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twinsujs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Piet Mondrian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5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在中国家庭,“述情障碍”已经是普遍现象近日,李玟的离世令不少歌迷痛心疾首,也让“微笑抑郁症”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共同探讨我经由这个事件联想到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学现象——“述情障碍”。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微笑抑郁症,即一个人在面对外界时强颜欢笑、强抗压力、刻意掩盖自己情绪,然而他的内心却孤独、抑郁或焦虑,且不愿向周围人倾诉,只想努力呈现出“完美”的自己……在日益加速的当代社会,有太多人习惯用微笑掩盖内心的痛苦和焦灼,而忽视了对自身心理安全防线的守护。
然而,除了微笑抑郁症这类心理疾病,还有一个特别不容易被我们所辨识和重视的重要现象,那就是“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
它是指由于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导致个体缺乏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和识别,并且无法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就拿李玟来说吧,她早年丧父,妈妈独自抚养他们姐妹三人非常不易,懂事的COCO在人前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凡事还要做到最好,不仅不让妈妈操心,还要成为妈妈的骄傲!殊不知,“述情障碍”的导火索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埋下。
在中国,受东方内敛文化的影响,“述情障碍”已然成为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缺失的一门课程,可以说,“述情障碍”是在中国家庭中非常普遍的、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
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大多数父母对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很少有父母教导过孩子,应该如何真实地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本身也并不知晓该如何清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掌握了各种学科知识,也学习了各项才艺表演,能做完一张又一张试卷,但他们没有学习过应该如何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习得正确情绪表达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也没有理解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压抑、抑郁、内心空洞、迷茫,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
我在郁金香家长学校担任辅导员以来,接触了几百个抑郁孩子的家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一个抑郁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着“述情障碍”的父母!快速自查,你有“述情障碍”吗?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述情障碍”,那我们可以快速自查一下。
很多有“述情障碍”的人会有易怒倾向,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是:
对越亲近自己的人,越容易动怒生气有情绪,动不动就发飙,有时明明是在关心对方,听上去却像是在指责、抱怨。而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和对待外人时,往往脾气都很好,但在家里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戾气。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被自己认知和表达的情绪往往会混作一团,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曾被压抑的各种感觉无法再被压制,这个时候,泄露出的怒气就会伤害身边的人,影响夫妻或亲子之间的关系。
你不妨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夫妻之间的对抗,毕竟是成年人,大多数的时候,尚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是年幼的孩子很难承受言语暴力或者隐形的控制,时间一长,就容易演变成各种“身心疾病”,比如焦虑、抑郁、双向、强迫等……
我想在这里诚实地面对大家,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述情障碍”患者。
像我这样的状况,不仅外人很难觉察,连我自己都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外人面前,我会克制自己,会为自己带上好老师、好下属、好同事等面具,但只要放松下来,特别是面对亲密关系时,我就会面目狰狞,放任自己的脾气。
比如,当我在工作中面对同事、领导、学生和家长时,我往往是温和、耐心的,我把耐心都留给了别人,而当我面对孩子、先生、父母时,我却不会好好说话了,有时候明明心里是很关切他们的,但我说出来的语言却是武断、打压的,或是发泄自己的不满。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
儿子小的时候,经常半夜咳嗽,我听到咳嗽声音后,其实内心是无比紧张孩子的状况的,然而表现在行为上,我却是经常气急败坏地冲到孩子房间,确认他并无大碍,发现他只是咳嗽后,我往往会劈头盖脸地一顿骂:
“怎么回事?为什么别人不咳嗽,就你一到半夜就咳!”、“睡觉都睡不好,成天要人照顾,这一天天的真是烦死了!”我一边抱怨着,一边还要打着哈欠强忍着困意,去药箱里翻箱倒柜的给孩子找药。
作为旁观者,你也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我明明很担心儿子的身体,言语中却没有将自己的担忧与心疼表现出一丝一毫,反而向孩子传递出愤怒的情绪?
