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价格不断回温,国内养猪业重迎春天。多家猪企预计2024年上半年业绩显著优于去年同期,部分企业扭亏为盈。虽然猪价回升,但前期寒冬带来的行业洗牌仍在继续,头部企业不再趁红利期激进扩产,转为稳健降本。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猪价回温主要得益于产能调减,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吸取前几轮周期的教训,行业投机行为明显减少,已从重视规模发展转为重视质量发展。
养猪企业陆续走出亏损泥潭
上市公司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生猪行业景气度明显提高。新京报记者统计17家披露生猪月度销售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发现,16家公司表示因生猪销售价格上涨,预计业绩高于去年同期,即便是业绩预亏最严重的新希望(预计亏损12亿元),也同比减亏59.77%。部分公司业绩涉及其他业务辅助,如温氏股份禽业利润向好,天邦出售参股公司股权获得超10亿元收益等。唯一预计业绩下滑的京基智农,主要是受房地产业务拖累。
9家公司预计同比扭亏为盈,前三名依次为温氏股份(预计实现净利12.5亿元—15亿元)、牧原股份(预计实现净利9亿元—11亿元)、ST天邦(预计实现净利8.2亿元—8.8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120%。
未披露过生猪月度销售数据的A股养猪公司,也多在业绩预告中提及生猪业务回暖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巨星农牧称,公司上半年预亏主要因皮革亏损,而生猪养殖业务已扭亏为盈。禾丰股份也提及,虽然饲料利润下滑,肉禽业务转亏,但生猪业务因行业景气度提升,养殖利润同比扭亏为盈。
“本轮生猪价格大约从今年5月中下旬就已开始稳步回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1月出现的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4元/公斤是年内最低价,此后猪价震荡上扬,直至5月中下旬回升趋势基本确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6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8.36元/公斤,同比上涨28.4%。
朱增勇分析,价格回暖的根本原因在于猪肉供给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养殖户在去年猪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主动收缩母猪产能,另一方面是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修订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对行业起到引导作用。去年到今年4月,能繁母猪温和调减,最终反馈到生猪产能的适度减量。今年2月开始,生猪屠宰量同比下降,到5月、6月,屠宰量下降更为明显,猪肉整体供需形势得到改善。
7月24日,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调节和产能调控双重作用下,生猪产能高位回调,价格率先回升,养殖恢复正常盈利,“我们测算了一下,最近出栏一头生猪能够赚到400块钱。”
行业洗牌仍在继续
养猪公司业绩跨度大的原因既在于今年猪价回升,也在于去年猪价磨底。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吴琳琳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23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794万吨,创历史第二高位,全年猪肉进口155万吨,猪肉整体供给量创历史新高,各季度均呈现明显的供给过剩。加之市场对行情预期较高,散户压价情况较多,结果当年四季度肥猪价格不升反降,散户又集中出栏,猪价进一步深跌。2023年全国生猪年均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下跌19%。猪价较低前提下,玉米、豆粕等原材料的成本却在提升,使得行业养殖成本明显增加,行业深度亏损。“2023年养猪上市公司普遍亏损,仅有海大和京基智农盈利,但两者盈利也是由于拥有养猪业务外的其他板块。”
前几年红利期的扩产决策需要资金维运,但成本上涨叠加价格低迷却无法赚钱,多重因素交织下,猪企资金压力加大,多家规模猪企2023年资产负债率超过70%。年出栏量曾达到500万头以上的规模猪企正邦、傲农、天邦相继宣布重整,行业进入洗牌期。
华泰证券在今年3月的研报中认为,当时生猪行业亏损期长且频繁、“回血期”短,现金流压力远超以往。部分集团因前期扩张速度过快、养殖管理水平不佳等原因,养殖成本远高于行业成本线,亏损时间和深度更甚于行业。“不能纯以放量论英雄,而需结合资金壁垒和经营质量对不同的猪企给予不同的头均市值。”
目前,双胞胎系公司成为正邦的“白衣骑士”,以重整后四年内完成双胞胎相关业务及资产上市为条件,协助正邦在2023年年底完成重整,在2024年6月脱离退市风险警示。而傲农和天邦还没有找到接盘人。
其间,傲农曾试图“易主”大北农,但最终告吹。截至2024年7月21日,傲农在金融机构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约46.66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84.58%,控股股东傲农投资、实际控制人吴有林所持全部傲农股份被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
资金紧张使相关公司在当下猪价回温期也难展拳脚。傲农在上半年业绩预告中称,虽然生猪行情回暖,但公司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52.79%,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且部分猪场出现空栏闲置问题,整体产能利用率低,加之重整尚未完成、流动资金不足等,综合导致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亏。正邦也称,生猪市场行情逐步回暖,但公司经营业务尚处于恢复期,市场销量尚未完全释放,使得公司业绩承压,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规模企业发展不再激进
伴随2024年猪价行情回暖,资金相对健康的企业是否会乘胜追击,再次上演扩产热潮,成为投资者近期关心的话题。实际上,行业头部企业多持冷静态度,“稳健”“降本”成热词。
神农集团在今年5月的交流会上表示,公司未来会坚持稳健发展,不封闭、不投机。温氏股份在6月券商策略会上介绍,目前公司经营管理风格转向偏稳健,会集中精力把经营效率提升上去,再考虑规模。近几个月生猪价格上涨,逐步覆盖生产成本,但整体看,实现盈利时间尚短,公司将优先考虑降低资产负债率,保障运营安全。以“降成本、保盈利”为首要目标,待盈利有效弥补往期亏损后,再考虑扩大规模。
牧原股份也回应新京报记者称,随着生猪市场行情好转及养殖成本持续下降,公司今年盈利能力及现金流情况预计会有改善,具备降低负债规模的客观基础。公司会在稳健经营基础上,逐步降低杠杆水平,持续优化财务结构。“对于行业参与者,未来竞争核心是对生猪养殖成本的管控能力,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优化内部管理,实现养殖成本的下降,通过低成本优势获取更多利润。公司会持续推进疫病净化、营养研发和智能化创新等工作,加强精细化管理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年底13元/公斤的成本目标,提升盈利能力。”
朱增勇认为,养猪行业规模化提升最快的时间已经过去。当下行业更强调的不是规模提升,而是质量提升,体现在养殖场户的技术与素质、生产管理水平、抗疫病风险能力、抗价格波动等。规模质量提升后,必然也会带动养殖成本的下降,加强产能稳定性,获得更高盈利能力。“行业完全成本现已基本降到15.5元/公斤以内。”
“无论是出栏还是补栏,行业现在都是偏稳健的心态,更理性了”,在朱增勇看来,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规模企业的管理上,也体现在中小养殖场户的行为中。经历过前几轮猪周期,养殖场户投机行为明显减少。2022年,养殖场户曾持续压栏不断期待猪价出现更高点位,最终影响短期供给,价格也不如预期。吸取教训后,现在更多是滚动式二次育肥和短期压栏,压栏到心理预期价位和体重就卖,阶段性见好就收。叠加生猪产能仍比较充裕,供需关系不断改善,“预计下半年猪价仍会保持较好水平,但涨幅不会太大。”
新京报记者/王思炀 编辑/祝凤岚 王思炀 校对/刘军 国中水务将成控股股东,北京汇源迎转机 新京报无糖饮料发展报告:汽水持续扩容,无糖茶搅动格局 新京报代糖产业报告:从迅猛爆发到产能过剩,突破点在哪里?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释疑饮用水溴酸盐:无足够证据证明对人体致癌 本文为绿松鼠(ID:xjbxinshipin)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