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泰:蒋介石“首席智囊”被刺身亡,是派系倾轧,还是其他原因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9 09:01:00

前言: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午后在专用轮渡码头准备返回武昌时,突然窜出一名持枪刺客,向其连开数枪。杨永泰因击中要害,当场气息奄奄,随后咽气而亡,此事在国民党军政各界引起强烈震动。

听闻杨永泰遇刺身亡后,蒋介石勃然大怒,急电当地政府治丧公葬,并严饬军警穷究凶犯,依法严惩。蒋介石之所以会那么重视杨永泰,是因为他是自己的首席智囊。对于他,蒋介石甚至以“当代卧龙”称之。

杨永泰遇刺身亡,在当时普遍被认为是国民党内部派系内斗的结果,直到解放后,有知情者披露了杨永泰被刺真相.....

政坛新秀

杨永泰,字畅卿,1885年生于广东高州茂名县。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代为抚养,后过继给伯父为兼桃子。嗣母性格贤淑,且粗通文墨,会背几首古诗,便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杨永泰7岁入私塾,常对答如流,天资聪颖过人,乡里称其为“神童”。12岁应县学试,以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不久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校兴起,当时茂名大户人家多惧于社会动荡,不许子弟远游。

他的嗣母独具高见,毅然将他送往省城广州,就读于广雅书院。广雅书院不仅旧学颇负盛名,而且较早受到西方新思潮的冲击。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杨永泰深为此而陶醉,他刚满14岁,在班上年龄最小,却热衷集会请愿,并被推为代表与校方谈判,以机警灵活、能言善变为众所瞩目。后广雅书院解散,杨永泰北上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

在京虽以很多时间广为交游,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是当时该系“四杰”之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诞生,国内出现了党派林立、形势一新的政治局面,这为大学毕业的杨永泰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契机。

他经过多方奔走努力,先当选为广东省议会议员,又获选为国会议员,年未弱冠,成为民国初年国会很活跃的人物。

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组织政党,以便争取国会多数议席,组成责任内阁,左右政治局势。

杨永泰有感于缺乏团体背景,无力参加竞争,于是与李根源、谷钟秀、张耀曾、周善培等组成政学会,宣言以研究政治学术为职志,各方人士参加者不少。不久即演变为政学系,推岑春煊为首领,杨永泰与李根源负责实际工作。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涣散和国民党与进步党之间的矛盾,破坏责任内阁,镇压革命党人,由排斥异己,独裁专制,走向封建帝制。

1913年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于上海沪宁车站,国民党人李烈钧、黄兴分别于江西、南京起兵反袁,但很快在北洋军阀优势兵力进攻下失败。

杨永泰在国会,谴责袁世凯的独裁专制行为,为维护进步的民主共和制奔走呼号。

当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时,杨永泰与邹鲁、叶夏声等群起抨击抗议,并在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与许多议员南下赴沪策划反袁。

1915年底,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题,正式宣布复辟帝制。

秘密潜回昆明的原云南都督蔡锷,联合唐继尧于12月25日起兵反袁。

杨永泰在上海默观讨袁形势、深感云南地处边陲,兵力有限,所兴虽是正义之师,也难于同北洋军阀的优势力量对垒。必须使全国各派讨袁力量,结成广泛的联合战线,配合强大的政治攻势,才能推翻洪宪帝制。

为此他和李根源积极与国民党温和派取得联系,并在香港会见了进步党领袖梁启超,决定摒弃前嫌,讨袁护国,共同策动两广响应云南的讨袁战争。

这样既可避免护国军腹背受敌,又可以两广雄厚物力财力长期支持同北洋军阀的战争。为此,杨永泰先派人游说广东的龙济光。

龙济光昧于功名利禄,不识时务,竟派其兄龙觐光入桂攻滇。在这种情况下,杨永泰便专向陆荣廷陈说。

陆荣廷对梁启超颇为崇拜,在梁氏入桂后,将龙觐光缴械,宣布独立反袁。

广西独立,使护国讨袁形势为之一变,蔡锷挥师反攻,北洋军阀内部开始分裂,许多省份发生动摇。

为壮大讨袁力量,杨永泰陪同岑春煊由沪南下,坐镇肇庆,成立两广都司令部,杨永泰为财政厅长。

两广都司令部的成立,无异于继云贵起义后又一座火山爆发,袁世凯惊慌失措,在帝国主义列强频繁警告和北洋军阀内部冯国璋等人挟迫下,被迫取消帝制,但仍幻想占据大总统之位,以便卷土重来。

为逼迫袁世凯退位,西南各方成立了统一讨袁力量的军务院,推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抚军副长,蔡锷、刘显世、陆荣廷等人为抚军,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通电中外盛赞民主政体,坚持主张袁世凯退位。

