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有位好汉,其实是“朝廷内奸”,施耐庵在取名时就已经暗示

曦言说人间 2024-05-29 02:43:1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水浒传》是一部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著。书中各位好汉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其中不但可以展开对人性的思考和分析,结合各位好汉出场时的意气风发,还能感叹一句世事无常,时也运也。

各位身怀绝技、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们举起了那杆立在梁山泊上的“替天行道”的大旗,对应天上的星宿,昭彰着天理正义。但是,自从被朝廷招安以后,他们就来到了人生路上的分水岭。注定走向或死或散的悲剧结局。

好汉们的悲剧结局是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们的意难平,但是他们的结局是有迹可循的。著作的作者们大多喜欢在文章中埋下伏笔,情节草蛇灰线,甚至在每个人物取名时都会根据谐音而留下相关的隐喻。

施耐庵也不例外,他在为人物取名字时,就已经暗喻了此人是“朝廷内奸”。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水浒传》的成书背景和对历史的改编

《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劳动人民和文人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水浒传》就是结合了这段历史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形程、壮大,以及至最后失败的全过程。这个故事并不全是虚构的空中楼阁。

元代时还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些精彩纷呈的水浒戏对于宋江和李逵等形象刻画的比较集中,但是性格并不很一致,也并没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但是“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大体上是相同的,这说明宋元以来的水浒故事丰富多彩并且正在逐步走向统一。

基于以上种种,小说戏曲家们纷纷从中汲取灵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那么人物素材如此之多,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也频频被人细说演绎。抛开宋江起义的历史事实,小说本就对历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那为何水泊梁山的首领还是宋江呢?

宋江其人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当时的英雄们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绝路的现实而感到愤愤不平,所以发愤而谱写了这样的一曲忠义悲歌。那么,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就是宋江这一形象。

宋江作为第一主角,他就是作者投在笔下的忠义化身。他的性格很矛盾,在忠和义的引导下曲折又拧巴的发展。

他能因为江湖中的一个“义”字去救晁盖,并对他们发出同情,可在心里面他又觉得在法度上他们是不被允许的;在杀了阎婆惜以后,他辗转难避都不想去投奔晁盖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有违天理。

即使他自己真的上了梁山,他劝人家落草为寇的时候,也都不忘跟人说如得朝廷招安,哪怕去挨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名留青史的好名声,这样才能不枉这一世为人。

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马上把“聚义堂”改为“忠义堂”表明心迹。别看这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目标主体却是完全不同。晁盖的“聚义”指的是将人聚集在自己手下,自己便是领头人;而宋江的“忠义”则是向朝廷表忠心,自己只是一个牵头人。

而他自己也牢记着九天玄女的法旨:“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为正。”自己也反复强调不敢背负朝廷,是为人所逼才误犯大错,在梁山只是暂避,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宋江给自己的人设

宋江这个人物复杂而又真实,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步步的选择造成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什么都想要,给自己立下了太多人设,但是这些人设不乏互相矛盾的,所以其中一个崩塌了以后就起了连锁反应,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悲剧。

我们来看一下最开始的宋江,是一个押司,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手捧着公务员的“铁饭碗”。从他最后无比想被朝廷招安来看,他的目标就是混迹官场,走仕途。那么他开局即是巅峰,他出场时已经达成自己的愿望了。

和被一步一步逼上梁山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不同,林冲被逼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无奈之举。而宋江身为一个有着“编制”和仕途梦想的小吏,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和美化自己的“履历”,反而一天到晚净琢磨着如何结交江湖好友。他这就是自砸饭碗。

即使是现在,大家在为人处世上都要先行考虑自己的身份而避嫌,更何况是宋江所处的年代。他作为一个“官”,每日想的是如何与江湖人相交,而行走江湖的人,哪个人的手能称得上是真的干干净净的?

但凡有点政治头脑和交际头脑的人对这些有案底的江湖人为恐避之不及,可宋江却反而与他们称兄道弟到人尽皆知,甚至自己都在江湖上打出了一个“及时雨”的名号。

他想在江湖上,给自己贴上一个“义”的标签。这就是宋江给自己打造的第一个人设。

为了维护住这个“义”字人设,宋江在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后便帮助他们逃跑。待到晁盖潜龙归海回到梁山后,便对还在官场的宋江递出了橄榄枝。

但是宋江接到这个橄榄枝后,既没有因为“义”字干脆的入伙,他不想由官入匪,因为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给自己立下的第二个人设——“忠”。

如果说梁山好汉的人生分水岭在宋江被招安,那么宋江的人生分水岭就在于他错杀阎婆惜。

这个“错”字能看出他的一时冲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阎婆惜发现了他与晁盖的通信往来这件事本身对于宋江来说,是第一次被人当面赤裸裸的推翻人设继而被打脸。这份引发冲动的愤怒中,除了被人勒索,未必完全没有被人揭开自己“不忠朝廷”的标签的缘由。

回顾宋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人非常的拧巴,一生受困于自己立下的人设之中。而且给自己的人设标签也是错位的,在为官时想的不是“忠”而是想要江湖上的“义”。而身处江湖之中,又满脑子想的是“忠”不是“义”。

“忠”是真的,“义”是相对的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宋江的想法至始至终都非常单纯,他就是想做朝廷重要的官员,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宋江的心从来就不在梁山之上,他至始至终都没觉得自己是梁山泊中的一员,他在梁山上以及后来所做的种种也都是为了做出一些功绩被朝廷所看到消除他的罪名。露骨的说,他是在利用兄弟们的“义”来保全自己的“忠”。

但是他对兄弟们并非全无真心,在他是打心眼里觉得被招安是自己最好的打算,他想把最好的和兄弟们一起分享,带着兄弟们一起走上这条道路。从这个角度看他对兄弟们担得起“义”字,只是他想给的,未必是兄弟们想要的。

宋江的悲剧来源于他的目光不够长远,看时局不够透彻。当时的朝廷已经被蠹虫驻的千疮百孔,但是他直到饮下朝廷赐下的毒酒时,还发出“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样的话语。我们盖棺定论,宋江其人就是一个愚忠的“忠义之烈”。

就是这份愚蠢的忠义,引发了梁山好汉们一系列的悲剧。

人们常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因为三国多写谋略,老人看了不利于静心颐养天年;水浒则是着墨于江湖义气,少年心智不成熟时看了容易热血上头,冲动误入歧途。

但是这种观念并非绝对,每个人的读书体验本就不同,更何况经典的名著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用标签来概括的。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其内在的人物丰满,逻辑严谨,细细读来令人口角留香。

结语

《水浒传》作为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整理改编的小说,保留了宋江这个名字自然也有其深意。正如《红楼梦》中的千红一窟这样的谐音梗一样,宋江这个名字也是二位文坛巨匠留下的一个谐音梗。

宋江,为“宋将”,即宋代的将领;亦可解为“送江(山)”,将自己所打的江山拱手相送。综合来看,宋江这个名字就是暗示了他是“朝廷内奸”,早晚会成为“宋将”将自己所打下的功绩双手奉上。

宋江这个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有缜密的逻辑进行支撑的。作者借着宋江和一众梁山好汉,揭露了英雄反倒在水浒的社会黑暗;谱写了一曲好汉们改变不了悖谬的现实,最后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的慷慨悲歌。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中国知网《一曲忠义英雄的末路悲歌——名著《水浒传》阅读指导》

水浒传 百度百科

0 阅读:73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