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XS信托有两款产品兑付了,两支底层资产都是投向政信类产品,其中一只还是投的WF,结果都顺利兑付。
可见就算信托资金池产品暴雷,操盘人,管理人出风险,只要产品投向的底层资产没问题,那产品就不会受影响。
信托公司本就是管理人的角色,信托财产,它既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资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负债,算是表外业务,因此不仅各类信托产品之间财产相互独立,产品和管理人之间,财产也相互独立。
哪怕信托破产了,信托财产也不属于公司清算资产,产品保持独立,就像之前已经瘫痪的某信托,其政信项目也是正常运营,该兑付的都在兑付。
而平台安心当个管理人,找好项目,做好投后管理,自己不去刚兑,不去做资产池产品,一般也不会整出太大的风险。
现在是不允许信托去做资金池产品,而在之前资金池产品并不少见。放出去的钱多了,总有收不回来的情况,于是就形成了用于维持刚兑的资金池产品,来兜底历史的逾期坏账。
但这种规模小,窟窿小的还好,能玩转,一旦规模做大了,又遇到行业或经济不景气,刚兑不下去,那潜在风险就会爆发。就像以前的p2p,还有后来的房企理财,行业没出问题前,都是各种刚兑,把规模养大,出问题后,前面走的肯定是赚了,但后入场的就遭殃了,去兜底了一堆烂账。
融资工具这些,基本上三五年就出个新品种,换了一茬又一茬。
什么行业啊,通道啊,其实都是包装罢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底层资产。
很多时候大家有个误区,就是重包装,不重底层。
其实包装就是壳子,都是别人想要你看见的,壳子再漂亮,办公大楼再上档次,老板财力再雄厚,到头来这些包装,还不是花的投资者或者消费者的钱。包装很多时候都带有迷惑性,信托、理财、基金等,这些也仅仅是资金通道,投资想要摒弃掉一部分风险,关键还是要看底层资产,其次才是看管理人的能力。
之前遇到的一个城投公司,办公地点在一犄角旮旯,评级没有,资质还弱,外面的人看不上,结果最后人家还是给按时付了,就因是地方融资平台,就算再弱也比某些高大上的民营企业信用高。
官家的东西,再怎么也是有名有姓的,城投即便风险再高,也顶多是晚付,就算初一不付,十五总是要给的,就算庙里的和尚进去了,那庙总是跑不了的。而当初那些响当当的企业,最后玩脱的还少吗?
实在还不上,蹲里面也就算了,有些时候评级它都不一定完全靠谱,其它虚头巴脑的,只能是唬唬人。
投资还是要围着底层资产转,才能看到产品真正的风险。
当然很多实际情况是,投资人根本不知道产品底层资产是什么。
一是看不懂,这种就需要专业人士把关了。
二是底仓不公开,你根本不知道他买的资产包,就算给了资产,可能还有层层穿透,这时候就有点像开盲盒。
包括有些公募基金,底层资产披露也不完整,在透明度不够的情况下,去刚兑,净值化,投资人赚的糊里糊涂,亏的也不明不白,有些东西还是得不断完善。
这里是“大佛聊互联网金融”,我们下期在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