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陈行甲
叶檀、陈行甲谈病耻感:人理当摆脱面子负担,勇敢做自己
文/宫殿楼台
近日,被称为“财经女侠”的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发视频谈了自己患乳腺癌九个月以来的经历。她说:“我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疾病不能带来羞耻,而应该带来爱。” 视频最后,她一边平和地说着“所以我想把这个剥离掉,大家看看”,一边缓缓摘掉了套头的帽子,露出几乎贴着头皮的短发,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段视频非常暖心,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祝福叶檀尽快好起来,同时也为她的勇敢、善良点赞。叶檀之所以发布这段视频,应该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给更多病友带来力量,鼓励大家消除病耻感,勇敢地走出患病阴霾。
叶檀 图源网络
无独有偶。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现已辞去官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陈行甲结合自己患抑郁症的经历,也谈到了病耻感问题:“所以我们要去污名化,帮疾病去污名化,帮曾经患过抑郁的人,或者深陷抑郁情绪的人,去掉病耻感。”
陈行甲 图源网络
人之所以会有病耻感,当然是爱面子、要面子心理在作祟。鲁迅先生在《说“面子”》中指出,“面子乃是中国人之头等大事,乃是中国精神之纲领”。林语堂先生也指出,中国的“面子抽象不可捉摸,它无法被翻译,也无法被定义,但挣得面子往往是中国人最为关心之事”。1890年前后,美国传教士Arthur H Smith将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引入西方社会,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气质》中,他首先点明:“中国人的首要特质即是保全面子。” 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要面子心理由来已久,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对中国式人情社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面子文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更多地呈现出其糟粕的一面,成为束缚大家思想、减损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普遍喊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
究其实,爱面子、要面子的背后就是自卑、虚荣心理在作怪。很多人因为没有足够充实的“里子”,所以打肿脸充胖子,靠外部的“面子”来强撑门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婚丧嫁娶,为了面子,不惜花钱如流水,甚至举债也要把场面做大,就怕被人笑话寒酸小气。对全球十大奢侈品年销量的调查表明,中国客户的使用量超出了全世界三分之一,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是何等好面子。
回到生病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生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因为顾及面子,偏偏有人讳疾忌医。叶檀分析:在我们的社会中,乳腺癌作为激素上的疾病,更被看作是隐私中的隐私,往往难以启齿。而对于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由于整个社会长期以来的偏见和误解,使得精神类疾病患者被强烈的病耻感所困扰,得了此类疾病,遮遮掩掩,羞于承认,甚至延误治疗,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病情加重。
生死面前,一切都是擦伤。若是生病了还依然顾及面子、讳疾忌医,岂不是跟信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样愚蠢?创立了新东方的俞敏洪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在演讲中总结到:面子算个屁,世界上95%以上的事情只要放下面子就能成。曾是医学博士、有过多年治疗妇产科肿瘤经历的作家冯唐在《一辈子不生癌》中给出了压力管理、防止癌症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他所说的“不要脸”,是指对他评的态度,提醒人们不要因为顾及脸面而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他写道:以我个人有限的接触癌症的经历总结,似乎越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越是容易生癌。这些人往往脾气很好,性格内向,照顾周围,万事替别人考虑,总是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总是担心一些可能发生的小概率负面事件。
图源网络
在爱面子的好人眼里,自然是人要脸、树要皮,如果没了脸皮、没了面子,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其实,脸皮和面子都是表面的东西,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活出真实的自己,能够拥有和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和他人的评判。
叶檀说:“癌症本来就是一种在别人眼里比较避讳、羞耻的东西,尤其是与激素相关的,我希望男性和女性把这一块的羞耻感全部剥离掉。疾病就是疾病,它就是一种不幸,不要过度自责,也绝对不要陷入羞耻感里头。”
陈行甲说:“人吃五谷生百病,抑郁就是精神上的感冒,就像我们一个人一年四季都会有可能,有一个点会患上感冒一样的。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时间中,不说患抑郁,就是有抑郁情绪,是百分之百的概率都会有……换句话说,不是我们的错,不是我们心胸狭窄,不是我们想不开,不是我们不够乐观,不是我们读书少,不是我们对认世界的认识不到位,都不是。我们就是病,不可耻。”
生病不可耻,任何人都可能生病。生不生病、生什么病,都由不得个人决定。冯唐分析:“得癌症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他的对策是:对于基因,至今没什么特别合适的好办法。对于压力,倒是有些管理的小窍门。他总结了做好本职工作、做有治愈能力的事儿等十条小窍门,又把这些小窍门浓缩为九字箴言,其中“不要脸”就是提倡放下面子、自我减压、获得轻松。
不仅在生病上,我们要放下面子,消除病耻感,坦然勇敢地面对;在人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放下沉重而虚伪的面子,摆脱名枷利锁的捆绑和陈规陋习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