教育与科研发展,随后这批书籍被顺利运回并捐赠给各大图书馆及科研机构。

2 阅读:123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