杨永泰积极参予了这一活动。6月3日,袁世凯穷途末路,在愤惧交并中死去。黎元洪宣布继任大总统,恢复共和制和《临时约法》。军务院撤销,杨永泰又北上参与国事。

推翻洪宪帝制之役,杨永泰初露锋芒,为维护进步的民主共和制贡献了力量。

1917年秋,北京代总统冯国璋,又非法解散国会,孙中山为维护《临时约法》,率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杨永泰也在其列。

不久,孙中山因受地方实力派排挤,离粤赴沪,杨永泰则留任广东财政厅长,不久又出任广东省长。

杨永泰自青年时代,就有经国治民的抱负。自任广东省长后,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锐意地方建设,决定拆广州城垣,拓建马路,以实现交通的现代化,工程尚未着手,即招来一片异议,粤籍名流唐绍仪、梁士诒等,也通电表示反对。

杨永泰不为所动,以军警护助民工拆迁,工程半年完成,市内交通大大改善,市民无不称便。许多人转而不能不佩服杨永泰的理政才能。

但不久随着桂系失势,他也不得不离粤赴沪,旋东渡赴日闭门读书,夜以继日,穷思苦虑,探讨中国建设和改良问题,写成许多计划方案;并考察民初政局演变的前因后果,写成《中国民主政治》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蒋家王朝首席智囊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结束,随着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时任外交总长的黄郛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但黄郛与冯玉祥不睦,乃思荐贤自代。

他对蒋介石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立即约见了杨永泰。

由于杨早年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洞悉政治法律原理,又久历官场,富有实际经验,善于推度统治者的心理,所以与蒋介石晤谈多次,指陈内外大势,洋洋万言,条理清晰,见解精辟。

其内谋真正统一,然后全力对外的主张,与蒋介石安内攘外之意不谋而合。故视杨为奇才,决意破格起用,虽然杨永泰既非黄埔,又非浙江同乡,而且对打下蒋家王朝这座江山几乎没有任何功劳。

出乎意料的是,杨永泰并不那么急于出山,而是再三逊谢,表示中国问题困难艰巨,恐以己之才不足以担此重任,而误大事。这一副半推半就之态,更对蒋介石产生了迷人的魅力,自以为遇杨永泰,乃如当年刘玄德得孔明,便以三顾茅庐的劲头,亲加催促劝慰,终于使杨永泰就任幕僚长之职。

蒋介石初以宾师之礼待之,事无巨细,必商之而后行,言听计从,一时左右无人可比。两人常彻夜长谈,毫无倦意。

此后,在蒋家王朝中逐渐形成以杨永泰、张辟、熊式辉等中心人物的政治派系,人称新政学系。杨永泰从此也开始进入政治生涯权倾一时的巅峰期。

1930年4月,蕴育已久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一中原大战爆发。杨永泰作为蒋介石重要谋臣,运筹帷幄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一方面协助蒋介石调兵遣将,实施陆上作战为主,伴以空军协同的战术,以形成威慑力量;同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取观望之势的东北军张学良。

在蒋军逐渐取得军事优势时,张终于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而结束了中原大战。这场大战,使西北军一豚不起,晋军龟缩山西,各地方军阀再无力与蒋介石争雄天下,不得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新军阀混战,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武装割据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1930年底,全国工农红军已拥有中央、闽、浙、赣等大片根据地和10万多人。

蒋介石对此早巳如芒在背,坐如针毡。因此中原大战一结束,便亲赴南昌,特设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行营,布置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军事“围剿”,杨永泰作为首席智囊也随同参与戎机。

当时蒋介石总揽党、政、军大权,每天急待其批阅的公文盈案累牍,蒋日夜批阅尚积压甚多,为此深感苦恼。

杨永泰睹此情形,便先阅来文,用十至百字写出概要,并拟定上、中、下三个批答办法附于公文之上,供蒋介石选择。

由于他头脑敏捷,长于才学文章,概括言简意赅,拟议颇具才智,不仅减轻了蒋介石的负担,也提供了许多军政大计,1932年蒋便任其为行营秘书长。

杨永泰从此也抱定“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精勤不息,协助蒋介石处理军政事务。

从1931年开始,国民党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均被中国工农红军所粉碎。蒋介石焦虑万分,常夜不安眠,绕室徘徊,杨永泰睡于外室,闻蒋起身便进去陪伴,绞尽脑汁,磋商策划,共渡愁夜。

杨永泰认真研究了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向蒋介石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剿匪”方针,被蒋所采纳。

为配合军事“围剿”号,保证这个方针的贯彻执行,杨永泰以行营秘书长身份,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在政治上,他常引用胡林翼“吏治不振,则民生无依,虽日杀千贼,毋补大局”之语,教育国民党军政官员,“剿匪”不能专靠军事,政治不改革,“匪灭可以复生;改革政治,必须在肃清吏治上下功夫。

