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经济学家吴乐旻写的《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可用一句话来概括:
人类之所以变富,源于效用品的增加。
所谓效用品,就是满足我们生存需求以外的商品,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则是生存品。
严格意义上,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商品只有三样:食物、衣服和房子。
这里的食物仅限于吃饱,衣服仅限于保暖,房子仅限于遮风挡雨,至于食物好不好吃,衣服好不好看,房子是否气派,是买来的还是租借的,都不重要。
除此之外,其他商品按照程度划分,都可以视为效用品。
比如同样是食物,一碗粥是生存品,而一碗鸡汤就是效用品,前者是为了果腹,后者则是为了营养和美味;同样是衣服,冬天的棉大衣是生存品,Burberry风衣就是效用品,前者是为了保暖,后者是为了装X。
简单地说,生存品属于没了不行,效用品则属于可有可无。
大众普遍公认的效用品都是奢侈之物,比如名牌包包,名烟名酒、豪车别墅、大师画作、前朝文物等等,它们都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东西,但也正因为这些商品的存在,才能彰显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毕竟,一个只能够消费生存品的人,是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去享受生活的。
对于整个社会也一样,如果所有人都在为解决温饱而忙碌,我们就不可能有盈余,更不可能创造高级的文明,人类发展将永远在低水平徘徊。
说到这你可能有个误解,对效用品的需求只有在生存被满足之后才会出现。
其实不然。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效用品的追求,我们在史前时期就诞生了绘画、雕塑和舞蹈,并伴有大型的宗教祭祀,那时候人类生产力极其落后,时刻面临饥饿的威胁,这些活动从生存的角度看纯粹是多余的。
巴比伦、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有建造大型宫殿的记录,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人均收入水平,这些行为都属于劳民伤财,如果统治者能省下大兴土木的钱去解决民众的温饱该多好。
从艺术到宫殿都是典型的效用品,为何在贫穷落后的古代社会依然被广泛推崇?
因为人终究不是动物,如果说衣食住行是人的“身体刚需”,那么像艺术、宗教、娱乐、体育这样的项目,就属于人的“精神刚需”。人的自我意识太强大,总需要从生活中找到一些意义,才能够积极地活下去。
效用品可多可寡,但一定要有,即便在极端贫穷的时候也不例外。
再举个例子。
我的父母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所有人都很穷,一家子住在狭小的石库门里弄里,平时粗茶淡饭,能吃个红烧肉都是奢侈。
可每当过年的时候,街坊邻居就会一起蒸馒头,然后把馒头围成一圈,并在馒头上放一颗枸杞或葡萄干,这么做费时费力,大家一年连肉都吃不到几回,干嘛还要花功夫整这些?
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做仪式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觉得日子红红火火,来年有奔头。
没错,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依旧需要精神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你也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月收入只有三四千的人,会花八九千甚至上万元给网红打赏,这笔钱难道不能干别的正经事吗?
因为网红和明星,也是一种效用品,为这些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正如民众连饭都吃不饱的古代,人们还是会饶有兴致地去建造金字塔与庙宇一样。
然而,效用品并非越多越好。人类历史在很长时期,都吃了效用品“过剩”的亏。
2
适当拥有效用品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但如果消费过度就成了毒瘤,甚至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称之为“效用品的魔咒”。
今天的我们习惯认为:先进必将战胜落后,富裕必将战胜贫穷。
真的是这样吗?
回顾人类历史,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国家普遍繁荣富庶,且有着悠久的礼乐传统,文化也极为昌盛。
但最终,他们都被来自西方“落后”的秦国给吞灭了。
秦国属于华夏文化圈的边缘之地,被不少中原贵族视为“蛮夷”,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国的强大,始于商鞅变法。
而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把国家变成一台战争机器,充分榨取个人的财富和劳动力,将所有国民变成农民和士兵。
比如商鞅规定,兄弟必须分家,如果男子20岁还没娶妻,父母就要坐牢。与此同时,商鞅还打击贵族与豪强,为平民建立升官通道。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尊重百姓”,而仅仅是为了向君主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
在《商君书》里,商鞅赤裸裸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朴则强,淫则弱。”言下之意,国家要发展,就必须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从上到下只能为生存而奋斗,其余的追求都是多余的。在商鞅看来,诗书礼乐都是“效用品”,不仅对生存无益,而且有害。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君民发愤图强,国力空前膨胀,老百姓虽然得到了些许好处,日子却过得很苦,稍有懈怠就会遭受严刑峻法,但也正是这种“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的狼性文化,把自诩文明世界的东方六国给灭了。
秦国的成功并非孤例,后世草原部落征服农耕王朝,军事化的斯巴达打败民主化的雅典,都是奉行“生存至上”的民族,战胜了推崇“效用至上”的民族,那些贫穷落后的文明通过主动抑制“效用品”的发展,最终吞并了在物质和文化上比自己更先进的文明。
这也是为何古代社会普遍反对奢侈浪费的原因,因为对效用品的过度消费,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还会使君民玩物丧志,失去对野蛮民族的抵抗力。
这种情况是从何时起开始扭转的呢?