这就是因为我有“述情障碍”的问题,我无法有效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关于“述情障碍”,有一句歌词写得很形象:爱你在心口难开。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也会有类似的体会:明明是心疼孩子,但出口的却全是指责数落;明明是想得到对方的关心,但说出口的却是“你为什么总是……?”、“我最讨厌你如何如何……”
希望这些描述,能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有“述情障碍”的问题。
需要引起读者关注的是,我小时候也会半夜咳嗽,而当时,我妈妈也是这样起床冲我吼的。在不知不觉中,我和妈妈表达关心孩子的“刀子嘴”方式,竟然如出一辙!所以,我们不易察觉的“述情障碍”,和我们原生家庭的环境和功能失调有很大的关系。
必须说明的是:我在这里并非是想谴责我的父母,我只是诚实地做一点探究,目的只是想厘清“述情障碍”的代际传承,我其实更想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代际传承是怎样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我们的“述情障碍”,是如何深刻影响孩子的?的确,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失调是导致述情障碍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家庭是孩子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功能深刻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如果他们从小遭受到粗暴对待,且不懂得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那么结果就是,孩子也学会以愤怒代替沟通交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在不安全依恋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现述情障碍,因为这类人很难依赖和信任他人。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述情障碍”问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过度严厉或冷漠,都会影响子女成年后表达自身情绪的水平。
那么述情障碍会对孩子的的心理健康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以我在郁金香陪伴和在自己学校心理咨询室接诊孩子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人际关系质量
受述情障碍影响的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所表现出冷漠和疏远的态度及不恰当的回应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作用。
症状的主要表现为:青少年不仅脾气暴躁、易发怒、敌意心重、好冲动,还容易表现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等多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从而威胁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很少有真实的人际交往的链接,很容易产生挫折感、焦虑感。行为上表现为很难走出家门,个别自诉伴有“社恐”。
这类孩子在现实中,和同伴交往时,会非常不自信。因为缺乏情绪的正常出口,反而容易沉溺上网,在网上和人沟通顺畅、相谈甚欢,可是一到具体生活场景中又显得语塞,乏善可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到网上去聊。这会不会让你想起这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2、引发手机成瘾倾向
上文中其实也说到,有“述情障碍”问题的青少年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加工和共情缺陷,在现实世界中常体验到因个人交往预期和实际社会关系不一致而产生的孤独感。
因而,他们选择转向网络世界进行社交以获得缺失的亲密感。互联网在其中起到补偿功能的作用,个体在频繁使用手机后,述情障碍的心理状况会获得病理性补偿。
但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社交问题,甚至进一步减少了他们的社交锻炼机会,如此往复,最终引发个体对补偿物(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
沉浸感理论的观点表明,当个体感受到了使用手机带来的良好体验后,便会沉浸在这种行为中,形成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也是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网络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社交媒体成瘾等。特别是有些不上学的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场域,无可慰藉的时候,越发是“机不离手”。
3、产生较高的无聊感
在最新的研究中,倾向于将“无聊”界定为因外部刺激的低感知和内生兴趣的匮乏,导致心理需求难以充分满足时所体验到的空虚、茫然、无趣、厌倦、烦闷等不愉悦的复合情绪体验。
由于无法较好地体验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述情障碍”者往往认为外界刺激单调无趣,这种无聊感、倦怠感,会让个体失去生活的动力,对生活采取悲观的态度,失去生命意义感。这也就是我以前文章中提及的“精神内耗”,更严重一些的还会引发“空心病”。
基于心理健康视角的系列探讨发现:无聊不仅与焦虑、抑郁、压力、自杀意念等内化问题存在密切关系,还与手机依赖、情绪化进食、认知失败行为、攻击等外化问题有关。如何化解“述情障碍”的负面影响?面对述情障碍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紧盯孩子的负面症状和行为,那么情绪上的抗拒必然会带来过程的持续,不仅孩子的问题更难疗愈,亲子关系也会分崩离析。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目光内收,觉察和改变自己。我们是上游,孩子是下游,只有疗愈好了自己,才有拯救孩子的可能。
那么,怎么做才能疗愈自己,耕种好自己的心田呢?