他先后在鄂豫皖三省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颁布行政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凡新任督察专员,无论何等要人推荐,必经他亲自考核后方能任职。并暗加察访,不称职者立即撤掉。

在基层,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颁发保甲条例,实行连保连坐。杨永泰目睹地方以党代政弊端严重,致使政出多门,令杂如毛失去效力,便亲自主持制定了“整理地方党务纲要”,规定各级地方党部,不得过问政事,应专负训练,指导民众之责。

“纲要”公布后,国民党长江流域七省党部群起攻击杨永泰阴谋毁党篡权,野心昭著,杨不为其所动,立令执行。

杨永泰深感弥漫国民党上上下下的敷衍塞责之风,严令部下应兴利除弊,有所作为,惩罚奖赏,也以此为准则。

这些措施虽然不可能使腐败透顶的国民党起死回生,但对整顿吏治、收实人心,多少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上,杨永泰认为如能解决百姓匮乏之虞,“对党国的向心力自然加强”,所以主持颁布了《农村金融救济方案》,敦促实施,但这显然是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在思想上,杨永泰为配合军事进攻,向蒋介石献议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他认为春秋管子治齐,有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红军和根据地之所以坐大,除了“共匪煽动”,吏治不佳,还与“人心风俗之颓败”有关。所以“剿匪”要“攻心为上,易俗为归”。

不久,蒋介石便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杨永泰连续为其起草了《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新生活运动纲要》等演说稿,通过国民党宣传机器,大造社会舆论,使这一运动推向全国。

“新生活运动”是以中国传统道德儒家的礼义廉耻为基础,又揉进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精神文明,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中国半殖民地特有的产物。

虽然这次运动实际收效不大,连蒋介石本人也深感失望,但在麻痹人民意志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

1934年10月,杨永泰陪同蒋介石在枯岭召开鄂豫皖等五省主席和“剿匪”部队军长以上会议。决定乘红军严重军事失利,以江西零都、会昌、瑞金、兴国为中心目标,撤下庞大的包围圈,以期彻底消灭红军。

会后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以距苏区300华里的周围为起点,步步缩小,向苏区推进。由于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占了统治地位,实行了错误的战略方针,结果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

国民党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大肆宣扬“剿匪”的胜利。

杨永泰向蒋介石指出,红军虽已元气大伤,外患已日益严重。

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已蚕食华北,并有灭亡中国的野心。一旦中日战争爆发,“天府之国”必为陪都和大后方,而四川一直是地方军队割据称雄,表面服从中央,实似独立王国,所以应撤销南昌行营,改设重庆行营,指挥追剿军,借以使“国军”进入四川。

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当红军进入川黔,川军告急时,与刘湘协议,组织督军团,使国民党势力开始深入四川,并于1935年设立重庆行营,以刘湘主持四川军政事务。

蒋介石在前方围追堵截红军,杨永泰以秘书长身份坐镇行营,协助刘湘整理地方事务,控制局势。

四川多年战乱频仍,各种地钞多如牛毛,造成金融混乱,影响市场流通,百姓叫苦不迭。杨永泰与刘湘商洽收回地钞,发行7000万元公债,以解燃眉之急。

杨永泰以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名义,电南京立法院,从速通过善后公债条例,以稳定四川的财政,作为老资格的政客,杨永泰在调解蒋介石和刘湘的关系方面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相安无事。

主鄂时被刺杀身亡

杨永泰任行营秘书长期间,权倾朝野,煊赫一时,高朋满座,宾客盈门。所有国民党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杨先行过目,然后呈蒋;军政要人来南昌见蒋,也须经杨永泰批准安排。

既红得有些发紫,便不能不引起蒋家王朝其他要人显贵,特别是以“家里人”自居的C.C.派的极大妒视。

为达到清君侧的目的,陈果夫等人在蒋介石面前以攻击、要挟等手段,必欲去之而后快。

“围剿”时因屡打败仗,蒋介石常迁怒部下,轻者训斥处分,重者置之死地。杨永泰对蒋常加劝解,并私自扣下不少判处将领死刑的“手令”,待其怒消后便挽救回来。尽管如此,许多受害者仍疑系杨永泰挑唆蒋介石所为。

秘书陈方为替杨永泰辩白,不得不出示蒋介石“手令”,以说明真相。杨永泰知道后,疾言厉色对陈说,让他们怨恨我好了,中国没有杨某毫无关系,却不能没有委员长,他是全国领袖,威望不可损伤,作为幕僚长就是要替长官任劳任怨,而不能功则自居,过则推诿。表现出对蒋介石一片忠心。

