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祖 缅怀亲人
——写在2024年寒衣节之际
●文/成振林 强军(陕西)
秋雨绵绵,天之苍苍;缅怀先祖,情之殇殇。“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又是一年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它与清明节、中元节被称为三大“鬼节”。这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和已故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缅怀之情,是凝聚家庭情感、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是敬祖尊先、传承家风、缅怀历史的重要节日。人生天地间,如戏剧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缅怀英烈是彰显祖宗英烈过往之功德,表达子孙孝悌之虔诚的重要方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认为农历十月初一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鬼神出行的时候。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烧纸钱、祭拜祖先和扫墓,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和家人的平安健康。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天气冷了,在为自己和家人添置御寒衣裳的同时,也会想到逝去的亲人。人们怕已故的亲人、祖先缺衣少穿,就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焚化冥衣,称之为“送寒衣”。《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说:“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寒,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礼记·月令》也说:“是月也,天子始裘。”在周朝,这一天天子特地穿上冬日的衣袍昭告天下:凛冬已至,人间冬安。同时带领大臣们以猎物为祭品,祭拜日月星辰与众神,祭祀五代先祖,慰劳农人。《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每到十月初一早朝也会行“授衣之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寒衣节便融入传统文化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民间关于十月初一“送寒衣”的来历有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到长城脚下,谁知丈夫已死,被埋在城墙里,她悲愤交加,昼夜痛哭,终于感动了天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寒衣节这天,人们会准备一些五色纸冥币和一些供品,来到逝去亲人的坟前祭祀。到了坟前,摆好供品,用棍子划一个大圆圈,将纸钱冥币放到圈内,跪在圆圈周围,将纸钱焚烧干净,边烧边说:××(亲人的名字或称谓)收钱啦,花不完存起来,家里什么都好,你不用惦记……等纸钱烧完,子孙们在坟前磕一个头就算结束了。有时候,人们还会在大圆圈旁加一个小圆圈,里面烧上少量的纸钱,烧给那些孤魂野鬼,为的是避免他们抢走给亲人烧的东西。
寒衣最好亲手制作,所谓“神而明之,存乎一心”,不在乎物品本身,重要的是诚敬的心。烧给先人的物品,一定要焚烧充分化成灰,这样才能在阴曹地府使用。如果不能亲自上坟,可选择在居住地大的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焚烧纸钱、寒衣。为亲人送寒衣的同时,需要另外再焚烧一些五色纸,打发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
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最好在寒衣节这一天。如果因事当天不能送,可以提前几天,一般可以提前2—3天,但千万不要推后。假如在十月初一以后送,死者会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裤子。烧纸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至下午3点之间。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寒衣节还有许多风俗讲究,出于安全和心灵刺激考虑,有五类人不宜上坟,包括70岁以上的老年人、孕妇、病人、女婿、学龄前的小孩。祭祀这天,要避免戴红绳、铃铛等容易招来鬼怪的物品。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即便是以前就挂着的也要在这天摘下来。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避免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鬼怪)。也不要在晚上将衣服晒在外面,鬼怪觉得你的衣服好看,就会借去穿,对你不利。更不要在夜晚走路轻易回头,招引鬼魂。忌讳将筷子插到碗里,这样会引来鬼魂和你分享食物。不要动坟前供品,与鬼争食可能会遭来厄运。忌吹口哨,以免引来鬼魂的注意。不要晚上出门呼喊名字,以免被鬼魂记住。穿衣不能大红大绿,以黑色为主,要显得庄重严肃。在墓地不要大呼小叫,给逝者一定的敬畏和尊重。烧纸祭祀时,一定要跪着,心里默念祖宗所有的恩德。烧完纸香、供完水果、磕完头以后,供品不要扔在地上,可以都掐上一点,洒在纸灰上就可以了。
其实,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习俗并没有科学依据,世上根本没有鬼神,之所以遵循这些传统,为的是图一些心理安慰。在古人的观念中,遵守一些仪式和规矩就是孝道,也就是天道,由此可以获得护佑,添福加寿。寒衣节是一个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公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和祭坛,献上鲜花和食物。这一仪式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和维护。现代的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纪念和缅怀,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家庭情感和社会温暖。这种方式文明、进步,值得倡导。仪式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没有了仪式,我们就失去了敬畏;没有了传统,我们也就迷失了未来,失去了精神家园。
寒衣虽小,孝心为大。一件寒衣,手把手传递感恩之情。“上无愧祖先,下不负子孙”,这种信念支持着祭祖被一代代流传下来。一件寒衣就能温暖人心,传递感恩之情。祭祖如祖在,敬祖孝亲,祈求保佑,这种祭祀方式集中表达了炎黄子孙人文道德价值观和祖先信仰,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尊重生死的理念、血缘纽带的宗族观念、寻根问祖的孝道理念。
寒衣节追忆已故的亲人,是一次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思考生命的意义,是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信仰祖先,崇拜祖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基。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我们明白了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这就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的地方,必有血脉传承,寒衣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寒衣节是一种祭祖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它所代表的不只是古老的传统,也赋予了它现实意义。它培养人们的恭敬、孝顺、忠诚、节制、感恩等心态,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建立和谐社会。祭祖文化具有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对家族宗亲成员的思想行为、培养道德意识、形成家族共性的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祭祖文化是凝聚族群情感的一种手段,使人对生命和礼仪有更深入的认识。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寒衣”,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符,更是一份牵挂和眷念。祭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教人返本报始,知恩图报。祭祖,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化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寒衣节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愿我们不忘初心,时而能记起来,给亲人送去一份温暖,不忘过去的曾经,作别昔日的从前,回味逝去的岁月,展望美好的明天,将怀念埋藏心底,将问候常挂心间。今日我是祖先孙,明日我是孙祖先。缅怀,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祭忠魂、存浩气,擦亮的是初心和使命,照亮的是逐梦前行的路。不管寒衣节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生于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寒衣节之际,驻足坟茔间,用心感受寒衣节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或许会让这个寒衣节过得更有意义。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根溯源,感念先人,缅怀先贤,不忘祖恩,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努力!
2024年寒衣节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