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清朝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即认为清朝因为“闭关锁国”,所以对于外界的情况压根没有印象。但其实这种认为属于“文学”概念:即很多文学作品为了衬托清朝的腐朽,才如此描述,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清朝在嘉庆帝之前,对世界的动态还是比较清楚的。
1、17世纪的东亚在中国明朝后期的时候,西洋人就已经和东亚各国存在来往,甚至影响了东亚各国的历史。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明朝时期的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当时西洋人已经在东南亚一带有活动。日本战国时期,很多诸侯为了打败对方,所以积极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而西洋人(比如荷兰、西班牙)的火器,就大量输入到日本,日本人也学习火器制造技术,并用于群雄混战——丰臣秀吉对李朝扩张的时候,日本军里面就使用了大量的西洋火器。
明朝和西洋人也存在交集。很多西洋学者抵达明朝传教,而明朝的士大夫也从西洋人那里学习了很多西洋的学问——包括数理化方面。当然,明朝也积极学习来自西洋的火器制造技术。
崇祯帝就曾派人到澳门请西洋人为明朝制造大炮,用来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应付建州女真。
而建州女真为了能够和明朝周旋,因此对于西洋技术也是有一定的学习的。此类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入关后的很多年——毕竟,清朝当时没有太多的文化负担,对于西洋的技术摄入,也更能放开。
2、清朝高层与西洋顺治帝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关系不错,通过两位传教士,顺治帝对西洋人不会没有了解。实际上,顺治帝在位时期,南明的永历帝朱由榔和西洋传教士也有很多来往。甚至朱由榔也知道洋人的火器强大,所以南明的太后和太子也都纷纷加入天主教,并派人联系罗马教廷,希望教廷能派遣西洋联军帮助南明抗击清军。从这不难看出,明末清初时期,双方高层对西洋都有很深刻的了解。
康熙帝在位时期,清朝需要解决准噶尔蒙古问题。而准噶尔蒙古方面也因为和沙俄有冲突,还俘虏了来自瑞典的工程师,用来给准噶尔汗国生产火器。而康熙帝在和沙俄打交道的过程中,还专门学了俄语,并了解俄国的地理情况。而沙俄作为东欧大国,也意味着成为了清朝和日本了解西洋的重要窗口。
此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康熙帝也有频繁的书信往来。虽然路易十四和康熙帝始终没有见过彼此,但是通过信件,双方还是对彼此和彼此的国家有很深刻的往来。而且这种往来,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
康熙帝在位后期,康熙帝的几个儿子因为继承权问题而爆发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而因为清廷和西洋列国来往不少,所以康熙皇帝的儿子在传递消息的时候,居然还使用了拉丁语进行传递消息——目的就是防止对手截获密信以后,发现密信的内容。
乾隆帝在位时期,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国王被处决,法国也确立共和国体。这个消息非但让欧洲的封建君主感到震怒,就连中国的乾隆皇帝,也非常愤慨,认为法国人处决国王,就是以下犯上。
当时俄国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将法国革命称为“法兰西瘟疫”,因为女沙皇担心俄国人学了法国人的想法,也把俄国沙皇推到断头台砍死。所以沙俄容纳法国旧贵族的同时,还积极联络其他欧洲封建君主合伙弹压法国革命。
清朝距离法国很远,因此乾隆帝对于法国王室的处境其实也是爱莫能助。但是乾隆帝还是认为,如果清朝老百姓也有了法国百姓的想法,那么,清朝皇帝岂不是也会被砍死——这个想法俄国沙皇的想法高度雷同,所以可见,统治者的想法是差不多一样的。
于是乾隆帝断绝了和法国的联系,并且不断推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避免法国国王的悲剧在清朝重演。
同时,乾隆帝也清楚英吉利国在欧洲的情况以及段位。所以英国使臣抵达清朝访问的时候,乾隆帝拒绝和英国人通商,并禁止英国人在清朝沿海一带活动。此外,乾隆帝还在内部会议对大臣表示,英吉利是西洋各国中实力最强的,所以清廷务必防御英吉利的入侵。
因此可见,乾隆帝对西洋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
3、乾隆以后的中西方交流情况乾隆帝以后,清朝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和洋人进行交涉。实际上,当时清朝的北方是沙俄,澳门也是葡萄牙的租借地,本身清廷也通过广州十三行和洋人进行贸易,对于西洋的情况,清朝皇帝绝对不是毫无消息来源可言。
比如嘉庆帝在位时期,英国人也曾希望嘉庆帝允许英国和清朝通商,但是被嘉庆帝拒绝。而嘉庆帝其实也隐约担心英国人不大好对付。
道光帝在位时期,西域爆发张格尔叛乱。关于张格尔叛乱,其实存在争议。有的书上认为张格尔叛乱是中亚封建主支持张格尔挑起的事端。但也有书上认为,张格尔其实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才在西域搞起了事端。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当时英国人的势力已经渗透到阿富汗,中亚一带也存在英国人的活动轨迹。所以不能排除,张格尔和英国人有过交集。当然,张格尔叛乱被道光帝飞岁以后,张格尔也被清军押解到京城处决。这一点,英国人很清楚。
所以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议会对于要不要鸦片战争也存在巨大争议。因为英国也担心如果吃了败仗,会引起太大麻烦。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有必然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鸦片战争以后,西洋人不断对清朝进行渗透,所以,关于西洋的情况,清朝高层也确实了解的越来越多。
当然,任何时候都有食古不化的群体。比如庚子国变前后,部分清廷的腐儒就是典型。当然,这部分官僚,倒也不能代表清廷的整体认知。
比如李鸿章这些洋务派大佬,对西洋的情况就很清楚,李鸿章本人也去过欧洲很多国家访问。比如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