蒋介石也知其忠诚,才能干练,但若在用他而招致众多亲信的不满,便觉得不合算了。

当时南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成立,便对杨永泰表示请他去任秘书长之职,杨永泰聪明过人,直接说出了自已遭谗才至于此,并明确表示当此时刻,决不离开委员长左右。

蒋介石无可奈何,只好让他继续留任。

1932年夏,南昌飞机场发生大火,烧毁机场和飞机多架。行营调查科科长邓文仪秉承C.C.派旨意,调查后宣布系因事故造成。

杨永泰对这一结论十分怀疑,与戴笠联合再度进行秘密侦破,查出系一场重大纵火案,主犯为航空署长徐培根。

徐培根盗用公款,套购黄金,亏空无法弥补,遂放火烧机场以销毁账目。徐培根伏法,邓文仪被撤消所有职务,C.C.派怒不可遏,纠集不满杨永泰的所有势力,群起而攻之。

蒋介石为缓和矛盾,1934年终于发布了杨永泰为湖北省主席的任命。当时许多人以为这是杨失宠的信号,其实调开杨永泰固然是为了平息许多亲信的不满所采取的措施,但调其主鄂也非闲赋。

这不仅因为武汉为南北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失守,便可能成为战时首都;而且湖北省主席,并非一般军政大员可以得手,杨永泰前任的张群,后任陈诚,都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心腹,所以杨永泰主鄂,是蒋介石政治棋盘上的一着。

但杨永泰颇为愤懑,迟迟没有赴任。湖北驻军将领上官云相等,早闻杨永泰之凌厉,也反对他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蒋介石命武汉绥靖主任何成浚专程至南京劝驾,杨永泰才赴武汉就职。

在湖北,杨永泰依照国民党“管、教、养、卫”四大原则,清理县区乡政制,训练行政人员,清查户口,编练保甲,进一步加强了法西斯专制统治。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精神麻醉,他在武汉市中小学教职员会议上说,中国能救不能救,要看教育办得好不好,如教育不良,一切都枉费心机。教师应教如何做人做事,不能只教人读书;如只在文字上教读,不从实务上着手,这种教育为死教育,不能救国,而且误国,甚至亡国。

在市政建设上,他盲目吸收主粤建广州城的经验,标榜要建设新武昌,拆房修路,装璜门面,致使许多市民居无住处,而且不久便毁于战火之中。

杨永泰对农业比较重视。为了调剂民生,主持兴办了金水农场,占地数百万亩,横跨嘉、渔、蒲、沂四县,用新的耕作方法,种植杂粮棉花。

湖北水患频仍,襄河失修更加严重,杨永泰主持修建了钟祥水闸,即能导流灌溉,又减少了水灾。

他有感于武汉为京粤路中心,因长江天堑,交通不便,影响商品流通和交通运输,所以准备修建长江大铁桥,起自武昌蛇山,止于汉口龟山,使京粤路畅通无阻。

他还参照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的办法,在农村编练民兵,使之成为反共反人民的武装力量。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午后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轮渡码头准备返回武昌时,窜出一个刺客,向其连开数枪,随后向附近花楼小巷狂逃。

因击中要害,杨永泰当场气息奄奄,左右询其遗嘱,他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言毕死去,时年51岁。

杨永泰被刺,在国民党军政各界引起强烈震动。蒋介石急电当地政府治丧公葬,并严饬军警穷究凶犯,依法严惩。

不久秘密侦查厅即宣布刺杨案巳破,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系受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刘庐隐指使,刘已在上海被捕获(后判10年徒刑)。

但当时国民党军政界上层,多是从派系斗争的角度去理解杨永泰之死的,因此对这个结论表示极大的怀疑。

解放后,原国民党两湖监察使高一涵和军统原云南站站长沈醉,先后披露了杨永泰被刺真相。

杨永泰被刺杀,是陈立夫“中统”特务组织勾结军统所为,并以嫁祸于人的手法了结了这一大案。

原来在杨永泰上任不久,他就曾宣传抗日必亡,本人又极为亲日,这也让C.C.派抓住机会大肆宣传。

当时时局之下,杨永泰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视他为肱骨之臣的蒋介石也不敢在明面上支持,只得下令彻查谣言的真伪。

杨永泰后来仍与日本人勾结,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民众对他的意见。“中统”侦听电台曾破译了日本汉口领事馆拍回国内的电报,报告日方将宴请杨永泰,杨表示日本在中国一切事情,他可以完全负责。

至于是席间酒后夸口,还是本无其事,当属疑案。但“中统”将电报分别抄送蒋介石和陈立夫。陈立夫拍案大怒,不禁重新勾起旧日妒火和仇恨,遂作出了刺杀杨永泰的决定。

0 阅读:129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