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美蜜月”!中国军工当年从美国淘了多少好东西?

凝荷看国际 2023-06-22 08:31:03

提起中美关系,现在很多朋友的第一印象都是明争暗斗与剑拔弩张,无论是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新疆问题还是香港问题,中国与美国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与分歧,为了捍卫中国国家主权,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向美军“亮剑”!并且随时做好了强力反击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的准备。

但是,国与国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在太平洋上火药味十足的中美两国,在上世纪80年代,却曾走过一段“如胶似漆”的甜蜜岁月。在那段时间里,中国军工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从美国及其盟国手中,海淘了不少珍贵的军事装备与先进技术。这些东西,不但在短时间内补上了一批装备缺口,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中国军工未来的升级之路,指明了方向,极大的开拓了思维,让我们受益至今。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那短暂的中美蜜月期,以及其给我国军工带来的改变。

7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简直可以用“飞速解冻”来形容。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布,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还不到一个月,1月28日,邓小平开始了访美之旅,就在这一年的年末,由中国国防大学选派的高级军官代表团也开始了访美行程,解放军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这个作为假想敌长达30多年的敌人。

转过年的1980年1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布朗率领美国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布朗一行不仅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还获得了深入中国一线部队进行零距离考察的机会。在北京郊区的军营中,布朗观摩了中国装甲部队的实战演练,登上了59,随后,中国当时最新型的“歼-7I型”战斗机、潜艇、驱逐舰都对布朗做了开放。

在详细考察之后,布朗用了一段情商很高的话,来形容自己的体会,他表示:“他们的豪情和熟练使我印象深刻,但显然现代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该说,布朗的评价是客观而敏锐的,他既看到了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落后的一面,也观察到了中国军人训练有素,不怕困难的优秀素质,并且感受到了中国军人渴望全面现代化的急切心情。

当时的苏联全面入侵阿富汗,正在进行“勋宗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一征,对处于扩张中的苏联感到如芒在背的中美两国很快达成了共识,解除对华武器与高新技术禁运,尽快帮助中国军队提升战斗力,重点是克制苏军优势的关键技术。

仅从1979年-1980年,中美达成的合作条约与协定,居然就高达27项之多。现在中国军迷熟知的,刘华清将军在美国参观海军舰艇的照片,就拍摄于1980年5月15日至6月6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

当时中美两国国防部、海、陆、空三军代表团之间的互访非常频繁,在密集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了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美国则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技术输出方案,向中国输出高新军备技术,让中国大幅提升对付苏军的能力。

美国虽然不承认中国是盟友,但是认为中国是“朋友”,在1980年将对中国的出口级别正式从“Y”类,就是对华约国家那一档,改为“P类”,就是“友好的非盟国”。决定放开400项非杀伤性军事技术的限制,其中包括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通讯设备、雷达干扰设备等等。

这个“由敌转友”的转变速度之快,不但震惊了世界,甚至还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1979年,日本军事评论家久留岛龙夫写了一部小说《明斯克号出击》,在它的设定当中,中国从欧美各国得到技术和资金支持之后,稳步实现了经济和国防的现代化。强大又同西方交好的中国,反而成为了苏联的威胁,为了在中国彻底强大起来之前解决这个麻烦,苏联动用100多个师的强大兵力从东北、内蒙、新疆等五个方向发起进攻。

苏军很快就攻到了北京城下,面对这种情况,北约和日本保持中立,但是许多日本志愿者自发前往中国“抗苏援华”,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又出兵日本,日本不堪一击,政府流亡海外,然后中、日、美与西方国家逐渐结成抗苏同盟,西欧各国纷纷为中国提供支持,瑞典的潜艇、德国的坦克与美国的制导炮弹,纷纷来到中国,苏军一天天陷入苦战,被中国逆风翻盘。

最终,中、美、日一方击沉了象征着苏联最高技术水平的“明斯克号”航母,赢得胜利,苏联因为战败而走向解体。这本书问世后不久,就迅速被我国新华出版社引进,在中国发行了。艺术反映现实,交相辉映。

1983年,美国又把对华出口从“P”类上调至“V类”,在法理上达到了与西欧盟国相同的水平。1984年3月,输出“杀伤性军事技术”的限制也被突破了,双方在火炮、反坦克、防空、反潜方面进行了合作,这些也正是当时中国应对苏联威胁最急迫的现实需求。

1984年6月,时任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率领代表团访美,美方煞费苦心,打出感情牌,国防部长温伯格特意安排了在抗日战争中,被张爱萍所在的新四军三师所营救的美国飞行员同张爱萍会面,作为回礼,张爱萍将军把当时被救的5名美国飞行员在新四军根据地里生活的照片相册,送给了美国。

