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当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有一张照片深得毛主席的喜爱。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是毛主席与18位同志的合影。照片上还有毛主席的亲笔字迹:“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数的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
而在这一部分人之中,就有张宗逊将军。
毛主席身边的“禁卫将军”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血腥味从上海蔓延到了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遭受了残忍的迫害。不久,汪精卫也开始对革命志士下手了,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武装暴动来反抗国民党的暴行。
为了保证武装暴动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委派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回到湖南,与湖南省委一起负责湖南秋收暴动的发动和领导。
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
9月,秋收起义爆发,在这场战斗中,张宗逊充分利用了指挥作战和管理部队的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由此,张宗逊的能力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当起义部队在三湾整编后,张宗逊就被调到了特务连当副连长,首要任务就是保卫毛泽东的安全。
对这样的安排,张宗逊表示完全支持,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早在黄埔军校念书的时候,他就偷偷到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讲演,内心对毛泽东早已充满了崇拜之情。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张宗逊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他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教给手下战士。有一次张宗逊像往常一样出操训练,不一会儿天空就下起了蒙蒙小雨,张宗逊只好将战士们带到一个祠堂大厅里面训练步枪瞄准。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缓缓走到祠堂观看训练情况。见到毛泽东,张宗逊赶紧行了一个军礼,报告人数和训练科目。毛泽东看到张宗逊,眼里都是欣赏,问道:“能打中多远的敌人?”张宗逊自信满满地回答:“三四百米远”。
向井冈山挺进油画
毛泽东笑道:“不错嘛,就这样练,把本事练好了就不怕了。”毛泽东的夸奖给了张宗逊和战士们很大的鼓舞。
当时反动派和土匪遍地都是,内部也会有内心不坚定的人背叛闹事,保卫毛泽东的事情就成为了张宗逊最操心的事。之后在护送毛泽东上井冈山的时候,张宗逊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与毛泽东形影不离,不论是打仗还是睡觉,张宗逊总是陪在身边,片刻不离。
在去往井冈山的路上,张宗逊与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由于日夜兼程,毛泽东的草鞋被磨开了窟窿,就连脚背都被草鞋的带子磨烂了,化了脓。张宗逊看到毛泽东这个样子很是心疼,于是就和战士们用路边的竹子绑了一副担架,准备抬着毛泽东走。
其实大家都一样,战士们也大部分磨破了脚。因此,当张宗逊提出抬着自己走时,毛泽东说什么也不肯,张宗逊还是坚持要抬,双方僵持不下,都被对方的深情感动。最后,毛泽东拄着棍子,与大家一样步行。
井冈山会师油画
除了保护毛泽东的人身安全外,张宗逊还负责收集情报的任务。在井冈山与敌人斗争的日子里,想要打胜仗,就要掌握敌人的动向,而当时部队中没有侦听设备,因此毛泽东多次命张宗逊出去收集报纸。
一次,派出侦察情报的同志回来拿了几份报纸,报纸上刊登着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地区的活动情况,张宗逊立即将报纸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在看到报纸上的消息也是大喜,便派人去联络,才有了后来的朱毛会师。
1928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张宗逊就被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的一名连长,是当时仅有的几个连队的连长之一。此后的时间里,张宗逊也一直陪伴在毛泽东的身边,保卫其安全。
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张宗逊在毛泽东身边打了不知多少恶仗,身上多处负伤。在反复的反“围剿”斗争中,张宗逊的成长非常快,立下了汗马功劳。
井冈山会师油画
在毛泽东身边时间长了,张宗逊也学会了从报纸上获取有用的信息。部队到达瑞金后,张宗逊奉命带一队人马到瑞金县邮政局收集报纸,他一眼就看到一条重要的线索。报纸上称“独七师刘士毅萧致平团,经瑞金尾随共军,朱毛部不久将被歼灭。”
张宗逊的第一反应就是,国民党部队正朝着瑞金方向赶来,便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军委。得知消息后,军部决定部队不在瑞军停留,到大柏地去。国民党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他们的这一条信息,出卖了自己的行军路线。
