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觉史界
编辑|华觉史界
当我们翻阅先秦历史的时候,不禁会掉进一个疑问的泥沼:为什么楚国这位南方大佬在七雄中似乎缺了点名将的“名”呢?
01战国楚国的鼎盛与衰落
楚国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国民族以华夏族为主,也有一定的蛮族和越人。
楚国在春秋时期可是个军事界的大佬啊!传说楚武王那会儿,他们就已经搞出了“三军”这么个正规编制,中军还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战斗力量,就像是一群战斗力爆表的战士们,准备随时为楚国添砖加瓦!
楚武王
楚军使用灵活多变的楚兵法,善于水战,在装备上,它不仅有大量先进的兵器如剑、戈、矛、弩等,也有木质盾牌、甲胄等防具,它还拥有高超的冶铸工艺,能制造各类金属兵器。
楚国全盛时期在楚怀王统治下,楚怀王登基后立即采取变法,任用屈原等贤能之士治国理政。他还大举用兵,先后占领魏国、齐国部分领土,秦国见楚国日益强大,多次与之交恶。
冷兵器——戈
双方几次在汉中地区展开激战,楚军一度攻入蓝田要塞,距离咸阳仅百里,秦国陷入空前危机,但是楚军也在后方遭遇秦国结盟的韩魏军队突袭,不得不退兵求和。这场失败让楚国元气大伤。
楚怀王晚景凄凉,可谓是遭遇人生大逆袭,一天他被秦捉去当了人质,实在是个走投无路的“异乡客”。最终,他在那个陌生的地方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楚国继续踏上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势衰落之路。
楚怀王
秦国终结了楚国的战国时代盛世,楚国也从巅峰跌落到了低谷。这场历史大戏告诉我们,君主的个人魅力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在战国七雄这出巨大的历史舞台上,最后只能有一个独占鳌头。像楚国那样一度强盛的诸侯国,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秦国兼并的厄运。
02楚国难出名将的三大制度障碍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国力不亚于秦国、齐国等强国。然而,与其他强国不同,楚国鲜少出现像白起、田忌那样的名将,楚国难出名将,根源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三大制度的限制。
楚国君主可真是个战争狂热者,他们奉行的不是“国君指挥”,而是直接搞上战场的“国君亲征”制度。这源于楚国建国初期部落时代的传统,部落族长总是率先冲锋,国家建立后,楚王沿袭此俗,大多数作战由楚王本人指挥。
楚国将领失去独立指挥权,也无从磨练谋略,难以当上名将,这一制度导致楚国将领无法施展抱负,成为楚国难以崛起名将的重要原因。
楚国实行贵族世袭制也是其不出名将的原因之一,楚国存在已久,大贵族家族根深蒂固,几代下来掌控大量土地财富,三大世袭家族几乎垄断军队高层职位,普通人晋升无门。
这导致楚国军队由宗法势力控制,统帅的地位被边缘化,士兵也更听命于自己家族而非统帅,这进一步削弱了统帅的指挥权。世袭制弊端严重,使楚国军队效率低下,也成为楚国将领难以成长为名将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楚国变法不彻底,吴起曾在楚国推行军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楚国国力一时强盛,但其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吴起去世后,变法终止。
屈原续吴起未竟业,也以失败告终,这导致楚国名义上改革,实际仍存在弊病,新老势力的拉锯更不利于统帅充分发挥。未完成的变法成为楚国的绊脚石,也是楚国难以出现名将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起变法
楚国强盛一时,却几乎没有名将步出,这绝非偶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君亲征、世袭制和未完成变法等制度的限制,使楚国将领无法施展抱负,这三大制度弊端都给楚国名将的成长和崛起设置了障碍。这些障碍一直存在到楚国灭亡,制约了楚国的发展壮大。
03战国时代名将风采
战国时代楚国虽然没有什么名将,但是这个时期有很多名将。战国时代,各国为扩张疆土和统一全国而进行残酷的争战,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其中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四位最为突出,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效力于秦国、赵国,可以说是各自国家的中流砥柱和精锐之师。
白起生于秦国,自幼便喜武,胆识过人,他曾带兵深入中原,大破韩魏联军,一举斩杀24万敌军。此役后,白起声名鹊起,为秦王所看重。
由于其残酷手段和出色战术,白起获得“屠戮之能手”的称号,后来他又攻陷楚都,重创赵军主力,为秦国攻占了70多个城池。可以说,没有他的辉煌战绩,就没有秦国日后吞并六国、称霸天下的基石。
与白起不同,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名将,廉颇少年时就以骁勇著称,深得赵惠文王赏识。他曾率领精锐突袭齐国腹地,夺取阳晋之地,又在长平之战中,以少胜多,顽强防守,大挫秦军锋芒。
李牧
赵国东有燕人虎视眈眈,廉颇又在关键时刻击退燕军,解赵国后顾之忧,可以说,没有廉颇的悍勇与谋略,赵国早已灭亡。
廉颇
至于王翦,则是秦国另一位杰出名将,他与白起不同,不是五花八门的战术,而是以铁血手段闻名。他曾助秦王灭内乱,使其得以亲政,此后他又参与了秦灭六国的决定性战役,尤其在攻灭楚国一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王翦
可以看出,战国四大名将各有千秋,都对那个时代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用武力和谋略改写历史,名留青史。
早期的成得臣、伍员,后期的项燕(打败王离李信)也还不错。吴起短命,不然一定会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