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起动画片《大闹天宫》,可谓妇孺皆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漫之父”万籁鸣和他的团队推出了这部当时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动画片,成为中国动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动画片,即便用今天的眼光从头到尾审视一遍,无疑也是一部“神作”。
《大闹天宫》的故事主要集中在《西游记》的前七回,成功塑造了一个“神采奕奕、勇猛矫健”、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的孙悟空,该片充分利用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元素,树立起中国动画民族风格。其中故事分镜的绘制就用了整整两年,10分钟的动画片就需要还原9000—10000张,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纯凭一支笔却画出了精彩的创意。
1978年,这部动画片在问世17年之后参加了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项,轰动整个英国。
英国媒体评价:“这是在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影片在法国上映的时候,连放一个月,各家影院依旧爆满。
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大闹天宫》的评论区,全都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网友的惊赞之词:“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我不能相信我有幸看到这个令人惊叹的文化作品!”
……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起,《大闹天宫》除了在国内多次放映,还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好评如潮。即便放到现在,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依旧惊艳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部动画片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万籁鸣抓住了中国动画要独树一帜的关键因素——民族特色。
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乃至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其他作品,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九色鹿》等等,之所以获奖无数、饱受赞誉,就是因为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动画在美国的迪士尼风格和日漫风格之间左右徘徊。无论是模仿或借鉴迪士尼还是日漫,它们的叙事结构、人物造型、细节处理等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这些都是“术”,核心的“道”我们不能忘。
这个“道”,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有些中国动画会反过来,建筑、山水体现点“中国风”的“术”,最核心的“道”却丢失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动画事业明显进入了上升通道,涌现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动画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拿下了超过50亿元的票房。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年比较成功的中国动画作品,都可以找到这一大特点。他们的作品,无论借鉴了什么样的风格,采用了什么样的高科技,背后那个“中国文化特色”的魂,始终都没有被丢掉。(作者:黄育荣 宁夏党委讲师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