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贾母内定的孙子媳妇儿?
按照我们之前的研究,林黛玉之所以进贾府,其实是和林家有约定,而且极有可能是在贾敏活着的时候就定好了。
林如海年逾半百却没有子嗣,作为正妻的贾敏肯定是很着急的,因为即便林如海不追究她的不生养,但不能生儿子也是在“七出”之条的,她少不了会有心理负担。
所以,不管是林如海还是贾敏,在这种年纪,肯定要为子嗣的问题担忧,而五十岁生儿子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这种情况之下,常规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从族内其它子弟中过继,另一种是招赘一个上门女婿。
但是,以上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林如海夫妇的最优解。
原因很简单,《红楼梦》开篇的时候,林黛玉刚刚五岁,而林如海和贾敏身体都不好,搞不好哪天就会撒手而去。
因为林家人丁单薄,林如海夫妇去世以后,林黛玉就成了没人照顾的孤儿。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过继还是招赘,林家的财产都会落到外人手中,到时候根本没人能保障林黛玉的利益。
对于贾府来说,这同样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贾敏出嫁的时候,正值贾府最鼎盛的时候,她带走的嫁妆恐怕至少也得几万两银子,这部分钱是属于贾敏的私产。
如果林家过继或招赘,那么这部分财产就会被继承,也同样会落到外姓人手中。
基于以上的考虑,贾敏选择了第三条路,即和自己的娘家贾府联姻。《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历史上正是在乾隆年间出现了“兼祧”的继承制度——即让一个家庭兼祧两门香火。
所以,贾敏的计划是,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然后他们两人所生的孩子,选出一个来承继林家的香火,同时继承林家巨大的家产。
这样一来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贾府是自己的娘家,而且贾政和贾敏的关系应该很好,贾敏又是贾母最心疼的女儿,这样可以保证林黛玉有人照顾,不至于一个人孤苦伶仃。
第二,让林黛玉的孩子作为林家的继承人,从血脉上来说,是和林家最亲近的。
第三,如果让林黛玉的孩子作继承人,那么林家和贾家的财产就不会落到外姓人手中,而是顺理成章留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
这样的选择,林如海自然是支持的,所以甲戌本第三回标题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收养”二字就透露了林黛玉并非一般的投亲。相关的证据有很多,我们前面的文章已经论证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在一起,一直都是非常的融洽,而贾母也在有意的让她们两人亲近。可是,薛宝钗一家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融洽的关系。
薛宝钗上京选秀女,后来选秀女失败,薛姨妈便打起了宝玉的主意,而且炮制出了“金玉良缘”的说法。
贾母自然不会支持“金玉良缘”的说法,一来有和林家的约定在先,二来薛家和贾府的门第也不般配。
小说中,贾母似乎从来也没有明确的对玉钗配表示反对,但实际上,文中至少有四次,贾母委婉的表示了对薛宝钗的拒绝。
第1次第一次是在第三十五回,在宝玉挨打以后,薛姨妈前往探望。贾母说道: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话初看是在赞扬宝钗,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不对,荣国府的四个女孩,指的自然是元、迎、探、惜四春。
可此时的元春已经是皇帝的宠妃,贾母这么老成的人,不可能拿她跟宝钗比较,更不会说元春比不上宝钗,这是大逆不道的言论,聪明睿智的贾母不可能不知道。
贾母的这句话,一共提到了五个女孩儿,分别是“我们家四个”和宝钗,而荣国府总共就五个女孩儿。除了荣国府的迎春、探春、惜春以外,就剩下了林黛玉和薛宝钗。
所以,贾母口中“我们家四个女孩儿”,指的只能是三春和林黛玉,这样一来贾母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她其实是在告诉薛姨妈:
黛玉才是我们家的人,宝钗终究是外人,不要再作他想。
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贾母这种贵族夫人的气质。所以这个话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夸赞宝钗,第二层是否定了宝钗作为孙子媳妇的人选,否定了薛姨妈联姻的想法。
薛姨妈听到这话后,忙笑着回应道:
“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
