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灵眸观
编辑|灵眸观
1945年,日本终于宣布战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3500多万中国军民的伤亡,终于换来了胜利的曙光。
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苦难的终结,许多日本士兵因伤病或其他原因,没能随军撤回日本,留在了中国,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一、流浪的日本人次年,河南省南召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孙邦俊在村外的一片荒地上,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陌生人。
这个人,正是因为战争失忆、流落在中国的日本士兵石田东四郎,由于战争中头部严重受伤,他早已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过往,成了一个四处乞讨为生的可怜人。
孙邦俊看到他时,石田东四郎已经奄奄一息,一个外国侵略者,一个曾经的敌人,居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这让孙邦俊一时有些犹豫。
毕竟,村里的人都恨透了日本人,战争带来的伤痛还历历在目,然而,当他看到眼前这个虚弱得几乎不能动弹的日本兵时,心底的善良最终战胜了仇恨。
孙邦俊决定把他带回家,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收留一个外人,还是个曾经的敌人,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更何况,这个日本兵看起来已经失去了记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孙邦俊的善心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妻子张金荣在看到丈夫带回来的这个日本兵时,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她对丈夫说道:“你疯了吧?收留一个日本人?他们曾经杀了我们那么多人,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灾难,你怎么能把他带回家?”
孙邦俊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张金荣虽然心里仍然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被丈夫的坚持打动了,毕竟,眼前这个人已经不是那个拿着枪的侵略者,而是一个失去了记忆、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村民们也对孙邦俊的决定议论纷纷,大家觉得他“老糊涂了”,竟然收留一个日本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逐渐被孙邦俊的善良所打动。
一些人开始在分发救济粮时,也会给这个日本兵分出一份,村里人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老憨”,因为他整天傻乎乎的样子,加上他对自己的过往毫无记忆,显得特别憨厚。
二、渐渐恢复健康在孙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老憨渐渐恢复了健康,虽然他的记忆依旧没有恢复,但他已经能够在孙邦俊家的帮助下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老憨开始慢慢融入到村里的日常生活中去,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逐渐从排斥转为接受,甚至偶尔还会开开玩笑,喊他“小门野郎”。
尽管他不懂这些调侃背后的含义,但他从这些笑声中感受到了温暖,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老憨突然病倒了,而且病情很严重,偏瘫的症状让他几乎无法自理。
孙邦俊夫妇虽然家里贫困,但依旧没有放弃对老憨的照顾,为了给老憨治病,他们四处借钱,甚至欠下了几百元的债务。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经过八个月的治疗和照料,老憨的病终于好转了,恢复了行动能力,虽然孙家因此欠下了巨额债务,但他们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孙邦俊夫妇坚信,善良终会得到回报,而他们也从未期望从老憨身上得到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各地都陷入了严重的饥荒,南召县也不例外,粮食极度匮乏,很多人都吃不上饭,甚至饿死,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孙家依然没有抛弃老憨。
为了维持生计,孙家不得不靠挖野菜、找山果充饥,艰难度日,令人感慨的是,老憨也在这场饥荒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孙邦俊的哥哥和嫂子却不幸因饥饿去世。这段时光无比艰难,但孙家却始终坚持着他们的善举,他们对老憨的照顾从未停止。
孙家的善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因为家里收留了日本兵,在政治审查中没有通过,失去了成为教师的机会。
村里的姑娘们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嫁给他,觉得他家“养了个鬼子”,直到孙保杰30岁时,才终于遇到了一个同样善良的姑娘——王成香,两人才结了婚。
1964年,孙邦俊因病去世,在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孙保杰:“一定要继续照顾老憨,尽力帮他找到自己的亲人,”孙保杰含泪答应了父亲的遗愿。
三、开始寻找亲人从此,孙保杰肩负起了照顾老憨的责任,中日关系正常化后,孙保杰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老憨寻找亲人。
他不停地给日本驻华大使馆和其他相关部门写信,累计写了100多封信,然而,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日本使馆的态度相当冷淡,他们表示,除非老憨自己记得家在哪里,否则他们也无能为力,尽管屡屡受挫,孙保杰从未放弃。他坚信,总有一天,老憨的家人会被找到。
1989年,南召县统战部的一位干部注意到了孙家这段感人的故事,决定帮助孙保杰寻找老憨的亲人,经过多方努力,1992年,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当年,一个日本访华团来到南召县,其中一名叫津田康道的老兵在看到老憨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失忆的老人竟然是他曾经的下属,石田东四郎!虽然老憨自己没有任何反应,但津田康道坚信自己没有认错,并带回了老憨的血样,进行DNA比对。
最终,经过DNA比对,老憨的身份得到了确认——他正是日本秋田县增田町的石田东四郎,石田东四郎的家人得知他还活着,激动万分,尤其是他的弟弟石田小十郎,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哥哥回家。
1993年,孙保杰带着老憨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程,这一次,他们不仅是为了完成孙邦俊的遗愿,也是为了让老憨与家人团聚。
日本的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段感人的故事,老憨的家人更是热泪盈眶,弟弟石田小十郎对孙保杰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农民居然在战争结束后,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自己的哥哥,直到他能够回家。
在日本,孙保杰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当他乘坐火车时,车厢里的日本乘客纷纷起立,向他深深鞠躬,并高呼“万岁”,表达他们对孙保杰和孙家善举的敬意,这种场景让人不禁动容。
老憨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团聚,更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善意与理解的象征,此后,日本秋田县增田町与河南南召县结为了友好城市。
为了表达对孙家的感谢,日本方面还捐赠了600万日元,在南召县建立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并全额资助当地青年赴日研修。
1998年,一位名叫中进毅的日本友人被孙家父子的善举深深打动,捐资在南召县梁沟村修建了一所“日中友好小学”,这所小学不仅见证了孙家与老憨之间的跨国友谊,也成为了中日关系中一段感人佳话的象征。
孙邦俊和他的家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无怨无悔地照顾了一个曾经的敌人,并最终帮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战争带来的伤痛无法抹去,但在这段跨越国界的友谊中,我们看到了仇恨之外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善良与宽容。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感动日本:河南农民收养一侵华日军伤兵47年》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