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知道这个道理,人们就应该努力求得好的习惯。而好的习惯是在一个人的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说白了,就是从早年就开始培养的好习惯。”如果要选一件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最深远的事,那就非教育好孩子莫属了。
教育的本质就像培根说的一样,旨在培养和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好习惯包含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以及生活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等。
而孩子要养成好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不是他们自己形成的,而是需要第一任老师——父母辛苦的付出精力和心思教育完成的,要知道孩子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教育,否则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其后果后患无穷······
一场街头闹剧山东济宁最近因为一则反差感极强的视频火了,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事情发生在山东济宁的某个小区外,有人拍摄到,一身穿黑衣服的男孩在狂殴一个中年妇女,他一边殴打一边辱骂。一拳拳、一脚脚,结结实实的落在中年妇女身上,大家看着都疼。见此光景,路过的人纷纷咋舌不解,是什么情况让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殴打一个中年妇女呢?后来有知情者透露,这是儿子在打妈妈。起因是儿子和妈妈一起出来,孩子跟妈妈要零花钱买东西,但妈妈没给他。于是他恼羞成怒,对自己的母亲下了黑手。殴打了一阵后,小区保安实在看不下去了,多次上去拉架,结果更加激怒了这个男孩,导致他打的更狠了。期间,那个被打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保安拉扯,似乎又动了恻隐之心,不顾伤势反而劝阻保安说“我没事,别管他。”结果,男孩越打越气,最后把妈妈按在地上踩住继续打。路人实在看不下去,纷纷拉开男孩。这间隙倒在地上的妈妈才脱身从地上爬起来,快速逃开。谁知男孩看到这一幕,又挣脱路人,骂骂咧咧的追打他妈妈。最后,这场闹剧以警察的到来,将男孩扭送到派出所收场。这个视频一经流出,马上冲上了热搜,下面网友各抒己见:有人说“这孩子真是丧心病狂,狠起来连亲妈都打。真替他妈感到悲哀”。有的说“他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带大他,换来这么一个白眼狼,真是糟心啊”。有的网友很犀利指出“怪谁呢,他妈从小惯的吧,不信看吧,挨打的是她,哭着嚎着去派出所保释的也是她,这孩子也算是毁了。”有的说“自己都被打成那样了,看到她儿子被拉扯她还心疼,可见平时多么溺爱孩子,这就是小时候没教育好,大了开始吃亏了。”这个闹剧虽然结束了,却留给了我们更多反思:整件事情中,最恐怖的,恐怕不是那个歹毒的孩子,而是那个“慈母”···很多父母一生都在为了孩子殚精竭虑,想把自己最好的给孩子,既然出发点如此,结果最后却遭到孩子的背刺,为什么呢?无条件的爱正在摧毁孩子这些年,受西方人本文化思想的影响,我们这一代父母就像突然开窍了一般,开始改变教育方式:更偏向“无条件的爱”了。殊不知,当父母一直给自己强化“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时候,就容易陷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父母权威的丧失。有的父母错误的认为,无条件就是无底线、无原则,一味的强调和孩子平等,什么做好朋友,最后走向了“溺爱”孩子的另一个极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都忘记了一个大前提,孩子始终是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到儿童,少年,他们始终是一个心智、思想、生理、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的个体。你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无条件”的做朋友,不分性质和场合,最后换来的只能是蹬鼻子上脸。心理学中有个“登门槛效应”,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的一个实验。这个效应也叫做得寸进尺效应,指的是一旦接受了一个人微不足道的要求,就会给人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那这个人下一步就会有更大的要求。比如,有孩子开始跟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其实他们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
如果父母觉得没有什么,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那下次孩子就会提更过分的要求。
直到父母哪天觉得他们的要求不合理,这个孩子会因有了前几次的经验,而对父母的拒绝感到极度愤怒。
就像那个山东男孩,他暴打妈妈的起因是要钱被拒绝。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男孩一定不是第一次跟妈妈要钱。当然也许他之前要的是别的东西,或者是要钱的数量不多,都没有被拒绝。以至于他这次被妈妈拒绝,才会恼羞成怒的动手还击。所以从纵向来看,这个男孩的如今的行为,和他妈妈的之前的教育脱不了干系的。男孩敢明目张胆的殴打妈妈,说明在以往的教育中,妈妈并没有树立好做母亲的权威,也没有及时察觉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坏习惯和不当的方面。过去的种子发芽成长,你没有及时的浇水修剪枝子,现在它斜枝横生就是你放纵的结果。
所以,父母的正确教育是必要的、重要的,培养好孩子生活各层面的好习惯是迫在眉睫的。而父母这些培养和教育的大前提就是,树立起尊严,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无原则、无条件的爱并不是真的爱,被溺爱的孩子永远成不了器,甚至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殴打母亲的男孩女孩”,只有建立在权威中,民主的、理性、智慧的教育和爱,才能渗透着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才能在这种“细无声的润物”中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