所谓“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薛姨妈显然听懂了贾母说话的含义,所以她的回应其实也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表示自谦,说宝钗没有那么优秀;第二层,表示质疑,说贾母这样说话有些偏心。
接着,王夫人赶忙在一旁打起了圆场,笑道:
“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按照贾母的性格,以及她和王夫人婆媳之间的关系,她当然不可能时常在背地里说宝钗好,毕竟婆媳之间背地里说谁好,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谁是宝玉的媳妇。
所以,王夫人的这句话,很明显是顺着老太太的话说的,是在为薛姨妈打圆场,解除尴尬。
第2次第二次是清虚观打醮,贾元春要求贾府在清虚观打三天平安醮,同时赏给了众姐妹们礼物,其中只有宝钗和宝玉的是一样的,暗示着元春对宝玉婚姻大事的态度。
对于元春的态度,贾母、宝玉和宝钗都不高兴,宝钗不高兴的原因有二:第一,和贾宝玉结婚并非她所愿,按照个人的品性来说,她非常看不上不求上进的贾宝玉,只不过为了家族的利益才勉为其难的接受。
第二,宝钗知道宝黛之间的关系,也知道贾母对她们两人的支持,所以知道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家人去清虚观的时候,观主张道士就出面替一位十五岁的小姐求亲。而贾母明明已经在心里把黛玉许给宝玉,嘴上却说道:
“上回有个孩子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罢了,来告诉我。”
仔细琢磨贾母这番话,其实大有深意,因为此时宝玉刚十三岁,宝钗比宝玉大两岁,也就是和张道士求亲的那位小姐同岁。而且,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宝钗有隐瞒实际年龄的嫌疑,也就是说她实际年龄要大于十五岁。
也就是说,宝钗应该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古代女子十四岁就可以结婚,如果再过两年的话,宝钗就成了十足的大龄剩女。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元春刚刚表示自己的态度,又是当着薛姨妈的面,贾母却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在用拖延计——宝黛拖得起,宝钗拖不起。
而且,贾母口口声声不在乎根基富贵,又强调“模样配得上”,而没有强调性情,字句之间似乎指的就是林黛玉。
第3次第三次是在大观园起诗社以后,史湘云到贾府来玩,因为是初次入社,所以就提出来要做个东道。可晚上回到宝钗房间以后,宝钗便说自己手里有螃蟹,提出来由她替湘云张罗螃蟹宴。
第二天,便由湘云出面请贾母赴宴赏桂花,贾母来了以后,夸湘云布置的很周到全面。可得知是宝钗代为操办的以后,贾母说道:
“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贾母这句话是言不由衷的,因为前面刚刚说了布置得好,所以不好再接着反口。再加上薛姨妈就在一旁,贾母才说了这么一句不咸不淡的话。
而后面说的话,则暴露了贾母的真实态度,她说道:
“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这里是因为贾母听说螃蟹宴是宝钗置办的,而贾母不愿与宝钗有什么交集,所以才借物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
所以,本来乘兴而来的贾母,待了一会儿之后就离开了。
第4次第四次,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贾母带着她到园子里逛,当来到宝钗的房间时,看到:
“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贾母看后说道:
“这孙女太老实了, 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妈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来。”
这是小说中,贾母唯一一次表示对宝钗的不满,当然按照贾母的一贯风格,依然是以关心的语气说出来的。
但宝钗的品性和素净,是既不符合贾母品味的,根据小说对贾敏、黛玉的描写,以及贾母对待晴雯等丫头的态度,可知贾母喜欢的是黛玉这种相貌灵巧、性格跳脱的人,她与宝钗的性情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所以,即便不从感情亲疏的层面来考虑,宝钗的性情也不符合贾母的喜好。
结语《红楼梦》中,宝钗的出场频率和黛玉差不多,但是她和贾母之间的交流却屈指可数,贾母对她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心。
而且,不管出于个人好恶还是亲疏关系,贾母都更应该支持黛玉而不是宝钗,更何况贾母和林如海夫妇另有约定。
但是,贾母的约定元春是不知道的,对于元春的态度,贾母不好直接违背,所以就采用了冷落和拖延的方式,来保护黛玉孙子媳妇的地位。
麻烦小编再好好看看红楼梦,是你这样的吗
古代把士农工商的阶级看得很重,第一位最佳,末位地位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