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糊弄学害了古偶,却还要踩着古偶秀优越?

七话影视 2024-04-14 21:36:26

业内踩古偶大军+1。

《无限超越班》导师吴镇宇辣评古偶演技,他总结古偶表演不需要太多生活感,头发在眼前晃两下,鬼鬼祟祟的就这样了。

翻译一下:古偶不需要太多演技,装装13就可以了。

针对吴镇宇的点评,网上评论两极分化,大部分网友基本都感叹他言论够犀利,表示吴镇宇说出了古偶演员的常见观感。

甚至躲在头发后面“鬼鬼祟祟”的表演形式,都有大量人气演员能代入。

另一边的网友则反应不同,不少人认为吴镇宇以偏概全,同时质疑曾经演过不少烂片的吴镇宇,是否有拉踩古偶演员的资格。

两边掰头不断,各有各的理由。

无论你愿意站哪一边,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影视行业整个生态链,目前对古偶这个题材的贬损,似乎都已经成了ZZ正确。

《繁花》大爆后,平台老大在年会上极力赞扬的同时,不忘内涵一把古偶(也可以理解成广泛指所有偶像剧)“顶多当个电线杆贴广告用,价值不大”。

业内采访里造星公司面对专业能力不行的演员,是安排他们演古偶。

古装新剧官宣有网友提到古偶一词,制片人便赶紧发声与古偶割席。

靠古装题材红的演员否认自己演过古偶。甚至还曾有两位顶流粉丝掐架时,都不约而同否认自己家偶像的古装成名作是古偶。

很有意思,看不起古偶的影视行业,却又对古偶最欲罢不能。

各大平台S+大剧里古偶占比最高,大量古言人气小说往往还在连载中版权都被疯抢,一旦有古偶大IP影视化,演员和粉丝也都恨不得抢破头。

一边各种嫌弃,一边疯狂追捧。

原因只有一个,古偶太火了,或者说古装剧太受欢迎了。

古偶意为古装偶像剧,多指以言情为核心、角色年轻化的古装剧。

在这个概念形成之前,古装剧题材范围比较丰富,历史传奇、神话仙侠、悬疑探案、武侠奇幻、布衣生活等等,这些被统称为古装剧。

其中,由年轻演员出演、爱情占比高的古装题材颇受市场喜爱。

因为这一题材受年轻人喜欢且演员多是高颜值的年轻人,题材的造星能力也最高,我们熟悉的85花和与她们同期的小生胡歌,几乎都是由这类题材成名。

更早出现、被称为古偶鼻祖的《还珠格格》(另一说法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火了大量中生代。后来这一题材逐渐成了古装剧里的大势题材,单独的古偶概念应运而生。

擅长做年轻人喜欢的古装剧,并且在8090后影视记忆里有着非常强存在感的老牌影视公司唐人与周易,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初代古偶两大巨头。

2010年后,周易消失唐人独秀没多久便走上下坡路,古偶题材却一路高歌。从清宫穿越到宅斗复仇再到仙侠大女主,不仅作品连爆,也改变着内娱格局。

85花的顶流格局、90花的崛起、顶流小生的涌现,70%以上都与古偶有关。

到了2020年后,古偶开始成了“万人嘲”,却仍旧耐打。

近几年暑期档冠军几乎都是出自古偶,虽然没有再涌现能与《狂飙》抗衡的现象级大爆款,却每次都能拿捏同期榜单,比如刚刚完结的《与凤行》。

连选角备受诟病、质量争议颇多的《惜花芷》,也挺进了前三。

国产剧进军海外市场后,古偶也是影响海外观众,吸引他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题材附带的文化传播意义,不容小觑。

可如此受宠的古偶,为什么一边当红一边成了万人嫌?

题材无罪,有罪的是糊弄学。

影视行业向古偶开踩后之所以形成两极分化的评论,关键原因便是喜欢古偶的观众很多,认可古偶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的观众也很多。

古偶演员演技日常拉垮,表演多靠氛围撑。

这是观众对古偶诟病已久的问题,是郝蕾、吴镇宇都指出过的问题。

同时也是影视行业迟迟不愿意去改正的问题。

古偶真的不需要演技吗?仅用古偶鼻祖《还珠》便可以把这个观点打回去。行业宁愿宣扬“古偶不需要演技”,也不愿意承认是他们在糊弄观众。

糊弄久了,甚至他们连自己都糊弄住,忘了演技的重要性。

于是,观众多年来不得不接受拉垮演技刷屏、演贝横行的古偶圈,行业也默认古偶不需要演技,甚至有很多观众被PUA到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审美取向。

