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三处“黄亭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0 18:16:18

历史上,北京有很多御碑亭。比如明清的皇帝陵都建有碑亭;雍正、乾隆皇帝在广安门外石道以及朝阳门外石道上共立有四座碑亭;乾隆皇帝为燕京八景各立一处碑亭;郊区的清代八王坟、公主坟、劲松坟等皇家宗室坟也建有碑亭。经过几百年沧桑,皇家庙宇、皇家陵墓中的御碑亭,保存较好,而坐落在郊区的御碑亭,绝大多数已无存。有的只留石碑在原地,有的石碑异地保存,有的甚至碑亭石碑全无,只有历史书籍文字记载。

因为是皇家所建的碑亭,当时人们俗称皇亭子。在岁月的变迁中,有一些演化成“黄亭子”的地名,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在北京的地图上有三处黄亭子:一是蓟门烟树之黄亭子,二是羊坊店之黄亭子,三是大红门之黄亭子。

《海淀区地名志》记载,蓟门烟树之黄亭子,“又名皇亭子,即蓟门烟树之碑亭(实为碑龛)。据传,四角包砖,外壁涂朱,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为清乾隆皇帝所立,故俗称黄(皇)亭子。亭子周围之地因亭而得名。”该地曾有黄亭子村,1959年成立黄亭子生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该地兴建居民区。

“蓟门烟树”原名“蓟门飞雨”,后来改为“蓟门烟树”。关于蓟门的地点,历来有几种说法。春秋战国时的燕国,以蓟城为国都,古称蓟城为蓟门。金代中都城中有地名叫蓟门,其地约为当今广安门内牛街北口。蓟门附近有个庙宇大悲阁,建成于唐代,辽代圣宗皇帝因避雨曾入大悲阁,因此改名圣恩寺,成为“蓟门飞雨”的来源。

明代将蓟门与蓟丘混淆,说“蓟丘在旧城西北隅”,旧城指金代城垣,大致在白云观附近。明代后期又被附会到德胜门外元代土城遗址上。“蓟门飞雨”逐渐演变为“蓟门烟树”。

明代的邹缉在王绂之《燕台八景图》上这样写道:“蓟门在旧城西北隅,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他在这里也是把蓟门看作在德胜门外。

清代乾隆皇帝将元大都西城墙残门视为蓟门,把“蓟门烟树”景碑立在元大都土城墙上,为使其永固,砌筑了宽大的条石基础和走廊,并建立碑亭,亭顶覆盖黄琉璃瓦,俗称皇亭子。碑在亭内,坐北朝南,为汉白玉制,长方形,高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碑座为长方形须弥座,雕饰浮云、莲花等图案,碑四周有汉白玉护栏。可惜碑亭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毁,碑幸存至今。碑阳为乾隆帝的御笔“蓟门烟树”,碑阴为乾隆帝御制七律诗。“蓟门烟树”碑现仍立在元代土城墙上,成为元大都遗址公园的一个重要景点。其地碑亭已无存,但留有“黄亭子”地名。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边也有个黄亭子的地名,即羊坊店黄亭子。《海淀区地名志》记载:羊坊店之黄亭子是地区名,“泛指复兴路以南、羊坊店路两侧,至羊坊店西路的一片地区。据传说,清帝乾隆为‘镇’这里可能出皇帝的‘风水’而立碑造亭,人称皇亭子。1960年前后修建京西宾馆时拆除,但被沿用为地片名。”新华社宿舍在军博地区羊坊店3号,也称黄亭子大院。此地还有黄亭子社区。

需要指出的是羊坊店之黄亭子,并没查到曾有碑亭的历史资料。按《海淀区地名志》记载,碑亭在建京西宾馆时拆除,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面上有较大型的建筑物。或许有上年纪的老北京人对此有印象,如能找到原有石碑、碑文,或者对此有记忆者可一探究竟。

