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都在努力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结果都无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泡上一杯茶,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今天老张跟大家唠唠,不断学习的各个王朝们,是如何走入灭亡的死胡同,这其中又有什么启示?
商朝,因商王把自己的军队派出去开荒,镇压东夷叛乱,导致内部防守空虚,被小邦周偷了家。
周天子反思商亡教训,改为自己留守中央,分封诸侯到各地区开荒,这样既可以开疆拓土,又可以保护老家不被偷袭。
这种方式效果奇好,而且客观上通过诸侯的开发,将点状的华夏文明圈逐渐连成片,促进了民族融合。
随着诸侯越封越多,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在加上自由开荒,保不齐某些创业小能手就后来居上,事业搞的比周天子还大。
最后周天子不能节制,诸侯们日渐做大,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的混乱时代。
最终放马出身的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六国纷争。
秦始皇仔细研究了周亡的教训,选择支持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建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制度。把权力紧紧控制在中央,有中央选派流官道地方任职。
甚至为此不惜“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始皇帝确立了似乎完美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他忽略了制度更需要思想来维持运转,没有思想的洗涤,流官的忠诚度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六国刚灭,六国遗民的身份认同还没有统一,而思想上,你老秦不是刚刚焚书坑儒嘛?
再说回来,强干弱枝的恶果就是,一旦地方有事,弱的不只是民,还有那被限制的死死的流官们。
于是,一夫作难,天下响应,就连一些郡守们也跟着起哄投降,于是,当实力最强的秦朝正规军被消灭以后,整个王朝的灭亡就无可挽救了。
秦朝流官出身的刘邦,也进一步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
觉得既然自己都靠不住,那别人就更加靠不住(所以剪除异姓诸侯是既定方针),于是在靠不住的地方分封自己的儿孙,在靠近首都的地方搞秦朝那一套郡县制。
甚至还逼着大家发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招有用吗?绝对有用!
比如后来掌权的吕氏不就是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被干掉的嘛。
有一群刘氏皇族的辅导,自家这江山该是稳如老狗了吧。
但是老刘忽略了皇权对人心的诱惑,而且吃到嘴的东西,谁愿意再吐出来?于是当汉景帝试图削藩时,皇族内部的七国之乱就爆发了。
汉武帝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发誓必须解决皇族对皇权的威胁。
于是用推恩令解决刘氏诸侯问题,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未雨绸缪,在朝中大量启用寒门子弟为亲信,设置大将军分太尉之权,设內朝分丞相之权。
于是一大批出身底层的人才拔地而起,卫青、霍去病、主父偃等成为武帝一朝最亮眼的明星。
然后刘氏皇族从此一蹶不振,外朝百官也被弱化,但来自內朝的外戚却掌控了权力。
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两汉的外戚大多拥有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投降,这意味着,军权和行政大权在握。
所以西汉亡于外戚王莽。
所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上来以后当然不会忘记抑制外戚,用金钱代替官职,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刘秀的天下是靠着地方豪强打下来的,刘秀本身以及他媳妇阴丽华都是地方豪强。
这种扯不断的关系让东汉对外戚的打压很快就半途而废。
外戚的强横导致了皇帝的逆反心理,百官不可信,外戚不可信,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只有陪着自己长大的宦官们,于是适得其反,导致了宦官专权。
东汉的政治之所以比较扭曲,就是因为他反复在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之间来回折腾,中间还有一群最不受待见的士人集团。
东汉是大一统王朝中为数不多的从权利中枢开始腐烂的一个,烂的偷偷的。
朝廷烂了,所以地方就要反,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东汉朝廷又放权给地方,本来只有监督之权的刺史变成地方军政大佬,于是叛乱虽然昙花一现,但地方又做大做强,连皇帝自己也成为军阀的傀儡。
曹魏的天下,靠的就是地方豪强和世族,反而忽略了加强皇族的力量,最后被司马家偷了家,后者借助北方的雄厚资本,甚至完成了全国的短暂统一。
然后司马家族吸取曹魏亡于皇族衰弱的教训,大肆分封司马家皇族,似乎分封制又死灰复燃。
结果很久就遭到了八王之乱的反噬。
晋朝皇族一番内斗,结果被长久以来忽略的外族们涌入偷了家。
最终导致了南北朝对立的长期局面,中国由此进入三百年大分裂时期。
大分裂之后,北方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隋朝吸取前朝短暂而频繁的更迭的教训,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门阀士族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于是决定从削弱门阀士族入手,在全国试运行科举制,吸取庶族地主进入权力中枢。
