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陆军的隼式战斗机比零式战斗机更好?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4-06-21 16:32:49

旧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斗机“隼”,仅次于日本海军的零式舰上战斗机(零战),在二战日本共生产了5751架,数量位居第二。"隼"与零战在运动性能、航程和机身尺寸上都相近,使用的发动机也属于同一系列,因此经常被拿来比较。

实际上,开发"隼"的中岛飞机公司和开发零战的三菱飞机公司,在上一代的试验机上就曾有过竞争。后来成为旧日本陆军九七式战斗机的“中岛Ki-27”和作为旧日本海军九六式舰上战斗机的陆军版的“三菱Ki-33”,在性能上不分伯仲,差异微乎其微。据说当时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飞行员都曾试驾过这两种飞机,海军飞行员对陆军九七式战斗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1937年12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下令试制"隼"(当时代号"Ki-43"),要求其最高速度达到500公里/小时以上,作战半径达到800公里(约2400公里航程),并配备可收放起落架。与航程只有627公里的九七式战斗机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当时,欧洲已经出现了如德国Bf109这样的低翼悬臂式单翼且可收放起落架的高速战斗机。虽然九七式战斗机不是落后的双翼机,但固定起落架的设计使其在问世之初就有些过时。

当时,日本陆军要求"隼"不仅要有与九七式战斗机相当的机动性能,还要有更高的速度、更强的武装和防弹装备。1938年12月,原型机进行了首飞,但并未被正式采用,之后被迫重新设计。从1939年到1940年,中岛飞机公司制造了不少验证机,并进行了发动机更换。

1940年8月,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攻击南方的资源地带,日本迫切需要一种远程战斗机,"隼"式战斗机因此受到了重视。在此期间,机炮从7.7毫米升级到12.7毫米,为了实现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还配备了可抛弃式油箱。通过装备蝶形战斗襟翼,机动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零战VS隼

与零战相比,得到升级后的"隼"在武装、速度、俯冲速度限制和航程方面略逊一筹,但在爬升能力、机动性、加速性能和防弹装备方面则更胜一筹。两者曾进行过非正式的对抗,零战似乎略占优势。

"隼"式战斗机最初机身结构较为脆弱,甚至发生过空中解体的事故,但经过加强后,其操控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出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942年3月为止,"隼"共击落了61架盟军飞机,自身损失仅为16架(这是根据美日双方的记录进行比较得出的数字)。

此后,"隼"经过进一步改进,2型的后期型号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548公里/小时,爬升到5000米只需4分48秒,装备了威力更大的12.7毫米机炮和爆破弹,俯冲速度限制提高到600公里/小时。“隼"凭借其出色的射击精度和低空加速能力,成为盟军的一大威胁。

战后,"隼"式战斗机也被日本以外的国家使用

在南太平洋的拉包尔,"隼"甚至用12.7毫米机炮击落了美军的大型轰炸机B-17F,展现出不逊于零战的性能。1943年7月至1944年7月的缅甸空战中,"隼"共击落了135架盟军飞机,损失83架。被击落的飞机中甚至包括被称为盟军最强的P-51战斗机。

在东南亚的缅甸等地,"隼"的使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从1944年8月到战争结束,"隼"共击落了63架敌机,损失61架,几乎势均力敌。

在旧日本海军更强大的"紫电改"战斗机在盟军面前处于劣势的时候,"隼"依然取得了如此的战果,这让人不禁感叹,武器的性能并非只看纸面数据。"隼"之后还推出了进一步改进的3型,最高速度可达560公里/小时。盟军甚至认为其最高速度可达576公里/小时,尤其是当装备了可抛弃式油箱时。

随着零战不断进行武装强化,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机动性,"隼"式战斗机在空战中展现出了不亚于零战的机动性能和出色的加速能力,这可能对当时的盟军构成了更大的威胁。盟军甚至制定了针对"隼"和零战的专门应对策略,即通过急速俯冲来逃脱。同时也特别提醒盟军飞行员要警惕"隼"在低空的出色加速能力,而零战则不需要注意这一点。

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外的"隼"式战斗机被法国、印度尼西亚、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国接收,并在1947年7月的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中被投入实战。

1 阅读:522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简介:期待与您一起分享世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