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作于1850年,尺寸为55.5X66厘米,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尚-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米勒去世之后,这幅画几经易手,最后一位法国人商人阿尔弗雷德·肖沙尔(Alfred Chauchard;1821-1909)以800,000法郎购得此画,后捐赠给法国政府,1910年1月15日成为罗浮宫藏品,1986年开始入藏奥塞美术馆。
据说米勒在画《晚钟》时,经常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那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一家人总要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在这幅画的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晚钟响起,丢下手中的活计,默默祈祷。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使我们为他们的诚实和纯朴所感动。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境况又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只有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的孤立无援。在米勒看来,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要使人相信“人不单为面包活着”,更是靠道德理想的支持。他希望从劳动者自身的笃信言行和苛求于己方面,来反映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正是出于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米勒创作了这幅著名的作品。
米勒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贫困,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在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上引起极大的反响,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才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竞花了80多万法郎。
《晚钟》标志着米勒艺术生涯的巅峰。《晚钟》、《拾穗》和《播种者》三副画被世人称为米勒不朽的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