大年初一当天,红军埋伏在大柏地,在国民党部队路经毫无准备的时候,红军发起了进攻。国民党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抢占了几个制高点。张宗逊带领着预备队与敌人正面交锋,将敌人打垮,又追击了20多里路,才罢休。
这一仗消灭了萧团,俘敌800多人,缴获枪支800多支。
张宗逊(前排左四)
张宗逊是典型的由井冈山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他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张宗逊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英勇善战,是毛主席身边的“禁卫将军”。
毛主席:咱俩真的有缘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张宗逊也率部参加了长征。在长征中,有一个特殊的连队,叫休养连,张宗逊接手了护送休养连安全长征的任务。
休养连中不少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负伤的团以上干部,还有领导人的家属等。面对长征所应对的恶劣环境和国民党在前或者在后的围追堵截,张宗逊感觉当休养连的连长,比率领红军冲锋还要艰难。
为了保证休养连人员的安全,寻找向导、收集粮食、安排住处的工作都压在了张宗逊的身上。在精神方面,张宗逊为了避免人们情绪低迷,他还给连队讲故事,鼓舞大家的情绪。
张宗逊
当红军行军到彝族聚集的大凉山时,由于这里的山路崎岖难行,非常容易迷路,很需要当地人的带领。为了给红军制造困难,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扩散谣言,说红军到达彝族后,会烧杀抢掠,让彝族同胞们对红军产生了戒心。
因此,红军提前就派人到当地彝族部落联系,并强调革命纪律和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先头部队在遇到彝族部落的战士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才赢得了彝族部落的信任。后来张宗逊提出给彝族人民带些礼物,结果,红军部队不仅顺利地通过,还与彝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过泸定桥时,虽然先行部队已经打退了敌人,光秃秃的锁链也已经铺好了木板,但桥仍然是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会掉到下面湍急的河流中。张宗逊看着站在桥头的老弱病残和堆积如山的行李,十分为难。幸亏有军委纵队警卫部的帮忙,休养连才平安渡河。
爬雪山、过草地,休养连在张宗逊的带领下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对于伤情严重的战士和年老体弱的同志,张宗逊总会让伤员骑马,让老同志拽着马尾巴前进。最终,大家咬着牙,用坚强的毅力完成了长征。
张宗逊(中)
长征结束后,张宗逊与毛主席会合,毛主席见到他很是高兴说:“张宗逊你倒好,革命把你由南方又送回了你的老家。”由于张宗逊是陕西渭南人,因此,毛主席给了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让他给中央红军当向导。
1937年,这年张宗逊28岁,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管辖作战、文秘、机要、警卫和行政,是中央的核心部门。毛主席指示他立即筹划把军委机关由保定迁往延安的事宜。将如此重任交给张宗逊办理,这完全是对他的信任。
接手任务后,张宗逊便派警卫团一部连夜赶往延安布置,划分了各单位的驻地、布置了警戒,制定了完美的迁移计划,之后再交由毛主席决定。毛主席批示后,各单位便开始了迁移,路上张宗逊就待在毛主席的身边,负责保卫工作。
在迁移的路上,毛主席回忆起往事对张宗逊说:“你还记得吗?十年前你护送我上井冈山,强制性让我坐担架,现在你又护送我去延安,咱俩还真的有缘分。”
毛主席在延安
张宗逊感叹一声,十年前他还只是一名卫士长,现在已经成了高级指挥员,光阴似箭。
红军进驻延安后,张宗逊兼任甘泉警备司令,负责收编地方武装、清剿土匪和建立人民政府,张宗逊很快就获得了成效,深得毛主席的欣赏。也就在这一年,张宗逊几乎不离毛主席身边,帮助处理一些军务,更是耳濡目染地学到了很多辩证分析问题的工作方法。
“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的部队被整编为八路军。贺龙所在的二方面军整编为120师,其下所管辖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被分别缩编为358旅和359旅。
为了集中精力对抗侵略者,贺龙向中央提出派出一位大将来领导358旅。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将张宗逊推荐了上去,从此,张宗逊更上一层楼担任358旅的旅长。他率部奔赴抗战前线,转战于华北大地,在山西各地展开了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消灭了大量日军。
毛主席
但就在八路军拼死抵抗日军的时候,蒋介石在背后狠插一刀,不仅在暗地里削弱八路军的实力,还派出重兵在安徽地区伏击新四军,导致6000多名新四军将士惨死。
救国救民迫在眉睫,蒋介石竟然如此阴险,实在天理难容。毛主席一眼看出蒋介石主要针对的是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毛主席一边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抗日军,一边调整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
果然,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尾声,蒋介石的狼子野心愈加明显,下令让胡宗南所部的十多个旅,企图攻占陕甘宁边区。幸而毛主席时刻提防着蒋介石,急令前线的张宗逊部队西渡黄河,准备抗击国民党部队。
