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名嘴,逼哭成龙,是小S最依赖的男人,如今他被骂到退圈

翠丫看电影 2024-08-15 09:49:27

8月13日,陈汉典在个人社交账号晒出了与蔡康永、小S的合照。

配文称:“很开心的聚会,看看这个笑容,相信你们一定也很开心,爱你们喔。”

照片中三人正围坐在一起吃火锅聊天,网友们纷纷表示:“狠狠梦回了。”

最近,我刷到一条消息:蔡康永宣布退休。

在近期一则台媒采访中,记者追问蔡康永,是否会在节目20周年之际重启《康熙来了》。

他回复,既不会重启,也不会再主持节目。

一个月前,蔡康永在另一档节目《毛雪汪》里也提到,目前专注写小说,之后不再尝试节目。

如此看来,退休之意确实不假。

在很多观众眼里,蔡康永的退休意味着一个百无禁忌的综艺时代的走远。

但有趣的是,挽留声并不多。

倒是不少人夸其「明智」,认清了如今的舆论形式早已不适合「开玩笑」。

甚至,如今再搜蔡康永相关信息,竟然也已是「塌房」状态。

这位两岸「名嘴」,公认「最会说话的人」之一,不知何时骂声一片。

到底何以至此,咱们一起来好好聊聊。

某期《奇葩大会》中,几个导师随口胡沁,何炅说“我是客人”,高晓松说“我是文人”,嬉笑之间,蔡康永戏称自己为“旧人”。

蔡康永是旧人,而且是蔡氏旧人。

1962年,蔡康永出生在台北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蔡康永的祖父是上海自来水公司老板,父亲蔡天铎是宁波人,也是台湾久有名望的大律师。

蔡康永出生时,父亲蔡天铎已经年过半百。

1949年前,蔡天铎是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上海中联轮船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1949年在海上沉没的著名豪华客轮太平轮的船主。

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家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船上的物件和摆设:

一把巨大的皮椅子,母亲最喜欢坐在上面打麻将,一打一整日。

蔡康永最钟意的,是长达近一米的航船望远镜,他总是靠在窗边,用来观察窗外远方街头走过的路人,思考他们正在想什么。

对于老来得子的蔡天铎来说,蔡康永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与活力,于是对蔡康永倍加重视与宠爱。

但宠爱之前,还有着许许多多大户人家的繁琐规矩,需要蔡康永去一一遵守。

记得有一次,蔡康永求父亲带他去大酒店吃自助餐,父亲同意了,蔡康永很开心。

但进入餐厅,看到大家拿着盘子在选食物,父亲便叹气:“在上海,只有乞丐才会拿着盘子排队领食物。”

那一瞬间,蔡康永低下了头,看着眼前几十种丰富的美食,变得毫无食欲。

在见过大世面,看尽世间繁华之后,父亲变得与幼年的蔡康永代沟极深。

所以跟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蔡康永,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他总畏手畏脚,不敢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生怕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给父亲丢了面子。

从很小开始,他的悲观性格就开始渐渐养成:“我小时候觉得,人生很没劲,没必要活过30岁。”

甚至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过父亲的“二手人生”,根据父亲的喜好,去顺从父亲的意思。

显然,这种人生,并不是他想要的。

上了小学,在台湾再兴私立学校读书的蔡康永天天读书写字。

他特别羡慕那些可以随便出去打架疯玩的小孩子,于是产生了想要学京剧的念头。

因为在他心里,唱戏的过程里,可以拿着武器,穿着盔甲和别人打架。

于是,他回家求妈妈想要学京剧,妈妈的要求很简单:“考个第一名回来。”

这对蔡康永来说根本小菜一碟。

期末考之后,他如愿穿上了戏服,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6年,蔡康永凭着父亲的朋友胡金铨导演的推荐信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电影电视研究所。

1990年,蔡康永获得UCLA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导制作硕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在世新大学电影系担任电影语言、风格评论讲师和传播学院制作中心副主任。

他还参加电影制片以及编剧、影评的工作,并担任影评人在《联合报》《影响》等杂志上发表影视评论,张小燕的节目只要聊电影,就邀他上节目。

后来,蔡康永又跨足广播影视圈,最初担任电视纪录片导演,受父亲的朋友周乃忠推荐担任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的策划和制片经理,并代表许鞍华出席当年的戛纳影展。

同时,他也被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选中,签入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为多部香港电影编剧。