七话看到最讽刺的一个现象,便是有大量网友在为“古装剧演员用原音好还是用配音好”的争论,觉得用配音好的网友甚至占了上风。

根本原因是:“演员们的原音台词都太差了”。

这些观众已经忘记了“声、台、形、表”是演员的基本功,原音差从来不是应该用配音的理由,而是演员应该被换下、作品没有被尊重的证据。

古偶导演敷衍交作业,滤镜磨皮不新鲜。

直接面对观众的演员,问题最容易被暴露出来,也最容易成为顶包对象,因为糊弄的不止有演员,还有那些隐于幕后的影视人们。

原本应该是影视作品灵魂之一的导演,便一度闷声挣大钱。

这些导演往往拥有一两部代表作后,便走上了吃老本之路,每部作品都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机械地重复着流水化的动作,失去了灵魂。

有的导演辣眼睛运镜一再丑到观众,但屡骂不改;有的导演叙事比白开水还淡,但屡骂不改;有的导演更像摄影师,但屡骂不改……

化妆是工业化的,美感是氛围托的,打光是不存在的,滤镜是不能缺的……对待作品如此敷衍的导演,能拍出什么有灵魂的艺术呢?

举个简单例子。

《红楼梦》黛玉进贾府这段,为了用手部特写烘托出人物气质,拍出黛玉人未至、手先出的效果,导演、演员、化妆师、灯光师便一起磨了许多。

化妆要体现出黛玉纤纤玉素的感觉,演员要表现出合适的力度,灯光要烘托出手部特写氛围感,导演要把控住镜头整体的协调之美,缺一不可。

这些需要细功夫的镜头语言以及叙事节奏的把控,应该是影视艺术基础追求,但到了古偶导演这里,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忘了曾经学的基础课程。

人设是同质化的,剧本是换汤不换药的。

剧本同质化问题不用多说,经常看古偶的相信应该很熟悉了,老观众甚至有时候只看前几集就能推出后续的剧情走像,热门人设、梗反反复复用不停。

但让七话更遗憾的,是制作方古偶脑泛滥,导致古装剧的古偶化。

每当古偶被DISS时,主创们总是爱跳出来与古偶割席,试图证明自己不是古偶,而是某某题材,却众不考虑,为什么观众会将他们的作品归为古偶。

以完结没多久的《花间令》为例。

这部剧最让七话纠结的地方便在于,不是不好,是它可以更好。

古装探案题材,县令与女仵作的搭档,这些基础设置以及剧本里关于一些案件的探讨、问题的思考,是完全可以向原始古装探案类型剧靠拢的。

然,看着看着,你便能发现整个作品被“古偶脑”影响非常大,原本蜻蜓点水便很美的言情线,偏偏被不断渲染,情爱束缚住了这类题材人物的精彩。

同样被“古偶脑”影响的还有大女主、宅斗、布衣生活等在以前很有魅力的古装题材,这便导致制片方觉得他们拍的是非古偶,给观众的却还是古偶味。

想要摆脱古偶不是靠嘴上与题材割席,而是靠创作内核的区分,你自己的创作内核都换汤不换药,表面上的割席便会成为笑话。

从演员演技到导演审美再到剧本创作,影视行业之于古偶,方方面面都在糊弄,而他们糊弄不停的底气,恰恰是因为知道市场对古偶的爱。

因为古偶受欢迎,他们觉得既然糊弄一下就能有成绩,便能糊弄的地方绝不用心。

于是,古偶成了服化道、剧本同质化重灾区,成了资源咖、强捧受灾区,成了烂演技、演贝横行的受灾区,成了行业动不动就拉出来群嘲的受灾区。

观众批评古偶,是因为被糊弄学辜负,是因为古偶被糟蹋了。

可影视行业,你们有什么资格嘲笑呢?

拿着高薪却不重视演技的是你们,强捧演贝、演渣的是你们,镜头语言糊弄的是你们,剧本换汤不换药导致古偶叫座不叫好的是你们。

“古偶脑”根深蒂固导致古装题材单一化的也是你们。

被影视行业糊弄学重创的是题材,被伤害的是古装剧爱好者,造成这种局面的你们,有什么资格踩着被你们糊弄搞烂名声的题材秀优越感呢?

1 阅读:147
评论列表
  • 2024-07-03 16:03

    那些喜欢古偶的喷子明明知道吴镇宇说得对,也只能喷,不喷就没古偶看了

七话影视

简介:追剧狂人,带你关注新剧、老剧、经典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