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桃花笑春风——赖建青

水水文化 2024-04-01 02:01:15

烟雨江南何所有?春来桃花百里红。

踏着岭南吹来和煦的春意,我们来到赣粤交汇处广东省连平县中村近年来新开发的水蜜桃基地。

刚刚迎来飞舞的灵蛇,缠绵多情的残冬似乎还眷恋着风光旖旎的江南,久久不忍离去,吹拂的微风中还夹着丝丝寒意,而蕴秀茹娇的桃林已按捺不住蓄芳三冬萌动的热情,在春寒料峭中迸发而放,绽开了漫山遍野的花朵。

一树树一丛丛桃花开得灿烂而热烈,犹如一张张粉红的笑脸迎接那一群群闻芳而来的客人。

桃花是江南常见的花,山坡丘陵村前屋后随处可见,每当阳春三月,凌寒绽放桃花独具韵味的点缀,给山青水秀的江南增添了无限的魅力。那粉红色的花朵犹如女性飞红的双颊,红而不艳,美而不娇,常被人们喻为姑娘俏丽的脸庞。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贞元进士崔护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常会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次到乡村私访时觉得口渴,去农户家讨水喝,见到一位俏丽的年轻姑娘,她那白皙红润的双颊与门前的桃花交相映衬,犹如星月交辉般更加美丽,给崔护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次年三月再度来到这里时,崔护却没能见到那位姑娘,只有门前的桃花依然开得灿烂,茫然失落之情油然而生,感慨之余他即兴写下了这首七绝桃花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在五千年璀璨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桃花犹如翻滚的浪花,时而闪烁出晶亮的异彩,它不仅与俏丽和女性等喻语有关,更因为一篇《桃花源记》而长上浪漫遐想的翅膀。

远在一千多年前,魏晋时期彭泽县令陶渊明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恶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谐祥和的世外桃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令我不得开心颜。”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田园生活,体现出与“竹林七贤”一起为代表的魏晋风度。

说起魏晋风度,它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自东汉末年兴起的士族阶层或者称“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和庄园经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特殊阶层。魏晋风度一般认为是当时士族阶层的名士风度,实际上它是包括哲学思想、人格境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精神的统一体。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典型代表,是社会责任感与现实主义精神结合的崇高道德力量。

魏晋时期,因为腐朽的制度黑暗的统治而出现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在情理之中,有学者说如果没有魏晋风骨,中国文化史将少了鲜活生动的一大笔。“不能有傲气,不可无傲骨”。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是具有独立的鲜明个性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和“辞官不言禄”的介子推等许多为后人崇敬的文人高士。

江南的绿水青山孕育滋养了美丽的桃花,灿烂的桃花给江南带来暖暖的春意和憧憬……

桃花与江南融汇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情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社会的象征。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魏晋风度没有随着匆匆离去的时光而流逝,桃花源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憧憬……

礼物榜

成为第一个送花的人

送花

发布于 2020-02-18

0 阅读:0

水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