在丰台区大红门西南1公里处有一黄亭子地名,原343路公共汽车设有黄亭子车站。前些年有文章称此处黄亭子是皇帝打猎憩息的地方,经查,明清两代历史资料及清代官绘《南苑全图》均无建“皇亭”的记载。笔者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此处“黄亭子”的来源,是清末民初光禄大夫傅子范之神道碑亭。它就坐落于京苑轻便火车轨道西侧,北京黄亭子宾馆大门旁边。

这座碑亭有其特殊性,一是建成时间最晚,建于民国八年(1919),二是墓主人傅子范与皇帝并不沾亲带故。

北京的皇亭子(御碑亭)多是为修路、皇陵以及皇帝宗亲而建,而大红门这处碑亭比较特殊,它只是为纪念一位普通军官——傅子范而建,而且是由清朝退位皇帝溥仪和民国总统徐世昌共同批准建立的。这可能与傅子范的两个儿子是民国高级军官有关系。

傅子范,名锡畴,字子范,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五日,祖籍江西,清初迁湖南乾州(后改乾城,今吉首市新城区),从其曾祖父起至他连续四代被清朝追赠光禄大夫。

傅子范青年时从军,驻威海卫,在武备学堂任教,受皇帝派遣到珲春及乌苏里江等地进行考察,勘察边界。在山海关专治军械,开采金矿,工作勤恳。他还参加过甲午之战、保卫威海卫的战役。傅子范有三子二女,大儿子傅良佐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湖南督军,二儿子傅良藻为陆军少将,三儿子傅良璧为知县。傅子范于民国八年(1919)二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去世,当年六月十六日葬于大红门西南之地,即今黄亭子。

据南苑乡大红门村退休老干部张福香同志回忆,傅子范碑亭坐落在大红门南路路西,今南北铁道西边,有四根柱子,四角出长檐,顶部覆盖黄色琉璃瓦,亭子高约3米左右,宽约1.7米,中央立有一通大石碑,石碑两侧雕刻着两条龙,它是傅子范墓建筑群中神道碑竖立的地方。因为他是末帝溥仪追封的一品大官,按习俗,人们又称皇亭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存亭子,20世纪60年代初尚存石碑,现在亭子及石碑均已无存。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查到《傅子范神道碑》和《故清封光禄大夫傅公墓表》碑文拓片,神道碑阳面为“清封光禄大夫傅公子范之神道”13个大字,碑首有“神道”两个篆字。《傅子范神道碑》就立在碑亭内。

如今,在黄亭子宾馆院内有傅子范墓,尚存一组较完整的石刻。有另外一座碑亭,高2.5米,宽1.7米,亭正面刻:“清封光禄大夫傅公锡畴字子范之墓”。下刻傅子范三个儿子及儿媳、孙子的名字。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题对联一副:“早傅方略张世安,高咏游仙郭景纯。”该碑亭前有华表一对、石狮子一对、香炉及石五供一组。

1983年附近出土了《清封光禄大夫傅公之墓志铭》,现藏丰台区长辛店连山岗石刻园。出土文物包含傅子范墓碑(墓表)一通,墓志铭一盒,均为石质。墓表题名《故清封光禄大夫傅公墓表》,墓志铭题名《清封光禄大夫傅公之墓志铭》。墓表、墓志铭均为段祺瑞撰文,清史馆提调周肇祥书丹、社会名流李经畲篆额。傅子范墓表、墓志铭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威海卫保卫战及甲午海战的一份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傅子范墓1984年公布为丰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子范逝世于民国初年,当时小朝廷还在,末代皇帝溥仪封其为“光禄大夫”,所以墓碑刻有“清封光禄大夫”字样。

傅子范墓的这座碑亭是在北洋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建成的,笔者分析,傅子范本人是清末高官,他两个儿子是北洋政府的军队高官,因此时任总统徐世昌和退位皇帝溥仪为其建了一座“皇亭”。

不过,这处“皇亭”仍令人疑窦丛生:该碑亭由退位的皇帝溥仪和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批准的,此时北洋政府已成立八年,怎么还能批准建御碑亭?论官职,傅子范生前并不显赫,当时官职更高的官员,为什么没有享受到建“皇亭”的待遇呢?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