一切源于17世纪后期的军事革命,枪炮逐渐取代弓箭、长矛和骑兵,并大规模武装平民,制造枪炮需要科学技术与丰厚的财力,落后的文明无力承担,唯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制造。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实力的天平渐渐朝着文明的一方倾斜。接踵而来的工业革命,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文明就要挨打”的局面。
工业革命堪称一场效用品大爆发,人类的生存需求已基本被满足,工业革命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商品更丰富。
回顾四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商品,无论吃穿用度,哪一件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我们从山姆超市买来那么多食物,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吗?
显然不是。
再看看如今全世界排名靠前的科技公司,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腾讯·······没有一家是生产生存必需品的。智能手机本质上是娱乐商品,电商是为了满足你买买买的欲望,社交软件主要是供你聊天或刷段视频用的。
全世界最赚钱的芯片公司英伟达是做游戏显卡出身的。顺便说一句,推动人类芯片产业发展的,除了军工,更大比例是由散落在民间的游戏和消费产业推动的,这些全部是现代社会的效用品。
工业文明之所以来之不易,是因为它打破了效用品的魔咒,把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建立在满足个人福祉的基础上。
所以今天的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效用品,政府也不会再谴责“骄奢淫逸”,相反还会鼓励你多花钱,因为消费者越多,生产者就越多,政府也能有更多的剩余去巩固国防、完善法制、投资基础设施,从而开启“民富国强”的正循环。
3
不过请注意,我们说效用品多多益善,仅仅是针对社会层面。而对个人尤其是企业而言,“效用品的魔咒”依然存在。
工业社会进来了效用品的大爆发,这场革命的结果是消费者的需求被彻底激发,商品极大的丰富,也给企业创造了无数机会。
但这仅仅是硬币的一面。
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需求的井喷,企业数量也开始井喷,而随着生产者的增多,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他们会变得更为挑剔,更为苛刻,企业为满足日渐严苛的需求,不得不陷入惨烈的竞争。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每家企业都需要应对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在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利用这种压力,就成了永恒的难题。
压力面前,你可以把人当做生产机器,正如变法后的秦国或者工业时代早期的工厂,肆意压榨员工,用严苛的奖惩机制提高他们的产能。
但学者很快就发现,仅靠奖惩激励是不够的,很多企业即便给足了钱,优秀的员工依旧会跳槽,企业要激发员工的斗志,还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效用品。
管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曾对200名美国员工做了一项调查,以发现他们究竟“为什么而工作?“
后来,赫兹伯格在调查基础上总结出了两大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类似于生存品,满足于基本需求,比如员工薪酬,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等等。
而激励因素则相当于给员工提供成就感和满足感,类似于效用品,比如豪华的办公室、丰富的伙食、带薪年假、出国团建等等。这些效用品不一定给公司带来直接的收益,却能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向往的高薪仅仅是保健因素,它是你努力工作应得的回报。
但效用品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员工福利”,它没有具体可量化的标准。
比如谷歌公司,除了向员工提供比同行高几倍的工资,还在办公室配备了按摩椅、游乐场、游泳池、健身房和游戏机,公司还有可以隔音的“球形床”,员工困了可以直接躺进去眯一会儿,完全听不见外面的喧嚣。
谷歌还有一项令人羡慕的规定,员工每周可以抽出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不就是鼓励高薪摸鱼吗?谷歌对此的解释是:唯有允许员工拥有自由时间,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胖东来超市,胖东来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7个小时,带薪年假长达40天,全年假期加上双休日和国定假日高达140天,管理层甚至有190天休假。
说到这你一定会羡慕,如果自己的公司也像胖东来或谷歌那样对员工关怀备至,那该多好!
但不要忘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本质上都是效用品。但效用品也是奢侈品,无论舒适的办公室、丰盛的伙食还是充裕的休假,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提供的。
4
胖东来与谷歌能给员工提供高福利,都是以企业的高利润为前提的。而要实现高利润,你得拥有很宽的护城河。
凭借网络效应与技术优势,谷歌在搜索领域占据了无可撼动的地位,去年仅一个季度的广告收入就高达800多个亿。
胖东来超市在许昌就是地头蛇,别说是一般的小超市,就算沃尔玛大润发来了照样落荒而逃,胖东来之所以不扩张,就是为了能保住这份优势。
即便有些企业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也不见得能给员工提供太多的效用品。
比如沃尔玛或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尽管是行业顶流,但除了少数高管,基层员工也是苦不堪言,压榨工人更是司空见惯,亚马逊甚至被员工以“血汗工厂”的名义起诉。
至于国内大厂不把员工当人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如果一家公司高度崇尚效率,无论企业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员工大概率会被逼成生产机器,唯一的区别是给不给高薪,让更多人替他卖命。
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在给员工发高薪的同时,还能提供更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充足的自由时间,一要实力,二得看运气。
某种意义上,现代企业就像工业革命前的国家,为了防止比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的野蛮人入侵,就只能减少对效用品的消费。
为什么如今的欧美企业惧怕中国?因为中国人真的太卷了,卷完国内卷国外,人家原本享受着钱多事少的悠闲日子,现在中国商品来了,人家比你能加班,比你能吃苦,关键是工资还比你低,欧美的工厂只能大批倒闭。
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下,效用品永远是奢侈品,即使存在,那也是微妙平衡下的产物,你眼中的理所当然,其实都是实力使然。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企业之所以岁月静好,只不过是负重前行的人还没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