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陆地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14个亿,和我国人口相当。
也就是说,非洲的人口密度还不到我国的1/3。
要是光盯着撒哈拉大沙漠,会觉得非洲是一片不毛之地,其实非洲这片土地,不仅广大而且肥沃,可开发的耕地面积是天文数字。
比如,刚果(金)简直就是天府之国,全国可开发的耕地面积高达136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总面积60%左右;尼日利亚的可耕地也非常多,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
但是,非洲的饥荒情况却非常严重。以2019年为例,撒哈拉以南非洲竟然有高达2.34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究其原因,以下几点对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1,广种薄收。非洲的农业技术还非常的落后,不仅缺少化肥,也没有精耕细作的能力。
很多地方的非洲农民种地,都是把种子种进地里去之后不管不顾。
种子各凭本事,能长出多少长多少,基本上还处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状态。
也没有高产的种子。
比如,马达加斯加本地的水稻产量每公顷只有2.5吨到3吨。如果种杂交水稻的话,产量就能超过10吨,相当于本地水稻的3倍多。
至于施肥这件事儿,非洲方面落后就更多了。目前世界平均每亩地的施肥量大约为8公斤,撒哈拉以南非洲每亩地的施肥量还不到1公斤,种子就算是想长好,也没有营养。
所以,非洲整体上还处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水平。
著名非洲强国冈比亚,平均每亩地的产量只有60斤,是非洲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8。也就是说,非洲想要达到世界人均粮食保有量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必须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而冈比亚则必须达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8倍才可以。
2,降水分布不均匀。全球陆地的年平均降水量是800毫米,南美洲最多为1597毫米,南极洲最少为177毫米。非洲的年降水量在725毫米,高于亚洲(631毫米)、大洋洲(456毫米)和南极洲,位居全球各大洲第四,也超过了我国648毫米的年降水量。
但非洲大陆的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匀。
从空间方面来说,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每年的平均降水量还不到50毫米,位于西非的塞拉利昂年降水量却超过了2000毫米。
从时间方面来说,非洲的很多地方分成了旱季和雨季。在干旱季节很多地方河流湖泊干涸,迫使很多动物不得不向千里之外迁徙。到了雨季,这里才会一片生机盎然。
(非洲草原的旱季)
总体上来看,非洲的降水量很高,但是很多地方和很多时期水又非常宝贵,不太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工程水平落后。非洲大部分地区都缺少水利工程平衡降水,带来的水不均衡情况得不到缓解。
这就麻烦了,雨季的降水白白流入大海,到了旱季又因为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
4,缺少改善土壤的时间。非洲这里的大多数地区,在现代之前还处于部落时代,然后被突然拉到了现代,但是地理因素不可能马上跟着改变。
非洲可种植的土地有很多都是红壤,也就是因为多雨而形成的水蚀作用。这种土壤缺少有机质,土壤酸性强,必须因地制宜对这些土壤进行改造,才能够适宜耕种,否则种上粮食产量也不会高。
(这种酸性强的红壤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变成适宜耕种的土地)
咱们国家南方也有很多这样的土地,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改善之后,通过施有机肥增加有机物,补充熟石灰减轻酸性,才变得比较适合耕种。
5,土地开发能力不足。非洲粮食的总产量只有2亿多吨,还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3。
粮食产量那么低,除了非洲的粮食单产低之外,还有大量的可耕地处于荒芜的状态。
目前,非洲已开发的耕地大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的测算,目前尚可开垦的土地高达830万公平方公里。
理论上,如果把这8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开发出来,即使保持目前的单产,粮食产量也能达到12亿吨的水平。不光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有条件蓄养牲畜,提高人均肉类食用量。
总体上看,非洲属于土地条件不错,但是把这个潜力开发出来,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之前,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很难得到改善。
而且,这个开发将会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以我国为例,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对完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也要到唐朝时期。在宋朝的时候,即便是福建以南也还处于蛮荒状态,苏轼在被贬到岭南之后才会说“日啖荔枝三百,不辞长作岭南人”。
即便是非洲引进现代化的技术,估计也得有个几百年的时间才能把可耕种的土地开发出来变成肥沃的土壤。
写在最后:如果未来非洲能把可耕地充分开发出来,通过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这片大陆能够养活的人口将会是今天的几倍。
但问题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持续的投入。关于这一点,非洲今天却是勉为其难的。
我们的亩产上去杂交稻不是第一因素,化肥量才是。
非洲好几十亿人
懒、劣根性就是懒.