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结果出炉,沙利文做让步,公开承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

经史如诏 2024-08-29 11:19:24

加拿大助力访华热度,任内首次访华,随行官员几乎都会说中文,与王毅交谈,表态不支持“一中一台”。

态度时正时反,沙利文的话,到底可不可信?

务虚务实

专机降落,静候机场等待者是外交部美大司长和美驻华大使,顺顺利利,两天时间深入沟通,每一秒都是细节。

按惯例,两天内,王毅与沙利文总要抽出不低于十个小时的时间讨论美中双边、全球和地区等问题,维也纳、马耳他、曼谷三次都是,中美磋商地离北京越来越近,8月成行,中方重视。

地点选在雁栖湖,从2014年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第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地都是承办点,选址特殊,积极由中方释放,即便美方端上的“前菜”,是挑唆加拿大跟随美国脚步,举起关税大旗。

官宣在沙利文现身加拿大24小时后,关系不能完全撇清,“战略沟通”仍有必要,外界普遍认为,沙利文访华的更大目的,是延续中美过去一年关系势头,避免在拜登卸任总统位置前出现新的危机。

在位四年,留给美国是抽身不了的冲突,制裁中国总被反制,拜登驰名政绩寥寥,哈里斯接过民主党选举大棒,身为“前任”,拜登团队需要在外交层面给选民一个交代。

意在求稳好像成了沙利文访华主旋律,真假还需在沟通中定夺,王毅表达的很清楚。

中美两国需避免冲突对抗,关键就在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美国要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中国人民的正当发展权利。

绕不开的底线是台湾,它属于中国,而中国也必将统一,“独立分子”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美方不该为此推波助澜,武装之策,不可再继续。

“美国无意和中国脱钩,也不支持台湾独立”。

发言无错,对美国政客而言,行动总和言语对不上,说一套,做一套,沙利文再表态,可信度真的有吗?

寻相处之道

践行只是后话,谈全更为要紧。

不健康的经贸状态,王毅要求美国停止在经贸和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打击,以“产能过剩“为借口搞保护主义,根本就只会损害全球绿色发展,影响世界经济增长。

国家安全需要有明确边界,为美边界让利者不应该是中国,政客不可能不知美国如此针对中国,见风使舵,沙利文改口,承认将和中国长久在星球上共存,应尽快找到让美中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很简单,放下“助人情结”,全心发展自己。

美国总爱将可拉拢之人打造成受害者角色,“施暴者”毫无疑问都是中国,欧盟为例,燃油车市场受损,原因在既不符合减碳化,油价又是一笔不菲支出,通胀情况普遍出现,能省一点就是一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炉本是好事,非要闹称“黑幕”,加征关税的创收抵不过农民猪肉等产品失去出口市场的绝望。

全身心搞发展比啥都强,高关税筑起高墙,下一步岂非“锁国”?

南海问题、乌克兰、中东及朝鲜半岛的情况,中美再一次交换意见,额外强调“希望中美此次沟通具有战略和实质性”,深意可猜,态度横跳,面对美国,中方仍旧不回避。

胸怀宽广,明确将美国视为伙伴,后者若单方面将中国列为对手,为风险买单者自是美国。

对国际而言,俄罗斯短期内无法从战争抽身,美俄“撕破脸”,中美之间恢复良性互动才是期待,顺大部门民心,而非西方之所愿,天平之上,求稳的美国会否稍微收敛自己的行为?

谈的还可以,一句话却该深思。

“美国不得以双边条约为借口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支持纵容菲律宾采取侵权行为”。

丑话说在了明面上,小动作太多,就在沙利文访华的前几天,美军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公然宣称美军舰可以在南海为执行补给任务的菲律宾船只保驾护航。

为不妥撑腰,《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未免有些太过无所不能?

行为需停止

小道消息,台湾岛内有媒体传,不少从乌克兰战场上撤下来的美军教官近日已秘密进入台湾岛内,以对警察部门展开军事训练。

此等行为不妥当,若是真的,遵沙利文承诺,这批人应该尽快离开,为武装力量加强实力,打什么算盘?

英国金融时报也有消息,民进党当局算近日派出两名重量级人士秘密前往美国“窜访”,全为赖清德心腹,美台关系太靠近,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错误信号成赖清德胡作非为的底气,“8.23”炮轰66周年纪念日,参加纪念活动的赖清德无由渲染“中国大陆威胁”,试图模糊背后两岸关系实质。

对真相无视和刻意歪曲解读,加紧与美西方勾连,美日等国政客竟也不断“窜访”台湾,系列行为,沙利文访华后,可以停止,美国不可再将武器贩卖给台湾,因为赖清德拿来挥霍的,全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无辜民众成了赖清德野心的炮灰,口头所述希望两岸和平发展成了真相的包庇,美国政府不可能看不清赖清德罪恶之行,对民众安全感的折损有多大。

一个宣称“民主”的国家,利益凌在台湾人的心惊胆战,这真的还要继续吗?

承诺眼下是真,出尔反尔的惯例也需“提防”,大陆寄期望于美国安分的同时,也要做好准备,以防美升级对台岛的干涉。

1 阅读:394

经史如诏

简介:经略史海,一诏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