在这种“想当年咱们一起扛枪打鬼子”的和谐氛围下,6月13日,张爱萍将军和温伯格签署了两国第一个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主要包括三个项目:帮助中国生产反坦克导弹,用意很明显,就是用来对付苏联装甲集群的;大口径炮弹的生产,这也是和苏军进行大规模陆战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改造中国歼8战斗机的电子系统,使它们可以有效对抗苏联空军。

除了引进美国军备技术以外,中国也决定向美国出口一批歼-7战斗机,用来让美军的假想敌部队在演习当中,更好地模拟米格-21,提供更加逼真的战斗“教具”。可以说,拉进两国关系最好的催化剂,就是共同的敌人,毕竟“生存”才是宇宙的第一要义。除了上面这些,美国还在原则上同意,向中国转让更多的高新军用设备与技术,包括:“陶”式反坦克导弹、霍克改进型防空导弹、火箭增程炮弹、先进穿甲弹和高性能炸药生产技术。

1984年8月,中国与西科斯基公司签订了购买24架“黑鹰”直升机的合同,虽然买到的仅仅是民版的“S70C”,但是,这批高性能直升机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就是标准的“神兵利器”了,直接解决了当时国内直升机飞不上高原的问题,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86年10月,中美达成协议,合作升级歼8,对付苏联轰炸机的威胁。1987年1月,美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准备向中国出口价值6200万美元的4组反炮兵雷达,这将大幅提升中国军队在炮战中定位敌军炮兵阵地的能力,中方军事人员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塞尔要塞进行了相应的训练。

在海军领域,美国出售了4枚MK-46-2型鱼雷,并且接收了7名中国学员在美海军武器训练中心受训。新开工的052型导弹驱逐舰,也用上了通用电气公司先进可靠的LM2500型燃气轮机。1987年9月23-26日,雷鸟飞行表演队来到北京南苑机场,驾驶着在1982年换装的F16进行了飞行表演,灵动的第三代战斗机给当时的中国空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的八一飞行表演队,用的还是“歼教-5”。

中国不仅从美国引进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实物,并且还打开了和欧州各国的合作渠道。通过多方位的合作,我们的军工人员第一次接触到了苏联设计思路与规范之外的西式标准,这可比单纯的购买装备要有用多了。

根据“歼轰-7”的总师陈一坚回忆,我们正是在对西欧的考察过程当中,接触到了美式设计规范。在德国,陈院士看到了美国飞机设计规范的文本,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和接触,但这足以让中国的航空工业者看到二者的区别,相比粗犷的苏式风格,美国标准完全是另一条路子,比苏式标准规范、细致得多,从面向现代空战的角度出发,改用美式规范势在必行。

回国后,陈院士马上就组织人员对美式飞机设计规范进行了研究学习,并按照两种规范进行计算对比,结果发现,用美式规范设计,其效益比苏联规范提高了20-3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飞豹成了我国第一款用美式标准设计出来的现代化战机。

在总结的时候,陈院士这样说:“究竟是采用落后但十分保险的苏联规范,还是冒着风险采用先进的美国规范?当时让我们纠结了好一阵子,因为选用苏联规范很保险,不会有错,但是这个飞机可能完成不了军委给的一大堆指标。

经过讨论,我们最后还是决定用新的美国规范。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美国规范设计出的方案,不但完全满足军方给我们下达的一系列性能指标要求,而且要比以前先进得多。”“飞豹是第一型在新设计规范指导下成功的型号产品,当时我们说要保证它20年不落后,事实上也做到了。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还按照苏联那一套干,现在的飞豹肯定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在飞豹上发生的技术路线转折,只是当年中国军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方面,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然而,这段蜜月期,因为共同的敌人而产生,也因为这个敌人的消失而破裂,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系列国际局势的剧变,中美军事技术合作全面中断,很多工程烂尾,比如歼八2“和平典范”和59改改改的“美洲虎”。

不过,好在中国不是一个只知道“买买买”,不知道“自主学习,消化吸收”的国家,中断合作不仅没阻挡住中国前进的脚步,相反,在短暂的蜜月期内,中国已经认清了技术潮流的发展方向,培养出了新一批自立自强的军工种子。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腾飞的加持下,中国陆海空的先进装备像下饺子一样爆发式出现,短短二十年,装备焕然一新,在美俄欧之外,走出了一条中式道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国防现代化买不来,更不可能靠人“恩赐”,今天的扬眉吐气,正是建国以来几代军工人艰苦奋斗,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现在,该轮到美国头疼了。

0 阅读:16

凝荷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