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分享一些关于宝宝挑食的内容,有挑食的宝宝,自然也有胃口好,不挑食的宝宝。吃饭这件事儿,有时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宝宝不好好吃饭不行,顿顿都光盘吃很多也不行。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个特别的话题——宝宝特别喜欢吃东西怎么办?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宝宝为什么喜欢吃东西。有的家长说孩子就是天生贪吃,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适,没有人天生不爱吃东西。为了生存和繁衍,人必须要吃。
喜欢吃东西的宝宝家中一定是存在一个“易感环境”。也就是家庭环境有很多容易让孩子联想起食物,想到吃东西的因素。
我们是通过学习才明白什么时候该开始吃,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的,我们也是通过学习获得食物带给我们的条件反射的。而这些学习,都是在家中,由家长或家庭内所有成员共同引导和教育完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添加辅食的阶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你会买饮料和爆米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带孩子去看电影的时候,还会买饮料和爆米花吗?很多家长的选择是会买。如果看电影时没有零食或爆米花,观影的乐趣就少了一大半!
看电影本身并不是进食时间,但对一些人来说,电影和吃爆米花紧紧联系在一起。
前面提到的家庭中进食行为的“易感环境”就是同样的道理。
随处可见的零食
家长喜欢吃零食的习惯
习惯吃外卖或外食频繁的生活习惯
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
看到花花绿绿的零食包装袋就想起糖果的美味
看到家长随手拿起的薯片,孩子同样感受到薯片酥脆的口感,激发起了食欲
吃外卖、外食的习惯让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再比如当我们在医院的时候,就很难想起要打开手机点一杯奶茶。甚至想象一下医院里悠闲地喝奶茶这个画面就感觉有点儿别扭。
这就是环境和习惯对我们进食行为的影响。
在《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列出的肥胖易感环境,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对照参考看看自己家中存在哪些“肥胖易感因素”
虽然是肥胖易感环境,但也可以看成是更容易激发食欲的易感环境
能量摄入过多:膳食能量摄入过多经常食用能量密度高的食物或膳食不健康饮食行为:进食快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不吃早餐经常在外就餐经常吃油炸食品经常吃西式快餐身体活动不足:体育锻炼少静态活动时间过长(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等)坐车上下学体力型娱乐活动减少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通的便利方便的购买高能量、高脂肪食物在外就餐机会的增多公共运动场所减少“以胖为福”传统文化观念高脂肪、高能量食品广告商业促销行为大众媒体
有的妈妈可能会问,既然环境对孩子进食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挑食的宝宝是不是可以通过在家中创造这种“易感环境”来促进食欲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希望孩子们学到的是如何“健康地吃”,而不是让进食行为更容易失控。上面提到的这些大多是不健康饮食的易感环境。对于存在挑食行为的孩子来说,环境和氛围只是影响进食行为的很小的一个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挑食的孩子更多的是没有掌握如何正确进食的技巧,或者处理不同食物的技巧不足而表现出只能吃特定食物,环境对孩子学习进食技能的影响不大。
其次是我们更喜欢那些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想象一下被大众所喜爱的食物,大多数是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蛋糕、炸鸡、烤鸭等等。让家长最头疼的是孩子不喜欢吃绿叶菜,我们也很少听说大白菜、西兰花、小青菜比炸鸡烤鸭更好吃。
这在一项实验中也被得到了证实,在1991一年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龄前儿童试吃同等分量但不同口味的布丁。这些布丁的热量有高有低(热量为每份220千卡或110千卡,含有14克或小于2克的脂肪),但在味道、气味和外表上都十分相似。在吃过几次之后,儿童在吃了高脂肪、高热量的布丁以后,更少吃其他东西了。尽管在随后的测试环节中使用的其实都是热量和脂肪含量中等的布丁。另外儿童表示他们更喜欢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并没有因为其味道与低能量密度的食物相似而保持同样食量。
所以如果家庭烹饪中习惯于大鱼大肉或重油重盐,每一餐中高脂肪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比较多,孩子就更喜欢吃这一类食物。而家长往往会看到孩子爱吃,于是增加这一类食物吃的频率,而孩子吃得不好,不怎么爱吃的食物提供的次数就比较少。
了解了这些主要的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控制孩子的食量,希望孩子每一餐少吃几口是不现实的。孩子正处在人一生中最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需要的是全面充足的营养,加上孩子的代谢比成年人快,限制食量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家长要降低进食的易感环境影响,同时给孩子提供健康营养,搭配合理的食物,减少外食。
关于如何选择零食,如何控制孩子吃零食,我们平常分享的内容比较多,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参考下面:
简单说零食问题关键是把零食分类,按照类别控制吃的频率,同时注意提供低热量的健康零食,注意搭配和吃的时间。
家中可以准备一个零食盒,把零食都放在里面,增加一些孩子获取零食的难度。尽量避免孩子随时随地能拿到零食。
另外安排一日三餐时,可以参考下面的平衡膳食宝塔,合理安排饮食。(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
另外家长可以多学习一些食材的处理方法,多学习几种菜式的做法,让家庭饮食的食材种类更加丰富,搭配组合更多样化。
比如同样都是猪肉,芹菜炒肉就比红烧肉更健康。
同样是吃100克猪肉,红烧肉软糯香甜,孩子很容易吃下超过100克的肉,同时由于红烧肉的做法,孩子在吃下100克猪肉的同时也吃了大量的油脂和糖,如果改为100克猪肉搭配芹菜,孩子吃芹菜时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咽下,大量的咀嚼刺激分泌消化液,同时芹菜膳食纤维丰富,孩子嚼一会儿大脑会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孩子也不会吃下更多的红烧肉。
另外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也有助于让孩子有更多机会锻炼咀嚼,提高处理不同食物的能力。
我们发现很多家庭习惯在吃饭时喝汤,有研究发现咀嚼次数和饱腹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增加咀嚼的次数能刺激相关激素的释放,让人感觉到吃饱了。正常的进食我们是先用门齿把食物咬断,有必要的话还要使用犬齿把食物撕碎,然后用舌头、口腔肌肉配合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使用臼齿开始研磨,同时反复咀嚼研磨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也是一种消化液,食物在口腔里完成机械消化成为了可以吞咽下去的食物糜团被我们咽下进行下一步化学消化。
但如果在吃饭时喝汤,食物在口腔里就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咀嚼研磨,只要嚼几下把食物处理成小块,用汤或者水等液体把食物“冲”下去就可以了。孩子在辅食添加阶段如果家长不注意咀嚼能力的锻炼,孩子吃饭时嚼不动,咬不烂,或者嚼几下就累了,但自己又很饥饿,需要吃东西,就会发现用液体把食物“冲”下去这个办法,越来越依赖,最终养成了习惯,如果不喝水不喝汤,感觉“干”,这种感觉到食物很干难以下咽就是咀嚼不充分无法刺激分泌足量的唾液。
每一口食物咀嚼的次数少了,就需要吃下更多的食物满足咀嚼刺激激素的释放,感觉到“吃饱”。这也是孩子吃饭时喝汤喝水能吃下更多食物的原因。
可是有的家长不理解,反而认为孩子吃得多是好事,不喝汤就吃得少不正常,担心孩子吃不饱,于是用汤“溜溜缝”或者自己本身就习惯吃饭时必须配汤,让孩子养成同样的进食习惯。
总而言之,孩子吃得太少不行,吃得太多也不行,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