1996年10月,蔡康永受刘炳森先生邀请担任男性时尚杂志《GQ》国际中文版创刊总编辑,在《GQ》100期时成为首个杂志总编辑的封面人物。

2年后,受台北之音电台台长徐璐赏识,并在王伟忠的力邀下成为该电台节目部创意总监,主持多个广播节目。

2004年与徐熙娣(小S)共同主持综艺访谈节目《康熙来了》。

节目以幽默、搞笑、无厘头的风格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亦因此与主持搭档小S于全球华人地区被广为认识。

2004年录制第一期《康熙》,他进棚第一句话就是:“可不可以不录了。”

因为布景实在廉价。

蔡康永对《康熙》的低价快速生产模式,一直是心有余悸的。

2016年,最后一集《康熙》中,蔡康永讲到他不想让观众知道《康熙》其实是一天录5集。

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档得到千万华人喜爱的节目其实就是几个人仓促间完成的。

因为,他深知粗糙背景板背后的仓皇会让《康熙》不体面,每每讲起这些他都十分动情。

在主持《康熙来了》以前,他曾经主持过一个叫《真情指数》的节目,三教九流,涉猎甚广。

彼时,他坚持:不管对方是什么地位,什么职业,通通都称“先生”和“小姐”,不言其他,因为他的访问只是人与人的往来,无关标签。

这种平等意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相互尊重,不轻慢别人,亦不自贱。

在《真情指数》节目中,蔡康永还采访过成龙,当时的成龙,刚拍完了一部电影。

两人面对面坐下,蔡康永问成龙的第一个问题是:

“拍电影很累吧?”

就是这么一个轻描淡写却直击内心的问题,让从不轻易落泪的硬汉成龙,在节目中哭了将近 15 分钟。

仿佛要把自己从未与人说过的委屈一并道尽。

蔡康永在一旁,并没有多加安慰,只是默默等着他哭完,说完。因为蔡康永知道,那个当下,安慰再多也没用。

后来再说起这件事,成龙对蔡康永的表现非常感谢。

用心倾听,便是治愈对方最好的一味良药。

这个道理,蔡康永很早就明白了。

蔡康永身上的标签很多,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高情商”。何为“高情商”,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显然,他一定是某一种。

他不接受环境的染色,不会被任何人所影响,对大多数人冷漠礼貌,对小部分人温柔炙热。

不主动讨好任何人,也不会被任何人讨好。孤独且持久地忠贞于自我。

一旦有人走进他心里,那就是一辈子,比如徐熙娣。

他与徐熙娣,因《康熙来了》也变成了一生难遇的知己与挚友。

从那之后,你总会看到穿着一身西服的男人,和踩着恨天高的女人一起出现在节目里。

他们一起搞怪耍宝,互相抛梗接梗,开着大尺度的玩笑,却从不当真与介意。

只要一个眼神,就能瞬间读懂对方心里在想什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

时间久了,仿佛有蔡康永的地方,就一定有徐熙娣。

徐熙娣开嘉宾玩笑开过火的时候,总有蔡康永在旁边及时打圆场。

徐熙娣不好意思开口问的问题,蔡康永会立马替她问出口。

记得当年《康熙来了》开播没多久,李敖篇播出。

蔡康永和徐熙娣不按常理出牌的提问方式,再加上李敖大方回应自己刚做完私密手术的事情,让节目一炮而红。

从那之后,大众都爱上了这对大胆泼辣的组合,《康熙来了》的收视率也随之节节攀升。

这么多年来,他们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吵闹,一个安静。

她笑,他看着她笑;她哭,他跟着她哭。

蔡康永变成了徐熙娣的一张安全牌,他们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仿佛命中注定,天生一对。

主持圈再也不会有下一对徐熙娣和蔡康永。

2016年1月14日,蔡康永和徐熙娣主持了12年的《康熙来了》正式停播。

谈到这次告别时,蔡康永没有故意去煽情,只是告诉大家:“抱歉,《康熙》真的没有打算陪你们一辈子哦。”

徐熙娣:“我几乎每一次想要离开这个节目的时候,第一个嚷嚷的人就是你。”

蔡康永:“所以,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为我的原因,你才想离开?”

徐熙娣:“从来没有。是因为你的关系,我才想留下来。”

从父亲那里,蔡康永学会了,客人的快乐是很重要的。

后来做了主持人,更是用自己来衬托嘉宾的光芒。

在《好好说话·康永来了》音频课里,他将主持人的说话艺术形容为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主持人的说话艺术正是如此,要点在于‘不争’两个字上。好的主持人从来不会掩盖嘉宾的光芒,他只是像流水一样,在旁边安静而温柔地陪伴着……它存在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嘉宾的色彩更加鲜艳、更加真实。”

基于以上种种,加之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热销。

蔡康永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名嘴」,还是大众印象中温暖睿智的「心灵导师」,言论时常在各平台翻红。