此时张宗逊的部队迅速壮大,从出征时的四千余人扩编成一万多人。当他回到延安汇报部队扩编情况时,毛主席脸上的笑容一直没有断过,他说:“没有想到,你三十而立块头更大了,成了万军首领。这次召你来,就是为了对付蒋介石。”张宗逊表示,一切都听从毛主席的安排。
张宗逊(中间未戴军帽者)在部署战斗
1945年,日本眼看着已经无力反抗,蒋介石的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了,电令胡宗南向我边区关中地区发起了攻击。早有防备的毛主席立即通电国内外,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并令张宗逊对抗胡宗南。最终张宗逊采取正面牵制、两翼包抄的作战方法,歼灭了敌人,有力地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
毛主席:张宗逊哪里去了?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将攻击重点放在了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这样一来,蒋介石就能通过斩断解放区的左膀右臂,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试图占领东北,然后向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进攻。
意识到这一点后,毛主席致电贺龙,调张宗逊率领晋绥第一纵队援助陕北。接到命令后,张宗逊日夜兼程,赶赴延安,再次承担起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的任务。
右起:彭德怀、甘泗淇、赵寿山、张宗逊
张宗逊到达延安后,毛主席似乎放心了许多,他与朱德在部队集结完毕后进行了检阅。战士们受到鼓舞,高举拳头高呼:“毛主席万岁,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
而另一边,不死心的蒋介石调集了34个旅的兵力,向延安进攻。此时毛主席身边只有张宗逊这个近卫部队,其余的部队都分散在各个解放区,国民党兵力是近卫部队的9倍,延安不能久留。
于是,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给胡宗南留下了一个空城。为了便于调动,中央军委将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和即将到来的晋绥第二纵队合并为西北野战兵团,总指挥为彭德怀,张宗逊为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在保卫毛主席的任务中,没有人能比得上张宗逊,其主力358旅在数不清的战斗中被磨成了一把锋利的剑,磨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在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任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之后第一纵队连续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次战役,稳定了陕北的战局。
张宗逊与彭德怀
张宗逊率领的部队屡战屡胜,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
解放大西北时,张宗逊协助彭德怀先后攻克了西安、兰州、银川等地,打败了马家军,解放了占领全国三分之一面积的大西北,为解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了,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赴朝作战,毛主席就让张宗逊代理西北军区司令事务。在任期间,张宗逊出色地完成了围歼国民残余力量和剿灭土匪的任务。
在战争时期,张宗逊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最忠心的卫士,他在无数次风雨中,保卫党中央的安全,毛主席对张宗逊也有着割不断的信任。然而到了六七十年代,林彪等人为了达到自己的阴谋,开始预谋斩断这条坚固的信任铁链。
张宗逊(左三)
1961年,叶剑英、粟裕、张宗逊负责军训工作,郭兴福教学法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在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中,一场比武大会正式开始。毛主席来到北京西郊的训练场观看比武大会,张宗逊就在旁边不离左右,一一介绍场上训练的情况。
这时,林彪不乐意了,他罗列了全军军训工作的一大堆问题,来借机压下军训带来的成果,张宗逊火了:“怎么能只看缺点,不看成绩?”他不同意林彪的观点,坚持自己的做法。以至于在1966年后,张宗逊身陷囹圄。
在巨大的磨难中,唯一维持张宗逊精神的就是毛主席,他始终坚信毛主席不会忘记自己,总有一天会想起自己,替自己申冤。
果然在1971年,毛主席在与黄永胜谈到部队的学习的训练工作中,突然想起了那个保卫自己的卫士张宗逊,他问黄永胜:“张宗逊哪里去了?”黄永胜被这一问愣在了原地,他完全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突然提起张宗逊。
张宗逊
面对毛主席犀利的眼神,黄永胜慌了,但即刻又镇定了下来扯了一个谎,说:“他在济南军区当副司令员。”毛主席听到后,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不再询问。
黄永胜完全不知道毛主席在想什么,但这一问让他内心极为不安,当即就向林彪作了汇报。林彪也揣摩不到毛主席的心思,于是连夜派人找到张宗逊,并告诉他:“军委决定,让你马上到济南军区报到。”
张宗逊不知真相,但还是服从命令到了济南军区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努力工作,争取为自己申冤,直到林彪出事后,中央军委正式为他申了冤,他与毛主席之间的联系再次建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