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力量】“雨水夹杂泥沙就是撤离信号”——印江地质灾害监测员任明礼讲述10年避灾心得

天眼新闻 2024-05-12 09:00:31

【编者按】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每年汛期,他们的床头永远备着手电筒、雨鞋、雨衣……为了能在暴雨、灾难来临之前守护好群众安全。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几位地质灾害监测员,了解他们在重要岗位默默奉献的故事。

2014年,印江自治县板溪镇青山村大元组、桂花组因山体滑坡,被列为地质灾害点。当时的任明礼,是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61岁的他按理应当退休,但他深知地质监测的重要性,加上身体还硬朗,主动申请成为地质灾害监测员,这一干,就10年了。

“小雨,1号监测点0.495毫米;2号监测点0.615毫米……”这是2023年3月18日11:20分的记录;“1号监测点旁的院坝发现一条两毫米断路线……”这是2023年3月25日7:15分的记录……

任明礼拿出10余本监测记录本,这是青山村地质灾害点每天排查的记录,也是他工作十年的“成果”。

任明礼的监测记录本。

“自从当上地质灾害员,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我的‘必修课’。”任明礼说。

任明礼介绍,每年的汛期是4月到10月中旬,和农村播种、收割的农忙季节基本重合。“前几年没有智能手机,农忙的时候就是再忙、再累,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天气预报,现在用手机看,隔一会儿就要看一下。”

随时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逻,对地质灾害点实时监测,这是任明礼的日常工作。遇到下雨,他每天要巡查监测三四次。每次监测完之后,都要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我把每次的监测结果记录下来,一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二是空闲的时候可以翻出来进行总结,对以后进行地质灾害的规律研究有帮助。”任明礼指着记录本告诉记者。

除了认真记录,任明礼还根据滑坡点的地势情况和人员组成结构,优化逃生路线。

任明礼手绘的撤离地图。

“任达余户,6人,60岁以上1人,房屋3间,砖木结构,圈舍两间。”这份青山村2014年滑坡统计表里,精准地记录了该滑坡点12户的基本材料。

任明礼把村里的群众从年龄、性别分门别类罗列出来,对60岁以上老人、腿脚不方便的群众和6岁以下儿童列为重点“照顾”对象,如果遇上险情,第一时间组织他们撤离。

“我家离地质灾害点最近,遇到下雨天,任明礼每天都要跑好几趟查看,晚上也要到家中给我们打招呼,让我们小心点,如果听到动静或觉得什么不对劲,要及时沿着路线撤离。”大元组村民任明军称赞任明礼的工作。

任明礼组织村民演练。

“为保证村民安全,如果遇上降雨量超过50毫升,他整夜难眠,挨家挨户地通知。”任明礼妻子杨秀珍说。

多年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让任明礼养成了多看、细听的习惯。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从水的变化中就可以知道是否有地质灾害要发生。

“在下暴雨的时候,如果山上流下来的水中夹杂着石头、泥沙,水体比较浑浊,一天之内没有还原清澈,那么就要警惕,很有可能发生异常,这时就要通知并组织村民及时进行转移,如果流下来的水比较清澈,按照经验,一般不会发生异常情况。”任明礼谈到自己多来的监测心得。

任明礼(左 )在1号监测点监测。

“雨前巡查、雨中排查、雨后核查”是任明礼的工作原则。认真工作的他,生怕自己监测不到位,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不管到哪里,只要一下雨,神经就莫名紧张起来,如果在外面务零工,我都要第一时间赶回来,马上进行巡查。”

青山村大元组地质灾害点一共有四个监测点,分布在村组四周,道路弯曲、坡度大。而任明礼每天要来来回回走四五趟,雨下得越大,走得越勤,哪怕是半夜三更。

“一趟下来,急速点都要4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脚步不再那么矫健,但从未停歇……

任明礼(左)在检查地质灾害监测仪。

因为工作出色,任明礼多次被板溪镇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还被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优秀群测群防员”。

一份职业,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今年71岁的任明礼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已经十年,因为心系村民安全,他还想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他说:“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再停下来吧。”

通讯员 张玉莲 任明勤 赵超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佩佩

编辑 王剑

二审 金秋时

三审 谢巍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