正如李诞所说,他有家世学识却甘于藏锋,待人如春风。

但十年过去,口碑竟然今非昔比。此时回头看,蔡康永竟然一直在走「下坡路」。

《奇葩说》之外,其余作品水花不大。《饭局的诱惑》《男子甜点俱乐部》《恕我直言》等常驻语言类综艺里。

熟悉的嘉宾面孔来回串场,话题探讨降级到无聊。

与小S再合作的《真相吧!花花万物》,被称作内地版《康熙来了》。

众人翘首以盼,结果第一季评分4.3,严重水土不服。

综艺之外,蔡康永自导自编电影《吃吃的爱》。

烂到观众满头问号,创作者一度陷入「才华危机」。

作品的另一边,个人口碑也在渐渐崩盘。

先是搅入大小S相关骂战中,蔡康永因「站队」问题被质疑。

前后时间段里又清空了微博,外界联想不断。

与此同时,他以前在节目里的态度、言论也被审判后进行立场批判。

家世背景被挖,成了作品署名靠关系、家底积累靠吸血底层人的「傲慢公子哥」。

照这样下去,62岁退休确实是明智之举。

内娱发展十年,一代名嘴倒掉,确实不禁让人细想原因。

是真的沽名钓誉,才华被谬赞了吗?

倒不至于。

各类综艺虽褒贬不一,但蔡康永的语言功力仍然有目共睹。

记得杨澜曾经在访谈里问蔡康永:“为什么你写出的东西总是那么温暖?”

他是这样回答的:

“发出不满意声音的人,已经够多了,每九十九个人在抱怨的时候,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是从来都不埋怨,只是愿意讲出一些让别人在失望的时候,稍感安慰的话来。”

但同时,他又诚恳地对大家说:“还是鼓励大家做一个冷淡的人,因为过于温暖,并不是维持良好社交的方式。炙热,你会容易受伤。”

既然如此,又为啥来到内娱就一路下坡被骂呢?

一方面,确实是娱乐环境不同。

就像《康熙来了》内地版,即便照搬了主持人与环节设定,仍旧没内味儿。

说到底,是综艺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尺度、话题、风格的差异。

内娱版做不了创新,也丢失了原作的力度。

事实上,蔡康永内娱十年的侧面,是内娱语言类节目的消亡史。

《奇葩说》第一季爆火后,后几季节目评分逐渐走低。

原定今年播出的第八季,迟迟未见消息。

诚然,这一切都与当下的舆论环境息息相关。

话题讨论普遍呈两极化,茧房中只有戾气没有和气。

尤其涉及观点输出,更易引发攻伐。

「说话」在如今变得危险。

就像热搜评论中说的那样,普通网友发表一句评论尚且被追着骂,何况是吸引更多目光的公众人物。

于是,确保「内容正确」成为「名嘴」与语言类节目的生存之道。但正如蔡康永开头所说,既要节目好笑又不能开玩笑,既要内容缤纷又要绝对正确,平衡极难。于是,不少节目越骂越假,越假越骂,恶性循环。或是像《奇葩说》那样,经历下架风波、赛制改换、以及各种花边问题,最终声量不再。

就像《众声》里林志玲提到,蔡康永说话之路的起点是最好的时代。台湾大众媒体发展初期,舆论领域还算寂静,一点有价值的声音都会被注意到。那时一切新兴,公众态度也算包容。

对于事业,蔡康永的退休几乎称得上是聪明人的顺势而为。

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于人际关系,他说:“我对麻烦的界定很简单,就是你要拿捏好你和对方的关系,如果超越那个关系,你就是在给对方添麻烦。“

关于工作,他说:“工作是为了做完事情,不是交朋友,不要指望ta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或者是能够欣赏到你这个人的美好的部分。”

“社交不是施舍别人,而是照顾自己。”

关于爱情,他说:“不要把爱情看得像婚姻一样重,你要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爱情。”

喜欢蔡康永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他的人不多。

62岁的蔡康永,已经很少回首自己的过去。

如果有时光机,他可能想飞回去问问,小时候的自己,是不是很讨厌现在的自己。

但转念一想,那都不重要了。现在的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并放过自己,不就好了。

其实,有价值的声音始终被需要,只是在当代转换成了更大众化的形态。

蔡康永知道,人生最难的,无非是学会放过自己,并与自我达成和解。

毕竟,让当下的自己,过得舒畅不拧巴,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拥有的本领。

而学会接纳自己,更是一辈子的事。

众声喧哗时,洞见最为匮乏。时代更迭处,退场也是新的开场。

0 阅读:18

翠丫看电影

简介:一种“真情实感”倾诉,更是一种“点到为止”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