科举制削弱了门阀的利益,必然遭到其反噬,于是在世家大族的推动下,再加上隋炀帝的过度自信,隋朝内部很快分崩离析,最终被陇西贵族李氏所取代。
李氏唐朝建立以后,鉴于自己本身就是世族起家,深知隋朝科举制的正确性,于是继续完善和推行科举制,唐太宗在看到天下学子进入考场的时候,喜不自胜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于是看似解决了所有问题的大唐迅速强大,即无地方割据,亦无外戚专权,朝廷内外,上下一体,所以开创了大唐盛世。
盛世大唐,威服四方,万国来朝,大唐的军事重心因此转移到外部边关,于是一大批军事重镇在边境设立,节度使制度因此产生。
唐玄宗时期,因内部府兵制崩溃,于是允许军镇将领自行募兵,府兵制变成募兵制。士兵从效忠皇帝变为效忠武将。
结果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扛住了外部威胁,但却被从内部掏空。
有意思的是,为了避免其他武将失控,唐朝发明了监军制度,从朝廷派出宦官对武将进行监督节制,由此不仅激化了朝廷跟武将的矛盾,自断臂膀,甚至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宦官专权。
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不是东汉和明朝,而是大唐,唐朝的宦官甚至可以手刃皇帝,重新更立。
大唐最终亡于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天下第二次进入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半个世纪以后,北宋最终统一全国。
这一次,北宋吸取唐朝灭亡以及五代十国混战不休的教训, 对武将下手,毕竟他自己就是武将出身,自己的天下也是从后周那里偷来的。
于是北宋严格执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的权力被压缩到极致,所有的武将见到同级别的文官,都要低人一等,导致北宋武将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
武将专权自此受到限制,但“对武将跋扈”的北宋却没法对外部“跋扈”起来,强干弱枝的北宋终其一朝,边患不断,打辽国不行,打西夏也不行,最后只好交钱买平安。
北宋的国策严重削弱了汉民族的自我防卫能力,导致中原王朝在外敌的入侵面前不堪一战,于是先后被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安排的明明白白,然后由元朝结束了南北对立,完成了全国统一。
这是古代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对于将大半个亚洲踩在脚下的蒙古贵族而言,根本就不用吸取什么前朝教训。
但蒙古人毕竟是游牧民族,文明的落后要求这个王朝必须考虑要不要汉化。
大元朝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汉人搞的是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蒙古人早期搞的是部落议会制,如果大元朝要实行君主专制,那么权力就要从贵族手中收归中央,然后从中央收归于皇帝。
这事,皇帝乐意,蒙古贵族不乐意。偏偏元朝皇帝的权力基础还是蒙古贵族,又不能一意孤行,这就很分裂。
所以元朝的新皇帝即位,现在元大都按照汉人规制走一套流程,然后再去元上都按照蒙古人的规矩走一套忽里台大会流程,在大会上由蒙古各贵族按照流程推举为大汗。
所以元朝的统治集团及其分裂,皇帝鲜有作为且短命。一共98年的历史中,出了12个皇帝,以及两位临朝称制的皇后。
在位时间上,除了最后一个元顺帝在位36年,第一个皇帝忽必烈在位35年,第二位铁穆耳在位13年,其他皇帝在位时间普遍没有超过十年。
蒙古人虽然征服了汉文明,却被汉民族的诱惑撕的粉碎。
97年以后,朱元璋带着他的大明王朝大踏步走来了。
明朝一改宋朝积弱局面,由天子守国门,首都搬到边境线,重点抵御外敌,将之前的老大哥蒙古人安排的明明白白,同时对内部制度也做了一些变更,废除丞相,在中央实行外朝(内阁)和內朝(宦官制度)并行的双轨制度,将皇权紧紧窝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宦官问题虽然比较严重,但归根结底是皇帝的放纵,宦官集团再强大也不过是效忠于皇权之下。
所以大明的国祚虽然不是最长的, 但是终其一朝276年,皇帝即便是几十年不上朝,依然能牢牢控制权力。
历朝历代以来威胁皇权的外戚、宦官、地方豪强、军阀势力,到此全部被终结。
大明可以躲得过权力内斗,但躲不过王朝更迭周期律,所以最终明朝倒在底层发动的农民起义上。
清朝对此洞若观火,所以入关以后,一方面继续加强皇权统治,解除满族贵族权力,一边将重点放在防患底层农民起义上,弱其民,塞其听,搞闭关锁国那一套,让汉民族始终处在温饱线上,即没有造反的动力,也没有开化的机会。
倒是大清的皇帝中,康熙本身就是一位精通西方科学的皇帝,但他肯定不会在全国推广。
大清将底层安排的老老实实,效果好的不行,但彼时的外部世界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地球的另一端,“蛮夷”们正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靠着资本的原始积累酝酿一次又一次的科技爆炸。
民弱国穷,在列强扣关的时候,大清毫无招架之力,被嗯在地上思思摩擦, 最终被辛亥革命掀翻在地。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告诉我们这代人,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作为一个曾经引领世界的古老文明,我们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太多,以至于处处挨打,处处被动。
所以今天的第一要务,毫无疑问就是韬光养晦求发展。为了发展,九十年代我们可以忍受对方蛮横拦截登上我们的“银河号”,亦必须忍受大使馆被炸的耻辱,甚至战机被撞落海,也只能以抗议和谴责来回应。
因为,老祖宗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力的愤怒是毫无意义的,脸面是靠实力争取的,一味的照搬模仿也未必适合我们,时间在我,只要埋头苦干,搞好发展,未来皆在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