1、学会辨别自身情绪
述情障碍者要先学会正确表达,而表达的前提是学会情绪自我觉察:哪些情绪可以表达,哪些情绪不能表达。如果实在控制不了情绪,也可以选择“安静地走开”。
很多家长在加入郁金香家长学校学习之后,会被要求必须写心得,这其实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写心得不仅可以复盘,可以疗伤,而且被证实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情绪自我觉察的方法。
所以,爸爸妈妈们还可以在闲下来时,写写自己和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写下自己对于有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也可以记录在某一次共修时,某句不经意让你醍醐灌顶的语言或者是观点.....总之,不断体悟和识别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这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提升的慢功夫。
2、学会表达情绪
在表达情绪方面,写日记、阅读、绘画等是不错的选择。
写日记可以加强个体的情感感受能力,通过长期写日记的方式给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块栖息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表达,从阅读中体验作者的感受,同时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
这里特别推荐我们郁金香家长学校的静心三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眼力》、《镜子法则》,搭配使用,效果翻倍。
看不进书的朋友,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喜马拉雅上听听这些有声书,总归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此外,还可以通过绘画疗愈、心舞、抖动等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充分释放患者的情感。郁金香有丰富的社群疗愈资源正敞开双臂欢迎你,比如朗诵,正念疗愈,跑步等公益社团。
3、团体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给予患者一种方法去探索彼此的情感。在团体治疗中,治疗师会给述情障碍者一个安全的环境,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
前面提及的郁金香家长学校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团体心理治疗场域,比如:和你有约直播栏目、家长大课堂、各类工作坊等等,通过每个阶段的学习和每周一次的共修,和专业、富有爱心的辅导员老师的陪伴,我们共同打造了一个非常安全、温暖接纳、可以倾诉和疗愈的减压环境。
老师们通过有意的引导,使得受困的个体学会表达,如ACT(接纳承诺疗法)、DBT(辩证行为疗法)、正念训练等等。这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部的情感状态,学会认知解离,避免患者陷入负面情绪当中,以减少情绪问题。4、经常运动,睡个好觉
运动是治愈一切不开心的良药,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保持身材、调节情绪、延长寿命、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
众所周知,睡眠障碍会导致人的精神压力增加,导致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而充足的睡眠可以维持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转,有助于学习记忆、调节情绪、恢复体力等,保障人类身心健康。
多巴胺让我们沉迷短期快乐不可自拔,成年人的自律就是放下手机、少刷视频,经常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运动和睡眠两者相辅相成,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往往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5、观呼吸、放松训练
“观呼吸“是郁金香家长学校镜面校长独创的快速有效降低焦虑的一种方法。观呼吸通过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静心中慢慢把自己带回当下。不仅对人的脑结构脑功能有正向影响,还能增强人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情绪和睡眠,都有很好的调控作用。
直白地说:焦虑等负面情绪是内心的一只小怪兽,观呼吸则是创造了一个玻璃瓶子,你可以把这只小怪兽装在其中。你可以跳出小我,浮在空中,观察这个瓶子里自己的各种情绪。你可以看到焦虑等各种情绪酝酿、发酵、兴风作浪的过程,但是它的作用只限于这个玻璃瓶子内,无法伤及你的本体。
放松训练其实是在观呼吸的基础上的进阶版本。可以通过腹式深呼吸,用肌肉放松、冥想放松法等方式激发“述情障碍“者的想象力,继而进一步疗愈他们潜意识深处的伤痕。
总之,康复的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款适合屏幕前的您。我深信:当您通过这些方式把您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您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在前面,我聊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抒情障碍”的“患者”,之所以敲下这些文字,也是因为我需要勇敢地正视那个曾经患病的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我非常幸运,以前虽然从没有觉察,但孩子生病以后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内求,不断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才慢慢学会和自己和解。
另外我足够幸运的地方还在于:我拥有一个正向情绪的伴侣,他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和足够的关爱和很好的情绪示范。如果爸爸情绪稳定、责任心强,像个定海神针,很大程度上也会慢慢疗愈那个有“述情障碍”的妈妈。
所以家人的好情绪就会营造家庭的好风水,爱,就好好爱,不爱,就离开。千万别把爱,表述成对彼此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