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如果你渴望远离都市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与神秘的圣地,龙虎山无疑是你的不二之选。
这里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道教祖庭天师府
东汉中叶,道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曾在龙虎山炼丹得道,传说“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而得名。
同时,由于祖天师结庐修炼,所以广义而言,天师所居之所,即为天师府。但是狭义来说,历史上具体筹建的天师府,乃是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系宋徽宗赐30代天师张继先所建之私宅,原址建于上清镇关门口(约位于现天师府东侧,具体位置已不可考)。天师府现址位于上清镇中部,南北向,门临泸溪河,北靠西华山,东距大上清宫1公里,西距正一观6公里,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呈八卦型结构,殿堂巍峨,依山带水,气势非凡。
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是龙虎山道教的重要宫观,著有盛名,是历代天师阐教说法、传道授箓及举行重大醮仪的最大宫观,为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
自宋代以降,大上清宫代出高道,辅佐天师,光大本山。兴盛之时,龙虎山道士数量长期维持在千余人,因而在大上清宫容纳道士修炼、祀神、焚修的宫观也为数庞大,《龙虎山繁禧观碑铭》如此描述:“江左之山曰龙虎者,仙圣之玄都也。大上清宫既据神气之会,旁为支宫无虑百十”(《道家金石略》)。
至康熙赐御书“大上清宫”匾额时,建筑规模达两宫12殿24别院,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建制规模不仅在江南称为第一大观,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道教史上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故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的称誉。而在这当中的传承、兴废与互动则交织成为了龙虎山道教文化的一幅历史图卷。
正一观
正一观是祖天师张道陵在1900多年前结庐炼丹之处,座落在龙虎山镇龙虎山村,原名天师祖庙,南距天师府6公里。第4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居山中,建祠祀祖天师于此。南唐大保八年(943),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乔撰《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
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59代天师张钰又借公款修复,建制如旧。
历代帝王除了出资修建宫观之外,亦恩赉田地、水塘、山林约70余倾(每倾100亩),年收租谷9000余石;再加上在民间的兴盛香火,从而使得龙虎山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生产能力。
仙人城兜率宫
兜率宫坐落于仙岩极顶之上,它坐西朝东,五进而起,九根大柱支撑屋面,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占地670平方米,高19米,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为花岗岩护栏,甚是庄严。北侧入宫,左右这副篆全楹联是:“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是出自元代文学家、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的《龙虎山》诗。正殿正中供奉道祖老子像,像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当年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张继先,也是在此观赏美景,欣然写下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绝美佳句。泸溪河岸的仙桃石、莲花石、无蚊村等景观,在这里也一览无余。有时浮云从山间飘过,清风徐徐风吹来,俯瞰眼前的山水,侧观身后的宫观,简直就是置身于仙山琼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