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在即,首次提出淡化身份色彩?为何

大树成长营 2022-02-10 07:02:12

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迟迟没有公布,难道有新的调整和变化?

2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或可以看出端倪。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章节中,首次提到了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要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长期以来,每所高校都贴上了标签,从20多年前大家所熟知的211大学到后来的985高校,再到最近几年的“双一流”高校,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有这些高校才是好大学,才是考生的目标,但如此定位和导向其实大大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3005所,包括本科院校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而上述所说的211大学、985大学、双一流大学,虽然名气很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但毕竟数量和招收学生的人数有限,95%以上都是普通类高校。

如果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眼光仅仅盯着双一流大学,对各地的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将带来很大影响。何况,目前共计42所一流大学和97所一流学科高校中,分布本来就不均衡,部分省份根本就没有一流学科的高校,更谈不上一流大学。

在此背景下,强调“以分类管理推进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是必然要求,为此,教育部在新一年的工作要求点提出,要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人才等不同培养目标,完善多元评价和常态化监测,淡化双一流高校的身份色彩。

对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马陆亭认为,每一所高校各自使命并不相同,也就是定位和特色多有差异,要增加政策的弹性,给不同高校群落以相应政策支持,使得学科型与应用型、综合性与行业性、巨型大学和小型学院等不同学校均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国家督学、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志义教授表示,在新一轮高校评估中,要引导有效遏制“千校一面”,总体上是“两类四种”模式,第一估少而精,适用于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第二类量大面广,包括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等。

但也有观点认为,淡化“双一流”的导向固然很好,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就如去年备受关注的“第一学历”现象,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似乎对此都有共识,越淡化可能越会受到重视。同样,“双一流”如今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和标签,无论是对于高校本身还是大学生等多个关联方。

那么,你认为“双一流”的标签需要淡化吗?又怎么淡化呢?

2 阅读:1509
评论列表
  • 2022-02-11 09:01

    要均衡,就把部属的那些在北京的大学分流到其他城市吧,淡化那是自欺欺人

  • 2022-02-10 16:18

    要评又要淡,是说书唱评弹耶[得瑟]

  • 2022-02-10 18:32

    淡化头部学校建设,只会让我们和世界一流脱轨。并不是什么明智的举措,会为以后高科技人才持续或加大外流埋隐患!

大树成长营

简介:关注教育热点,关注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