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鹰哥爱写文 2024-10-20 04:12:42

​《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作者:彭凯平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支持,在自爱中确认自我价值,在兴趣爱好中全心投入,我们就真正地被爱包围,拥有了无穷的力量。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一些道德情绪对我们具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同理心的培养

首先,我们来看“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感情和感受的能力。它不仅使我们能够共鸣他人的喜悦和悲伤,还促使我们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从儿童时期开始,同理心就在我们的行为中显现,比如:一岁的孩子会尝试安慰痛苦的同伴,两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尝试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所以,同理心是我们社会关系的基础,是道德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明的象征。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人就有了自控之心,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冲动和本能。有了这样的能力,人的道德心也就随之而来,会自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的价值,它是良知的基础。

同理心也是解决冲突的桥梁。在冲突和误解中,如果我们能够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就更有可能实现和解。此外,同理心也能使我们减少对他人的苛责,提供更多的赞赏和鼓励。

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同理心成为了人类不可替代的宝贵品质。它赋予了我们在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沟通和斡旋方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呢?

首先,我们需要换位思考,这是同理心的核心。

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努力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寻找共同点。人类的情感,诸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共通的情感基础。

当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做出判断时,我们就更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同理心是双向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也能让他人理解我们。真诚的情感表达能够换来真诚的回应,而这种基于同理心的沟通能力,是每个人成功的重要软实力。

其次,我们可以在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不断强化同理心。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实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通过接触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化对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理解,充分培养出同理心。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明智和有效地运用同理心,不仅增进个人的情感智慧,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也可以变得宽容、心怀善意,更好地实现爱与被爱。

感恩之心

与同理心一样,感恩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绪,它代表着人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激和欣赏。研究表明,那些心怀感恩的人,往往具备更好的健康状态,并感觉自己更加幸运。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特别强调了感恩对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他的研究结果证明,通过练习感恩,我们可以简单而有效地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并持续增强幸福感。

此外,众多学者的后续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感恩的实践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并增强心脏功能。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感恩之心常被理解为愧疚和亏欠,它常常以报恩的形式体现出来。俗话中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强调了知恩图报的重要性。

心理学上的互惠法则也指出,人们在感受到恩惠时,往往会产生回报的冲动,这种心理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

然而,彭教授指出,这并不是“感恩”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感恩,是对他人善行的欣赏,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并不包含报恩的义务,它带来的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而非压力。

彭教授也提到,当前我们教育中,一些感恩教育过分强调了报答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感恩教育”往往变成了“报答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无法培养出真正的感恩之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出真正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每天记录值得感恩的事情,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这不仅能帮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能显著提升我们的心理动力。通过将感恩的态度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我们更容易忽视痛苦和疲惫,转而专注于生活中的积极方面。这样的习惯有助于我们培养一种持久的感恩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情绪平衡。

其次,尝试写一封感恩信或打一个感恩电话,将我们的感激之情传递出去。不要小瞧一句感激之语,它往往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对自己表达感激。我们可以多想想自己的进步、提升、价值和贡献,给自己写一封充满感激的信,表达对自己的善意。

自我关怀、爱己及人,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结,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识,增强内心的感恩之情。

最后,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这种回馈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而是效仿施恩者的精神和行动回馈社会、回馈其他人。

真正的施恩者并不期待回报,他们更乐于见到自己的行为能够激发他人的积极变化。让爱和善意在社会中传播,这才是感恩的真谛。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还能够促进一个更加和谐和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

福流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米哈伊·契克森教授首次提出了“福流”这一概念,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心流”。

它描述了人们在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所进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以沉浸、忘我、能量充沛和高度专注为特征,通常与个人的兴趣和技能相匹配,能带来深刻的满足感和愉悦。

所以说,福流是一种美妙的、复合型的情绪体验。与情绪福流相对的,是烦躁、无聊、冷漠、着急、焦虑等。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追求福流呢?

首先,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福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并持之以恒地投入。通过深入了解和技能提升,我们可以克服挑战,发现乐趣。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和维持兴趣的关键,它帮助我们形成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并在其中发现福流的力量。

其次,只要专注当下,我们就有机会体验到福流。

在投入活动时,我们应该实践专念,全心投入,通过集中注意力,感受活动带来的内在力量。无论是跑步、攀岩,还是学习、社交,只要完全沉浸其中,我们就能够体验到福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接受情绪的复杂性,既要学会拥抱幸福和喜悦,也要学会承受痛苦和焦虑,这种接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验福流。

第三,在工作中,我们也有机会体验福流。

我们可以通过细化工作任务,设定清晰目标,提供及时反馈,以及调整挑战难度等方式来实现福流。当工作变得得心应手时,我们可以提高难度,加快节奏,深化技术钻研,提升工作质量,将挑战视为一个获取更高层次福流的良机。

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能体验福流。

在与人相处时,完全沉浸其中,感受与他人相伴时的幸福感,这能够创造福流,让我们感受到愉悦。

总之,福流是一种可以通过参与自己热爱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实现的心理状态,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表现,还能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培养对活动的热爱和专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福流状态,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

04我们可以做情绪的主人

在生活中,情绪瞬息万变,种类繁多,我们身处其中,似乎稍有不慎,就会被卷进情绪的漩涡。但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情绪的主人,通过努力,我们可以理解情绪,并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让情绪成为我们应对各项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创造幸福生活的良好工具。

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如悲伤、愤怒和恐惧等,虽然常常被视为灾难,但它们也有存在的价值,可以提醒我们注意问题,激发我们采取行动以应对挑战,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适应性。

积极情绪如希望、快乐、勇气等,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增强我们的社交联系,并提升我们的整体幸福感。

道德情绪,如同理心、感恩、福流等,则与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紧密相关,它们指导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标准,促进我们成为更有同情心、活得更尽兴的人。

综合这些情绪的认知和管理的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还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