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吵翻天之际,泽连斯基力邀中美出席和平峰会,中方会出席吗?

求真理的晓今 2024-05-31 01:57:39

这两天,泽连斯基又开始为西方的支援发愁了。

不光之前好不容易要来的军事援助到手非常慢,关键是乌克兰的兵力也不足,加上前段时间乌克兰政局也不太稳定,泽连斯基刚刚坐稳总统之位,现在又要集中精力考虑战场的问题。重重压力之下近段时间以来,泽连斯基都非常想让北约下场支援乌克兰。

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最近宣布的一则“噩耗”,彻底断了他让北约直接介入冲突的念想。

斯托尔滕贝格直言,他反对北约向乌克兰派兵,因为这会把北约直接拉进战争的泥潭中,不光会破坏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团结,还会让基辅失去北约的支持,因为一旦和俄罗斯开战,北约可能就无暇他顾了。

斯托尔滕贝格强调,北约可以支持乌克兰,但援助乌克兰的方式,必须符合北约的利益。

至于用什么方式援助才符合北约利益,斯托滕贝格也给出了答案。

我们知道,北约方面虽然给乌克兰提供了武器支援,但也给它下了紧箍咒,即不让它使用北约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但斯托尔滕贝格现在却有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武器既然给了乌克兰,那就是乌克兰的,怎么使用应该由乌克兰自己说了算。北约成员国应该解除乌克兰使用武器的“限制”,让乌克兰行使自卫权,用北约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此话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立马引发了意大利、德国等9个北约成员国的反对。

意大利外长塔亚尼迅速回应道,斯托尔滕贝格不是意大利人,他的想法代表不了意大利。解除乌克兰的武器使用限制,就是强迫意大利在俄罗斯本土杀人。他表示斯托尔滕贝格要么为自己的言论道歉,要么辞职。

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说,德国援助乌克兰,是为了防止俄乌冲突演变成一场“大战”,德国不允许乌克兰使用德国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此外,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还招来了俄罗斯的警告。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就是在玩火,只会让北约成员国直接卷入冲突。

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也认为,斯托尔滕贝格一边不想让北约成为“冲突方”,一边又提议解除乌克兰武器使用限制,根本就是自相矛盾。俄罗斯将视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论为美国以及整个北约的“挑衅”,并做出相应回应。

必须指明一点,斯托尔滕贝格身为北约秘书长,能说出这番话,就说明北约一定在考虑相关的议题。但考虑的结果也很清楚,就是北约希望乌克兰能够独自在战场上面对敌人。且北约的想法也很明确,只要保证乌克兰不亡国,现在这种战争状态是最好的。

尽管乌克兰现在仍未扭转前线战场的被动局面,但就目前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势力,仍没有放弃以代理人战争拖垮俄罗斯的目标,而这种“战争狂热”,正在使欧盟及北约的分裂变得更加严重。

因为北约近期一直渲染有关“开战”的问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已经明确表示,该国正在考虑退出所有支持乌克兰的北约行动。而法国总统马克龙想拉上朔尔茨提出的所谓“欧洲共同愿景”,也因为法德之间在派兵上的分歧,遭到欧洲各国怀疑。

也正是因为北约的分歧,泽连斯基一力促成的乌克兰“和平峰会”就显得还颇有一些重要。

这场峰会将于6月15号召开,泽连斯基的想法一定是要在这场峰会上,凝聚欧洲各国支持乌克兰打赢俄乌战争的共识。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泽连斯基还颇有一些失望。

应乌克兰的要求,东道国瑞士已经邀请了世界各地100多个代表团参加,但是目前只有70多个国家确认会派代表参加会议。特别是泽连斯基给予厚望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目前只有法国总统马克龙确定要来,其中俄罗斯根本就没有受到邀请。

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之前泽连斯基喊话中美双方的领导人,希望他们都来参加这一次的乌克兰和平峰会,以期能够运用一切手段逼俄罗斯和谈,但是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明确表示不参会。

不但拜登本人不参会,美国副总统也不会参会,而且不参会的理由是说要参加一个筹款晚会。由此可见,乌克兰的和平问题对于拜登来说确实不是很重要。

这样一来,泽连斯基就将希望放在了中国身上。那我们中国会不会去呢?

27号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做了一个回应,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愿意继续就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国际社会保持沟通。中方支持适时召开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对所有和平方案公平讨论的国际和会。

言下之意就是,泽连斯基办的和平峰会都没有邀请俄罗斯参加,就不是一个各方平等参与的国际和会,中方也就不会出席这次峰会了。

其实泽连斯基办和平峰会的目的,还是希望以国际社会集体向俄罗斯施压的方式来实现俄乌的停火。但问题是,当前俄乌双方对停火的条件相差太大了,要么就是俄罗斯退出发动俄乌冲突之前的边界,要么就是乌克兰接受已有的领土损失。但这对双方来说确实都无法接受。

所以,可想而知的是,这次和平峰会其实也就是做个样子,不会有实际效果,而这种峰会我们中国不出席也罢。

0 阅读:30

求真理的晓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