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子宫内膜损伤是妇产科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人工流产、频繁的宫腔手术或者药物、炎症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损伤。而在中国众多的不孕人口中,20%~40%左右是因女性子宫内膜损伤导致的。
专家表示:“子宫内膜,是胚胎生长发育的‘土壤’,子宫内膜损伤和宫腔粘连,是成为母亲路上的‘噩梦’。”而要想解决这部分患者不孕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子宫内膜实现功能性修复。
子宫内膜损伤是怎么回事?
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再生的组织,在女性的生育阶段,要经历约400个生长、脱落周期。
子宫内膜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化的功能层;另一层是内膜深层的基底层,其完整性、连续性是实现内膜周期性完全再生的关键。
作为月经来潮的基础和胚胎着床必不可少的“土壤”,子宫内膜对于月经的正常来潮和怀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细胞层面来看,子宫内膜损伤发生是由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活力降低,甚至经历细胞凋亡,从而诱导子宫内膜萎缩和子宫内膜稳态的破坏。而子宫内膜损伤激活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又抑制了子宫内膜血管生成,进而阻碍子宫内膜再生。
各种原因造成的基底层损伤都可能引起内膜再生障碍,或形成病理性修复,导致月经减少、闭经、反复流产及不孕。
对于子宫内膜受损,常规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带节育环治疗等,然而,子宫内膜严重损伤通常是不可自然逆转的,因此,三孩政策实施后,“想生而不得”成为了许多家庭正在遭遇的生育困境。
脐带血干细胞或成治疗子宫内膜的利器
对于子宫内膜损伤以及造成的不孕后果,由于传统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一直是医学领域的待破解难题。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治疗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脐带血或可成为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破解受孕难题的又一利器。
多项研究证实,脐带血中丰富的干细胞及免疫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免疫调节、抑制炎症等途径增加子宫内膜血运及厚度,提高内膜中胞饮突数量和促孕调节因子的分泌水平,促进内膜上皮再生与修复,利用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宫腔灌注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内膜增厚,提高妊娠率。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开展了一项人脐带血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的研究[1]。研究中有20名女性患者接受了常规治疗联合脐带血干细胞宫腔注射的治疗方法。术后两周和三周分别进行了彩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明显增厚,子宫动脉血流也得到提升。
此外,郑州中心医院妇产科也开展了一项基础研究,证明了脐带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子宫内膜细胞,发挥了血管生成和炎症抑制的作用[2]。
这项研究选择用家兔制作宫腔粘连模型,将人脐带血干细胞注射到家兔的子宫内膜中。在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观察子宫的组织形态。科学家对进入家兔体内的脐带血干细胞进行了轨迹分析,发现脐带血干细胞兵分三路,分化成为三种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
下图为家兔子宫横切面放大400倍后的组织结构图片,可以观察到,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加,组织学形态与正常组更接近,宫腔粘连处得到极大的改善。
专家表示,利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修复,增殖能力强、自我更新快、多向分化能力强,在修复组织损伤中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和内源细胞再生的作用,为子宫内膜损伤治疗提供了新契机。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优势明显,未来可期
脐带是连接母亲和胎儿的桥梁,母体的营养物质通过脐带进入胎盘,再输送到胎儿体内,胎儿娩出后,残留在脐带里的血液便被称为脐带血。
从自身的特点来说看,脐血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脐带血的来源比较丰富;
脐带血的采集对胎儿和孕妇没有任何损伤;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质量比较高,无病毒感染,较纯净;
脐血中的细胞成分,特别是免疫细胞是比较原始的免疫细胞。
近年来,全球各界都进一步开展了脐带血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用干细胞移植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在我国,也已有多个相关项目获得批准并进入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阶段。
应用干细胞技术疗法,可以说是很多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必将引发一场医疗变革,成为继药物、手术后的第三种治疗方式,各类疾病等一系列传统手段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终将被逐步攻克。
对于国内外干细胞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妇科疾病也在干细胞疗法的发展中取得了治疗的新方向。伴随着医学研究的层层深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脐带血必将为广大女性带来更大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王小红,林纯珍.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子宫内膜修复作用的临床研究[J].2022(14).
[2] Hua Q,Zhang Y,Li H,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MSCs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endometrial cells and regulate Th17/Treg balance through NF-κB signaling in rabbit intrauterine adhesions endometrium[J].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2022, 13(1):1-15.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